APP下载

论农园城市

2016-05-14陈清硕

中国名城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摘 要:城市形态是城市功能的外在表现,其本质涉及城市与人的关系。在欠发达地区,把农业纳入城市产业的范畴,构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农园城市,它是一个支农工业、农业、农村服务业三业并举的城市,在“以工哺农”条件下,发挥组织效应,能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使农民在自己的家园中能逐步地成为“市民”。农园城市的构建有利于激励广大农民创建自己美好家园的愿望。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园城市;组织效应

Abstract:Urban form is the external present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which relat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people.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agriculture is put into the category of urban industry, which forms a new urban form: Farming City. In the farming city,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rural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 togeth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dustrial compensation to agriculture, the farming city plays the organizing efficiency, an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that farmers can gradually become urban people in their homes. farming city is conductive to encourage farmers to build their own homes.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 farming city ; organization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04(9)

何谓城市形态?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其本质必然涉及到人与城市的关系[1],是指人、生产、历史和文化的关联及人的空间生存方式。首先,考察城市形态一般是指城市的实体形态,如城市产业结构、规划布局、城市风格及街道风貌和空间标志等,它构成了一个城市形态的骨架,此外还涉及到城市的管理制度、城市的时尚和心理观念文化层的精神形态等,但不管是什么形态,城市形态的灵魂和核心是它的人文价值,整个城市形态不过是由这一核心的外化构成的文化价值体系,因而可以简单地说,城市形态是历史文化的传统积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空间和聚集的样式。

当今的城市,是以远离农村和自然、到处都耸立着代表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为特征,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病”日益成为当代城市的一大突出问题。随着后工业化社会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在深刻地改革城市经济结构的同时,也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在生态主义和环境保护观念的催动下,“反城市化”、“消解城市”的浪潮已悄然兴起。自Howard倡导“花园城市”至今,已历百余年,中国在城市形态道路选择上,也曾有大城市、小城镇等各种设计和探索,并开创了历史文化名城、环境保护模范城、卫生城市、生态城市、大学城和旅游城市等种种的构建。但许多研究中对城市定位和目标设计上尚缺乏理论指导,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跟风”的性质,城市学始终停留在就城市论城市的研究上,忽视了“Howard花园城市”对城市形态改革,把城市和农村融合一体化的伟大理想。

1 城市形态的社会选择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城市设计领域兴起了新城市主义学术流派 [1]。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体系与规划设计体现了一种普遍的人类理性,其要点是它关注社会公平,拓宽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寻求一种打破社会阶层分化与隔离的方法,让不同阶层的人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从而使社会底层群体也能融入城市,强调要把城市建成为以人性化尺度为准则的多功能复合的富有人情味的家园[2]。中国的弱势群体是农民,基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生产要素的研究,我国当前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占人口80%的农民群体功不可没。农民对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贡献可概括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农民企业家和制度创新五个大方面,其中仅农业征税收费1949-2003年全国累计达3945.66亿元,1983-2003年累计征收农业特产税1366.25亿元。在农业税时代,除“三提五统”外,农民还要承担各种名目的收费和摊派,仅中央下达的税外征收文件就达149个,加上地方政策,最多的地区高达260余种。不考虑其它因素,仅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工资价格剪刀差和未实行社保等几项,农民为新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的资本积累至少达30万亿元之多[3]。但农民从经济增长的成果中所分享的比例很小,与其贡献极不相称。因此,在经济发展物质丰富的今天,城市应当反哺农民。最关键的是要制度创新,改革计划经济下强制筑造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制,使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城乡的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才能达到消除工农产品剪刀差的目的,要将“少取”、“多予”和“放活”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养乡”,最终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共荣。

我国是世界上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国家,13亿多人需要大量的粮食作为支撑,虽说我国粮食年年丰收,但目前我国每7斤粮食其中有1斤系国外进口[4],我国的粮食自给率2012年已下降到86%的水平[5],比计划的指标95%下降9.4%。建国以来,我国每一次经济形势的恶化都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每次调整成功都是以农业形势好转为前提,农业的波动是工业波动和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就无法协调发展。经济学的李嘉图陷阱(Ricardo Trap),指由粮食和农产品严重短缺而导致工业化停滞的现象,建国以来,1958-1963、1967-1975、1978-1981就有三次落入李嘉图陷井[6]。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本来就不强,表现在农业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缺陷,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供养占世界22%的人口,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加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尚未有效遏制,依赖国外进口粮食仍将延续。有的调查表明,发达地区如辽宁经济日报和渤海大学的联合调查,2006年在800名初中、小学生中,有75.94%的农村孩子长大后都不愿当农民[7],在欠发达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我国未来的农业继承者都是一些不愿意务农的人,农业发展的前景是不可乐观的。

