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选择

2016-12-28郑风田

人民论坛 2016年37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户籍教育

郑风田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具体的路径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减弱户籍制度的束缚;提高社会保障公平性;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环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户籍 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为什么要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源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这种二元体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形成,当时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采取城市偏向性的政策保证城市优先发展。因此,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包括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生活福利制度等。制度壁垒的存在造成了城乡在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第一,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前期,国家实施赶超战略。建立了多种制度促进农业部门的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从而保障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制度安排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人力资本、生产方式、技术条件等产生了巨大的差距。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以上差距的长期存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收入分配存在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有研究表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城乡收入的差距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最主要因素,约占全国收入差距贡献率的一半。

第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首先,城镇建立了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而在农村,不仅社会保障的种类相对匮乏(例如。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缺失),既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积极推行,或者发展并不完善。其次,社会保障资源的配置也失衡,加之市场调节具有趋利性,资源的配置整体向高发达区域和高收入人群倾斜。最后,由于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并不能随之转移,导致大量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平等的城市化待遇。

第三,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由于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的城市偏向,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具有城市偏向,形成了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城市居民享有的教育资源远远优于农村居民。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师匮乏、课程设置单一,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都难以顺利开展。农村学生想接受良好的教育必须花费高额的成本到城市学校借读,导致家庭的教育负担增大。城市的重点院校可以获得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一些教育机构也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投资,导致城乡之间的教育在资源配置与形式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增大。

第四,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近年来,虽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渐完善,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居民仍然面临着出行不便、饮水不安全、能源不足等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在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时,甚至会面临绝收的境地,更不用说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具体的路径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减弱户籍制度的束缚。从整个国家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来看,逐步减弱户籍制度的束缚是减少因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居民差别化待遇的主要特征。例如,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全域成都统一城乡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将“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作为突破口,逐步对全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按居民的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户口。农民除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以外,在现行政策条件下,作为农民身份的土地收益权、集体经济分配权保持不变。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就业、创业的政策优惠。

第二,提高社会保障公平性。各地区将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作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任务。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实现医疗资源城乡均等化的总体战略可以归纳为,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外转移的同时,抑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的扩增,并提升郊区县原有医疗存量资源的水平;采用部分三甲医院搬迁、一院两区、托管等以城带乡的方式促进医疗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原则上城市四环路以内不再新办各级医院,并控制现有公立医院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对于医疗资源规划更加严格。规定五环内不再新建和扩建床位在800张以上的公立综合医院,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和中心城区医院的扩建规模;鼓励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向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生态涵养区布局,集中解决大型居住区、定向安置房地区、边远山区、重点功能区等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套问题,以强制性措施鼓励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

第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教育服务。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陆续开展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实践表明,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城乡间进行合理的流动、共享,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了城乡教育绩效。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管理办法》,指出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发展新区建设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自2012年以来,北京市政府连续三年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城乡结合部、人口聚集区、城乡新区等学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新建、改建了65所一体化学校。新增学位4万余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第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环境。新农村的建设,成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需要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需求。转变之前“先城市、后农村”的惯性策略,重点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因此,各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路径的另一主要特点即为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环境。应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重点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变农村面貌。例如,江西赣州开发区打破传统村落的界限,完善社区规划建设,联村联组,适度集中连片建设新社区,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卫生、通信广电、文化体育、邻里中心等社会事业设施,探索社区新型管理模式。重点开展了村改居、和谐村落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完善各项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进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乔慧对此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户籍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征婚信息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热议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