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视阈下的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

2016-05-14尹仑

中国名城 2016年5期

摘 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灾害的发生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剧,与灾害的频繁发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自然和社会科学关于灾害和灾难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进步,但是学术上的成果并没有带来能够在现实中有效应用和实践的策略,世界各地因为灾害造成的损失仍然在不断增加。在当前灾害的研究中,不仅没有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存在着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无法结合、研究成果不能应用到应对灾害实践中去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灾害研究需要一种能够结合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基于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视角,以独克宗古城为研究案例,探讨在古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治理策略,以及当地传统藏族文化和知识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今后国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有关古城镇等历史建筑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关键词:灾害风险综合研究;恢复重建;独克宗古城;藏族文化

Abstract: Currently, the occurrence of disast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they are having are continually intensifying.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disasters,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hazards and disasters in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have made progress, academic achievements cant bring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in reality, and losses caused by disast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still grow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disaster not only hasnt forme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but also has the problems that academic research cant integrate with policy making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cant be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of disaster response. In such circumstance, disaster research needs a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which can integrate academic research with policy mak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taking the old town of Dukezong as an research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d governance strategy for disaster risk in the course of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old town, explor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local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and knowledge,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mak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s such as old town, etc.

Key words: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 old town of Dukezong, ; Tibeta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45(7)

历史建筑保留着过去的记忆并且蕴含着对未来的启示,因此需要被妥善保护。但是,这些有着精美的技术工艺、记录着我们祖先生活方式的历史建筑往往会因为偶然或者恶意的火灾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①当前,世界各国的古城镇等历史建筑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火灾等灾害的威胁、风险和随之而来的脆弱性,自然和人为的灾害对古城镇等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价值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古城镇等历史建筑的损失和破坏还会对当地民族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②

近年来,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拱辰楼等地相继发生重大火灾,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和民族古城名村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火灾给当地乃至国家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2015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做出了主要指示,其中就专门提到了独克宗古城的恢复重建。

在上述背景下,基于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视角,以独克宗古城为研究案例,探讨在古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治理策略,以及当地传统藏族文化和知识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今后国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有关古城镇等历史建筑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1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述评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PCC)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气候变化公约》,英文缩写UNFCCC),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上通过,192个国家批准了该条约。《气候变化公约》第二条将其目标界定为:“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可能防止人类危险的活动干预气候系统。这样一个水平应该在一个充分允许生态系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内完成,以确保粮食生产不会受到威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述的目标是指避免人类危险的活动干预行为。”③这个条款中定义的“危险”是指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例如洪水、干旱、特大暴雨和火灾等等,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决定了这些灾害事件的危险本质,反之这些灾害事件可以通过人类活动得到控制和减轻。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和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达成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提出了建立“一个综合的,多灾种的,包括一切应对脆弱性、风险评估和灾害治理(包含预防,减轻灾害,准备,响应和恢复)的方法,是维护21世纪世界安全必不可少的要素。地球气候变化和导致灾害的负面影响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各国应该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的所有承诺和义务。”④

2005年,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一致认为:“各国应该而且必须进一步建立国家和社会应对灾害的适应力,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早期预警系统、风险评估、教育,以及其他积极的、多灾害、多部门联动的综合途径和行动来降低灾害风险(包括预防、准备、应激反应、恢复重建)。灾害风险、灾害和灾害的影响构成了一种威胁,但有效的应对行动在未来将会减轻灾害的风险和脆弱性。”⑤在这次大会上,与会各国达成了《兵库行动框架协议》,针对灾害的研究提出了:“在所有层面上改进对减灾行动的可预报、多风险评估和社会经济成本利益分析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融进区域、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决策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能力,发展和应用方法论、研究和各种模式,评估地质、天气、水和与气候相关灾害的脆弱性及其影响。最终利用知识、创新和教育建立一个安全的、在各个层面对灾害具有适应力的文化。”⑥2007年,在《联合国减灾战略(ISDR)减灾全球论坛第一次会议主席摘要》中提出:“所有的城市和市政当局应该制定并实施减轻灾害风险的计划,其中包括社会广泛参与的、多部门协作的灾害预防计划。对成功的风险减轻计划开展研究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减轻灾害风险的核心工作就是从教训与实践中学习到经验。”⑦同时,《摘要》也指出联合国减灾战略(ISDR)应当借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针对气候变化而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综合科学研究计划,例如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国家和国际研究。然而,目前在减轻灾害风险领域,还没有像气候变化研究那样已经建立了科学的评估程序,也没有一个规范和协调的科学研究模式

在上述背景下,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于2005年的第28届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灾害风险综合研究”(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IRDR)。灾害风险综合研究针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灾害,其中包括与水文气象和地球物理有关的衍生灾害,例如地震、火灾、洪水、干旱海啸、滑坡、气候变化、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强化的灾害事件等,以及因上述灾害而引发的流行病等衍生灾害。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旨在促进把关于自然灾害和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政策制定当中,以有效地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因此,灾害风险综合研究需要融合自然、社会、健康和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观点,并且要与生活在灾害频发地区的居民紧密联系,以更好地理解灾害环境下社会和文化的决定性选择。同时,灾害风险综合研究也要与地区、国家、国际等不同层面决策者紧密联系,以更好地理解在灾害环境下制定政策的限制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关注特定对象的需求,并通过加强国际科学界的合作,为应对灾害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但是,仅仅多学科的研究仍然是不够的,灾害风险综合研究需要从灾害到灾难、从人类社会脆弱性到灾害本身等多个角度分析自然和人类影响的灾害和灾难问题,因此其研究方法要超越传统,甚至需要一些相对非传统的研究方法,必须是跨学科、跨灾种和多尺度的,以使得自然、社会、工程、健康等学科能够充分综合,让每门科学发挥自己的作用,既要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又要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最终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相交叉和协作的研究方法。