如果我们改变思维,发展城市不把农业排除在外,把农业产业也纳入城市产业的范筹,提出农园城市的概念,用工业思维来经营农业。实际上,我国已建成了很多的小城镇,甚至是已充分发育的农村集市,都可以成为农园城市建设的基干,随着外地龙头企业的入盟,由于对市场、技术获取信息的要求,在小城镇中心设置一些服务业机构,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就可以认为是有了农园城市的雏型。如果能得到国家对公益事业的资助,使农民在不放弃农业的条件下就地享受到城市的生活。

因此,农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它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因为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病”的发生,从而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

2 农园城市的定义

城市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大学城等。传统的城市概念排除农业,因而可以用二个数学形式表示农园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

传统城市:∫(M1S1)dt

农园城市:∫(M2A2S2)dt

式中M1表示城市工业,S1表示城市服务业;M2表示支农工业,A2表示农业,S2表示支农服务业,公式中引入一个时间因素dt,以说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是因时因地呈现变化的趋势。这个公式使人一目了然,可以看出传统城市和“农园城市”组织结构的不同。“农园城市”的定义彻底的打破了“城市化”是农民脱离土地变成“市民”的老观念,也从根本上打破了“城市化”排斥农业的观点。这个公式也非常简洁的表明,农园城市是一个支农工业、农业、支农服务业三业并举的城市。农园城市的关键是要如何组织生产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生产率,从而逐步达到消除目前尖锐的城乡差别,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从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

城市是一个有高度严密组织的实体,它能把城市中的各个组成要素组织起来协调有规律的运作,能最充分的发挥组织效益。

农园城市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城市。比方说,一个城市叫旅游城市,只是说与其它产业比旅游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定义旅游城市,一个统计方法是以该城市中人口总数做分母,每年到此旅游的人数做分子,这个百分数值的高低就可以做为下定义的标准。还有一种统计法是看旅游收入占这个城市总产值的比例,如达到30%以上,就可以定义为旅游城市。所以并不是说只有旅游资源占这个城市的70-80%才能定义为旅游城市,定义农园城市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标准,可能有些模糊,但大致可以定义为,一个城市所需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应必需达到自给的水平。在农园城市中,发展工业应当向支农方向倾斜,如农机制造厂、农产品加工厂、农业建材厂、农田水利排灌机械制造厂和高效包膜化肥厂等等,支农工业不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不能称为农园城市。

农园城市是城乡统筹一体化理想的载体,但不能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样化,城乡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城乡一体化不是消灭城乡的差别,使农村完全城市化,而是缩小城乡差别,发挥农业优势,实现工农互补,城乡互补的良性循环,实现城乡一体化最大的障碍是制度的障碍,特别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是突出问题,有赖于完善的、严格的法治制度才能解决。

3 农园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我国各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致可分为四大区域:大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粮食生产区和丘陵山地欠发达地区,为发展农业应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就发达地区的情况言,城市郊区应充分利用市内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把郊区合并到城市范围内,成为城市的一个农业园区,做为城市的一部分由市区统一管理。郊区农业园区是指由城市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实现一定的产品生产和经济发展目的,通过行政的、市场的各种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的整合,使之成为功能布局优化、产业化经营特色明显的园区,为大城市服务。如上海郊区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金山特色、上海特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8],在园区内实现科技领先、效益显著、世外桃源、诗情画意、品牌优越、人才荟萃、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旅游休闲综合的多功能开发的园区。如建成了上海光明乳业5000头奶牛养殖基地、出口紫苏生产基地、无农药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出口花卉基地、灵芝玻璃温室、药材基地和反季节的桃、杏等水果生产基地等,完全改变了过去种植业落后的形象,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以现代优质农业带动了周边农村建设。在欠发达地区,则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精准扶贫,要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和传统手工业,推行“一村一品”。所谓“一村一品”的提法来自日本。日本大分县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积6337km2,人口约124万,属典型的山区,自然条件很差,人口外流严重,上任的县长听到的都是异口同声的“资源少”、“环境差”、“发展难”的抱怨,通过一个村一个村的筛选,将每个村最有特色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那怕是一首民谣,凡只要是有特色的东西,都拿出来下大力气开发。20年来,县内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2000种,总产值高达10亿美元,现在,大分县已由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县发展成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我国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辽宁省海城市的文堡村,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改革以前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但该市通过种植地方特色的南果梨,建设立体、生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引进高新技术,为1万多亩果园配套水利灌溉措施,完成全村电网改造,修建了家庭冷藏库222座,建设生物气化站,到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超万元。

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有一句名言:“只要有适当的刺激,农民就可以点石成金”,情况确实这样,像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用大理石垫猪圈,江苏无锡能把一钱不值的泥土捏成了能赚钱的惠山泥人。农业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特别在有些欠发达地区,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必须用精准扶贫的方式解决一家一户的问题。农村庭院是我国农民惟一的栖息场所和生息繁衍的地方,是维系我国农民的“安居乐业”和保护农业基本生产力的根本所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庭院大国。每个庭院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劳力和农副产品资源,对丰富国内外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有难以代替的作用。过去按传统思维把农村庭院经济视为“小农经济”。要建构农园城市,应对农村庭院重新定义,农村庭院应当是指在农民的居住地附近的零星土地上,利用庭院中的剩余劳力和独特的环境资源与农副产品进行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艺、园艺、养殖、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农产品保鲜等的庭院服务业的场地。农村庭院的林盤、院坎、屋场、庭园、山庄和住地附近的坪地、废弃地、自留地等非承包范围内的土地,都是利用的对象,目的是为了发展商品生产,他们吸收新技术、合理投入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这和传统的“小农经济”是迥然不同的。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庭院的商品经济是很有威力的。拿北京的情况说,多年来政府为解决居民冬季吃菜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造了许多高规格现代化温棚,但因成本高,菜农不愿意种,菜的价格下不来,消费者也不满意,到头来是国家尽赔钱。但河北廊坊市董村,全村360户,1985年300户建立了设备简单的普通大棚500个,每棚投资仅1000元左右,但年收菜达50万公斤,北京冬季约需菜2.5亿公斤,这些分散建成的庭院大棚亩收入达10000万。拿养鸡来说,全国1.8亿多个庭院,每个庭院养20只蛋鸡,每年可生产鸡蛋200公斤,按1亿农户计算,每年可产出鸡蛋20亿公斤,按全国10亿人口计,人均就可得17公斤。如每户养一头猪,全国就有1亿多头,这个数字相当于1999年内猪出栏数51977.2头的1900多倍。据河北省畜牧部门调查,河北省市场上供应的肉、蛋、奶95%以上都是来自农村庭院。

可见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庭院的商品经济。其主要的特点是切实可行,同时还具有下列优势:

首先,特别在欠发达地区。苦于缺少资金和门路,发展庭院商品经济不需要很多的资金,钱多钱少都能干,甚至没钱也能干。

其次,农民世世代代都有种粮、种菜、种果树、种花、养牛、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养鹅、养水产的习惯,他们得心应手,不要外界有多大的支持就能干。

第三,国家的政策市场开放、自由买卖、价格搞活、因质论价的形势,特别是自己的劳动自己收获归己的政策,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富民富国的内在逻辑,就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人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但个人的劳动终究有限,只有合作才可以创造出个体劳动所不具有的新的生产力。经济学家早就得出结论,经济效益和生产规模之间的关联是有数学上的函数关系的。

因此,农业的出路乃在于合作,先可以开展“专业合作”,发展必要的规模,后发展“横向合作”,组织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再开展“上、下游合作”,打造行业的生产链,使农业这个产业形成一个可以自动高速滚动的球体,这个球体的滚动力,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力、品牌力。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打不开,就很难吸引农民参加合作组织,就会使农业的产业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载体。

当前我国各地已出现了很多农业合作的萌芽,农民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如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股份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农业股份公司和家庭农场等。把这些微观组织统一在农园城市中管理,能更好的发挥各个微观组织的作用。

农村庭院的商品经济是构建农园城市的基础。个人参加组织可以实现必要的专业化分工,更有效的发挥各个成员的比较优势。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市场和货币的基础是分工,分工可以节省大量自给自足改换工作的费用,可以加速技能的熟练过程,从而推动了新技术的发明。

结合当地的实际,按高起点、高效益的要求,在农园城市中科学定位分别提出专业合作的计划,吸引农民参加,是推动农园城市建设的有力杠杆。例如,江苏省仪征市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依托,发展有机蔬菜、禽畜养殖、花卉苗木、休闲观光等项目,分别建成各个综合性的农业园区,他们新建了高标准千亩茶叶种植基地,并配套现代茶叶生产加工厂、茶艺馆、茶叶销售一条街的建设,打造月塘镇千亩茶园示范园区;刘集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食用菌产业带,并结合休闲观光和科研开发,建设高标准的梨园,打造现代梨产业园;大仪镇充分利用现有风鹅、牛肉加工企业集团优势,建设畜禽养殖加工产业园区;新集镇依托果品产业,结合休闲观光打造农业产业园区等。目前已建成农业园区1万亩,实现年纯收益1亿元,节省了折迁项目2000万元,吸引农民进园打工共计约3300人,年收入4950万元。通过合作组织的建立,促进本地产品从基地到市场的渠道畅通,通过集中流转农民承包的土地,吸引农民进园打工,使农民像工人一样拿工资。[9]农民从企业中能得到保障性收入,这是农园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制度改革。

农园城市是一所培养农民的大学校,这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我国长期保持城乡的二元结构,其后果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日益加大,这造成的必然后果是农村的教育十分落后,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影响农业未来发展前途的问题。本来,义务教育是应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农村的资金的来源靠乡镇财政的收入,而乡镇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现经过改革资金由县级财政负责,但我国目前多数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很难支付义务教育的费用。而城市里的义务教育是由国家负责的,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增大。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亿元,用于城市的为6408.1亿元,占76. 11%,农村为1938.7亿元,仅占23. 89%。在欠发达地区,因高寒、缺水,冬季的取暖和安全用水,开支很大,有的农村学校仅采暖一项就用去经费的一半以上,难以实现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落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然,“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农村中发展多元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农民有很强的商品意识、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已刻不容缓。建设农园城市,发展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龙头企业和各种不同规模的集体经济组织,招商入盟,并鼓励农民打工回乡带来信息、技术,支持大专院校学生回乡办现代农业企业,农园城市就可以成为一个知识的大熔炉,使年青一代看到农业事业的兴旺,这种现实的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未必会低于“盒子式”的课堂教育。对于现有的农村技术推广站的人员,要把他们的编制纳入财政计划,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吸引他们参与农园城市的规划,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安心从事农业。

4 农园城市空间利用布局和概念性规划

城市土地空间利用布局的特定组合是城市形态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行为的主体居民和集市的选址形成了城市用地的不同分布和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形态。农园城市把农业视为最重要的城市产业,因而有别于以工业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城市,也不同于Howard提出的休闲型的花园城市,而是要突出土地利用的农业生态景观,在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实践过程中,城市学中出现了多种理论,如同心圆布局、扇形布局和多核心布局形态等,其中以同心圆的土地利用模式应用较普遍,像Howard设计的花园城市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同心圆布局形式。

笔者所设想的农园城市,为便于管理,面积不应太大,比Howard花园城市的2430公顷面积可略大一点,约40000亩左右(2666.6公顷、26.6平方公里),居民全部都是农业劳动者,人口比Howard花园城市为32000人少一点,约20000人,人均土地2亩。城市规划采用紧凑、多样、低碳的原则,紧凑是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宜居空间有限,中国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7%,同时因城市化地区与优质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基本上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必须坚持对生态环境干涉最小,综合体现节地、节能、节水、节约为目标的集约紧凑的城市建设模式,因为紧凑和多样性结合能强化系统与创新,增强城市的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优化城市的微循环。为此目的,把农园城市的农田面积扩大为占城市面积的70%,约36000亩,城市的人均耕地约为1.8亩。城市土地的利用应能满足20000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生产要自给还有剩余,而且要使人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形成一个美丽、宁静、柔和、绿视率很高的城市,没有传统城市那种使人有拥挤、嘈杂之感。按同心圆模式的构思,城市的中心是一个广场,其作用相当于农村中的集市,成为城市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中心外圆的圈层是商业区域,这里绝大部分是公用服务业的所在地,如安排城市的管理机构、商店、货仓等和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如中心小学等。商业区向外有六条林荫大道呈放射状组成六块扇形耕地,在道旁两侧分布着村民居住的庭院。城市的最外围安排一些所需要的工厂企业如农产品加工、包膜复合肥料的制造和农机修配厂等,都集中在一起构成城市的工业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如图1所示。

这只是一个在宏观层面上对农园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性规划,是对未来远景一个描述和整体性的认识,主要反映农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这就是良田利用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带动其它各行各业的发展:如林业、养殖业等,都要求有相应的用地,还有不可少的水、电、道路规划占地等,都要求在微观层面上对各项专业化的土地利用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要能方便的随时调整,因此用地界限确定要有灵活性。

同心圆式的布局有利于管理中心对城市活动的全面照顾,而且有利于对周边农村起辐射带动作用,农园城市应成为一个地区的农业技术和产品营销的推广网络中心,要鼓励技术人员在城外农村领办、创办各种经济实体和建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生产流通体系,提高周边农村地域的农业生产水平,协助各个地方解决在技术系统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园城市规划的内容繁多复杂,涉及的面很广。但根据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规划时首先要抓住城市建筑、城市森林、良田建设和合理利用与城市畜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提出宏观性的规划指导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发动农民群众广泛的参与讨论,要宣传农园城市是农民建造自己的城市,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这是在建造自己的家园。政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但不宜干涉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城市的管理应吸收更多的农民参与,并聘请城市学家和农学家合作共事,而且要能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

5 农园城市的绿色建筑

传统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建筑能耗已高达社会总能耗的20-25%,已成为我国今后能耗的一个重要增长点。1999年美国能耗消费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6%,其中的建筑能耗接近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设想我国的人均建筑能耗水平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我国的建筑能耗将占世界总能源的40%,这令人难以想像。解决的办法只有二种,一是通过开发再生能源及节能建材等途径降低建筑能耗的要求,二是要提高能耗系统的效率,从而降低终端能源使用量。而在我国,初步估计现有城市住宅建筑总量约400亿m3,其中节能型住宅不足2%,特别在欠发达地区,因高寒、缺水、冬季取暖和安全用水,开支很大,农村学校仅冬季采暖二项就用去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因此建筑更会节能、节材,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教育事业。因此,我国原建设部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了“绿色”的定义,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物),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是与自然和谐的建筑”。

据报道,2008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香港无止杯慈善基金会,联合香港中文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的联合团队,以攀枝花马鞍村为基地启动地震后村落重建的研究,他们发现夯土墙的力学和耐久性能取决于土层构成,水分控制和夯筑方式三个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和建筑废墟,如泥土、水泥、杂石灰、毛竹、芦草、气石、页岩、卵石、山草、回收木材和小青瓦等,能取得足够的夯击弹度[11]。使用这些建材,几乎把建材的能耗降低到零。从实际出发,泥土也是一种优良的建材,平原地区无土可控制,可以通过挖掘池塘建成“桑基鱼塘”式的住宅来解决,而且丰富了当地家庭饮食中鱼肉蛋白质的供应。北方的农村,冬季保暖是大问题,也并非需要现代化的空调才能解决,把睡床改为炕床,用薪材做燃料,薪材取自附近的燃料基地,这些传统的做法,虽有点“土气”,但是用最小的代价提供了最适宜的居住条件,这也启示人们,在高寒地区建立以发展薪材为主的燃料基地的必要性,也显示出农园城市的农业具有能源农业功能的魅力。

为修饰住房进行美化,没有必要使用化工制品,也可以采用天然材料,如云南大学的研究,用凶恶的入侵杂草紫泽茎兰压制的刨花板和高压微粒板,可用做装饰墙壁的好材料,同时也为危害云南已达250万公顷的入侵杂草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防治入侵植物灾害的途径。

攀援植物为主体的垂直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对城市的环境作用很显著,人们建筑一栋房屋,等于破坏了一块自然土地,如施之以立体绿化,不但把占用的土地全部补偿回来,而且能增加几倍的绿化面积。藤本植物有很大的光照面积,能吸污净尘、净化空气、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少噪音和热岛效应,而且美化了外表。屋顶绿化在反季可使室温降低2-3℃,冬季犹如给房屋盖了一床毛毯起到保温的作用。不言而喻,绿色建筑的推广能将城市融合于自然之中,如选择有经济效益的绿化品种,还能增加人们的收入。

6 农园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生物气象学家的研究表明,气温18-22℃,空气湿度为65%左右是人类居住最佳的环境指标,最容易出现这个指标的地区首推是森林,其次是海拔1000米高的山地和海滨。

诚然,在欠发达地区组建的农园城市,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城市,“城市病”并不严重,但不管什么城市,居民应很舒适健康地生活才是第一要义,因此农园城市也不能没有森林,因为森林的保健作用不能代替[12]。

森林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是一种为人们常忽视的森林资源。森林还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森林美的形态包括雄伟、奇秀、色香等不同的范畴,给人类提供最感心灵舒适的绿视率,所以城在林中和林在城中应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

农园城市重要任务之一是应加速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林的发展对提供木材和绿色食品,在丰富人们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的基础上,能开辟一条新型的农民致富之路。通过林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等形成的产业集群,使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相对劳力和大地资源比较充裕,商品经济林的建设就肩负着很大的历史责任。林业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木材,是当今四大原材料木材、钢材、水泥、塑料之一,是惟一可以再生的资源,能广泛地用于建筑、装饰、家俱、造纸、交通、能源等方面。2001年我国木材的需求呈为1.1×108m3,但供给能力仅0.7×108m3,缺口达0.4×108m3,这个缺口是靠国外进口弥补的。但从长远看,木材依赖进口是弊大于利的,因当今木材贸易已成为全球环境政治、环境外交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外木材的出口控制已越来越严,进口木材的成本已越来越高。而且一旦形成对进口的依赖,会造成我国大量农村劳力和土地的闲置,有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农园城市从事商品经济林的建设,也有助于支撑林业保护生态战略的实现。

此外,农园城市要发展水果林,特别是野果林。当前我国已形成南、北、中三大水果生产系统:热带水果(香蕉、芒果等)、温带水果(苹果、葡萄等)和亚热带水果(柑桔、橙子)。其中亚热带水果比较处于劣势,即使柑桔盛产的季节,水果市场多被热带和温带水果所占领,如何发展亚热带水果如猕猴桃、刺梨等新型果品应受到重视。如橡实,其种仁一般占橡实的70-80%,种仁中淀粉含量高达50%多,可生食,也可以制成淀粉、熬糖、酿酒或用作饲料,其分布广产量高,仅云南一省的橡子蕴藏量多达5亿公斤以上。橡实除食用外,用途还十分广泛,如果壳可制活性实,总苞含鞣质30%左右,是提制烤胶的原料,其叶子可养柞蚕,栓皮为不良导体,能隔热、隔音、不透水、不透气,不易起化学反应,而且质轻软、有弹性,比重小(0.12-0.24),是制造绝缘器、冷藏库、软木砖、隔音板、瓶塞和救生器材的原料。橡实的木材呈淡黄色、坚硬、纹理直、花纹美观、强度大、耐腐蚀、耐水温,为船舶、枕木、地板、家俱、体育器材等用品的优良用材,其小材和梢头还可用来养香菇、木耳、银耳和灵芝,实生苗可嫁接板栗,分蘖力强,砍伐后可重新萌芽,其落叶又是优质的肥料,可见其经济价值是十分可观的。在欠发达地区,发展林业生产嫌“十年树木”周期长,见效慢,但可以发挥速生野果的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综合加工见效快的项目,既能发挥林木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的生态保护作用,又能食用,而且投资相对较少,对解决当地居民的燃眉之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应把商品经济林的培育视为农园城市森林发展的方向。

庭院是居民的栖息地,庭院的绿化和美化对居民有直接的关系。而对一个城市的绿化美化而言,第一印象是道路的绿化和美化。

豆棚瓜架是我国庭院传统的布置,在四川的林磐,则多用竹子代替树木充填庭院的空间,每年采集竹笋为菜篮子增添了美味。利用攀援植物确实是最理想的庭院绿化技术,在夏天可为庭院建造一个美丽的绿色天幕,能给户主带来清香和视觉上的享受,还能给人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譬如葡萄,只要在庭院上方2.5-3米的高空中挂一个棚架就能成功。农园城市还可大力推广食用花卉的种植,如灌木花卉有丁香、决明、茶花、木瓜、茉莉、樱桃、刺梨、牡丹、月季等,草木花卉如芦荟、石司柏、刀豆、党参、菊花、百合、凤仙花、紫苏、丹参等,使农园城市的居民不仅是种花、养花、护花,赏花之人,而且也成为食花之人。花卉的香气能扩展它的观赏性,而且能使人产生清新愉悦的感觉。

农园城市道路的绿化功能从单一元素发展为多要素、多类型、多功能、多元素的综合体。在农园城市中,整个说来,绿化率不应低于40%,绿视率(在前行方向视野近似的圆形面积的百分数)应达到60%以上,提高道路的绿视率应在道路绿化中占重要的地位。经济型的行道树应成为农园城市道路绿化的首选,如银杏(Ginko Biloba),这种植物体内合成黄酮和萜内脂等化合物,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有作用,有重要的药物价值。

农园城市的道路规划在保证机动车辆通行的同时,应尽可能为非机动车和行人考虑,道路横断面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应在3.5m以上,路面应采用透水性很强的透水砖,以体现景观细部的生态性。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道之间可以种一排梧桐树,使非机动车和行人在绿廊中穿行。梧桐树高大魁梧,树干无节,向上直行,高擎着翡翠的巨伞,从干到枝一片葱郁,显得清雅洁静。在庭院旁或道路边,增设一些农家乐的设施,以吸引大城市的居民出城踏青,不失为农园城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策略。这种影响可逐步向周边乡村扩散,使周边乡村建成以主干道绿化为中心的农园林网化。

7 农园城市的良田建设

当前发达国家的土地保护,已跨过了数量管护的阶段,走向了土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方向。现代城市的发展使耕地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耕地保护从数量管护转向着重质量已成为必然,所以农园城市的建设应把良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良田可以理解为高标准基本农田,良田建设是推进农园城市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良田对耕地的自然质量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般应以地形平坦、无岩石露头,靠近水源和耕地表层的土壤质地适中:有较深的土层厚度和良好的剖面构型、无污染、无盐渍化、障碍层距离地表较深等为准。良田的基本特征除自然条件较好外,设施的完善也是一个要素,设施指一些人工工程如土地平整、整修田间道路、打深井和防护林工程等。建成后的良田应实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土壤肥沃、旱涝保收、高产,在干旱地区则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井灌),在湿地则应有畅通的排水条件等。

我国欠发达地区多在老、少、边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与西南的土石山区。如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其显著的地形特征是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植被稀少且分布零星,历史上一直是广种薄收,在这种地方搞良田建设,首先要走“粮下川,林草上山”集约经营的路子,要利用资金把退耕还草与畜牧养殖结合起来,开展多种经营,如在梁顶可用挖坑广植树木,在梁腰广植果树,在沟底修建谷坊坝和水平梯田,扩种有销路的中药材如枸杞等有特色的经济植物,在沟塘中还可养殖牛蛙和其它水生生物等。在贫瘠的西南土石山区,推广分层利用山地的模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可利用当地很有特色的资源,在山顶营造水源林,山腰种经济林、山脚种果树,建成荔树园、柑桔园、香蕉园,还有柿子、李子等果园,山脚的农田可种植木薯套种花生、甘芋、豆类、生姜和瓜果等短期生长植物,在稻田广种绿肥和水稻轮作,增收粮食,逐步的扩建良田。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的过程,可归结为一个所谓R3D的模式,即研究(Reserch),开发(Development),示范(Demonstratina)和推广(Difussion),由政府部门组织农园城市和高等农业院校联合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R3D系统。当前,还有许多实用的农业技术尚未普及推广,如向以色列学习他们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及农业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等,都可以把农园城市做为新技术应用的示范推广基地,使我国以经验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科学为主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园城市的构建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8 农园城市以养羊业为主体的牧业发展方向

农园城市以发展农业为第一要义。发达的农业必然存在二种规律性的现象。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一般都在50%以上,如丹麦和新西兰高达90%,美国为60%等;二是畜牧业产值中,“草食性”牲畜的比重必高于“耗粮型”的牲畜,如日本为70%,新西兰为95%等。我国改革开放后畜牧业的产值还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0%,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据有关统计,黄淮海豫北地区不但有各种饲料粮6.16亿kg,还有糠类2.8亿kg,粕类1.4亿kg,糟洁类0.2亿kg,秸秆25亿kg,但利用都欠合理,如50%以上的饼类都用做肥料和70-80%的秸秆都在直接燃烧。其实,只要重视畜牧业,将大量的秸秆用尿素进行氨化处理,牲畜的采食量可提高20%,氨化处理使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分离,粗蛋白可提高1-1.5倍,消化率也可提高20%,总的营养价值可以提高1倍。包括发展城市森林,一些乔灌木的枝叶如小叶扬、刺槐、紫穗槐时,都可以为食草牲畜提供更多的饲料,所以说,农区的饲料资源也是丰富的。农园城市中,发展畜牧业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在农园城市建设中,如出现了农户有组织化的要求时,政府应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科技服务,品种供给、防疫治病等方面给予优惠贷款,县级应当成立牧、工、畜开发公司,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和各个乡村广大农户签订产品收购、检验、销售合同,形成实现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收益会大幅度增加。畜牧业的发展,为低产农田改良提供了优质的肥料,必将进一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

9 农园城市是人类理想的宜居城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利茨曾说过,在未来20年间,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二大重要因素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目前,中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表现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基建投资规模,高速膨胀的城市范围,亿万农民工和流动人口,迅速消失的农地资源,惊人的煤电油运耗损,大量破坏生态环境和不断扩大的工业区、居民区等等,因而带来了许多和城市化形影相随的“城市病”,如“高楼效应”、“风闸效应”、“灰霾效应”、“阳伞效应”、“热岛效应”、拥挤的人群、频发的噪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配套设施薄弱、找工作困难等等使传统的工业城市很不宜人居住。1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文章,指出城市本身很可能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城市可能是加速造成人类死亡的原因。

人文生态学家还认为,自工业文明以来,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建设往往要让位于人文环境建设,而在人文环境中,权力决定的惯性和效益第一的务实精神,往往在决定城市的走向,这样城市将成为一种“工业产品”,在整齐划一中显示着富裕。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的短缺和人文资源的集中,使那些有权力和经济实力强大的人占有最好的生态资源,就必然导致大众对城市建设的冷漠。但富人总是少数,因而形成城市越大,幸福指数越低的现象。如绿地面积的不足,间距的拥挤,公共设施不到位、小汽车占道等等的负面效应都由城市低端的人们来承受,在许多细节上都降低了城市居民的舒适感。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存在的第一要义是人的生活的家园,因此它要有让人适宜居住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城市真正的成为造福于广大市民温馨的家园。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园城市,居民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中,他们没有失业的威胁,能在宁静的环境和新鲜空气中生活,他们的健康不受到环境的威胁,如能建立起公正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及人人都无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施展才华发挥自己无限创造力的机会。因此说,农园城市是人类理想的宜居城市之一。

参考文献:

[1]周膺.后现代城市美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233-250.

[2]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家园城市[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4-43.

[3]陈淑琼.农民对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贡献研究[J].探求, 2014,(6).

[4]每日经济新闻,2015.12.10,报刊文摘,[N]2015.12.16.

[5]国家统计局,中国粮食安全及供需状况分析[R],2014.11.29.

[6]朱四海.工业反哺农业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7.

[7]何村,建光昱.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调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8]翟虎集,梅方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6-120.

[9]张辉,高士莘,昌伟.仪征市农业园区建设的探索和思考[M],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3,50-53.

[10]董河,国内摩天大楼的“攀比 ”//2013-2014,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54.

[11]穆钧等.授之以渔,本土营造――住建部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研究与示范[J].传统村落通讯,2014.5.

[12]陈清硕.城市森林:生态市建设从理想到实现的载体[J].中国名城,2011.6.

[13]退耕办公室,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主要政策精神[FB/OL]2014-10-09.

责任编辑:王凌宇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
中国城乡一体化新兴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