2008年,为了使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能够直接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且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国际科学理事会进一步制定了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具体明确了三个研究目标:第一,认识灾害、脆弱性和风险的特点。具体包括:针对全球、区域或局部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风险认定和评估,以及预报灾害事件及其后果的能力建设进行必要的跨学科研究;正确认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脆弱性与社会恢复能力的不同影响;整合相关知识以减轻灾害风险。第二,理解复杂变化风险背景下的决策。理解风险管理背景下的有效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在应对灾害和灾难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决策质量。第三,通过采取以知识为基础的行动措施来降低风险、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充分论证并制定降低风险的决策,监督决策的实施,以降低人类社会应对灾害时的脆弱性。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核心是灾害风险治理策略。灾害风险治理是由一系列防御、管理和降低自然灾害影响的政策和实践组成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减灾和预防:灾害发生之前或之后采取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措施;第二,防备:高效应对灾害的策略和手段;第三,响应:在灾前、灾中和灾后对生命、财产和重建采取的保护措施和行动;第四,恢复和重建:灾后采取的恢复生计、重建重要系统、使社会恢复到灾害发生之前状态的措施和行动。其中,灾后的重建恢复,需要综合考虑减轻和防御灾害发生的各个方面,消除之前诱发灾害的因素,将灾区重建为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群体。⑧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把学术理论研究成果转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满足政策制定的需要,将大大增强人类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减轻灾害影响的决策能力,使当前灾害的政策制定策略从“响应与灾后重建恢复”转向“防灾和减灾”。通过对以往灾害发生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学习,以规避灾害的发生,并增强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政策策略的转变和能力的加强将能够更好的帮助人类社会应对灾害的发生。

2 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的灾害风险

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市的独克宗古城是我国较大的藏民族传统建筑聚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建城距今已经1300多年。唐代的吐蕃王朝在今天古城中心的大龟山上就建有城堡,藏语名叫宗洛丹嘎波,意为最坚固的城堡,为当时吐蕃王朝神川都督府经营云南地区的铁桥十六城之一。⑨堡又有独克宗或者朵克宗的藏语名字,意为岩石山上的城堡,也被认为是铁桥东城。⑩在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四朝,古城被称为建塘宗,传说与四川的理塘和巴塘同为藏王三个王子的封地。明朝弘治六年(1492年),独克宗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称大当香各寨。弘治十二年(1499年),木氏土司命人环大龟山垒石为城,建立月光城(藏语称达瓦宗,又名香各瓦寨),并于奶子河畔建立日光城(藏语称尼玛宗)。清朝古城名字改为土官寨,初为地方政府藏官驻地,后为中央王朝的中甸厅治所。雍正二年(1724年),总兵孙宏本修筑土城,“由百鸡寺山腰斜挂于东门山脚。周围长三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安设四门城楼,并无垛口、炮台。周围顺筑土墙,墙外亦无壕池。”11古城在明清两朝时有藏语称为“峡博论”、“峡若论”、“峡角论”的三条街。“峡博论”,意为石头山脚下的街道,因顺山岩南北方向修建而得名;“峡若论”,意为岩石过去的街道;“峡角论”意为岩石下山窝上的街道。民国时期于1921年修筑土城墙,将土官寨圈入城内,城墙周长2000M,俗称本寨,下设藏、汉、客商三团,有金龙、仓房、北门三街,中心为四方街。12经过民国时期的扩建,古城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布局。

2014年1月11日凌晨1时27分,独克宗古城发生大火,数百栋木质结构房屋和店铺被烧毁。独克宗火灾造成了严重损失:烧损房屋面积为59980.66M2(其中:房屋烧毁面积58121.66M2、灭火救援过程中拆除房屋面积1859M2),火灾烧损房屋直接财产损失为人民币8983.9308万元(不含装修装饰、屋内设施设备、物品等其他直接财产损失和公共设施损失)。此次火灾造成建筑物过火面积98.56亩,损毁文物占地面积2.92亩,占过火面积的3%,损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2220.45M2,占损毁建筑面积的3.7%。13

火灾发生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也即2014年3月20日,香格里拉县政府就组织召开了有云南省住建厅规划处、省规划院及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相关部门领导,以及省、州、县部分规划、建筑、文化专家等参加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最终这一由北大、清华、昆明理工大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的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了专家的评审。根据规划方案,独克宗古城的恢复重建计划投入12亿元,年底前完成民居重建,3年内完成全部原貌重建工作。规划方案确定了“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一步到位、注重实效”的规划原则。14

但是,这一主要由专业规划设计机构提出的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在应对灾害风险方面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灾害风险治理的理念没有进入恢复重建规划方案的原则中。规划方案始终强调的是对古城建筑进行“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修复与重建,其重点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古城藏式民居建筑风貌恢复建设和解决商户基本民生保障问题的民居重建。但是,这一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方案恰恰没有专门和系统地提出古城如何再次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其次,恢复重建规划方案中没有全面和综合的灾害风险治理策略。当前,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规划中对火灾的防范措施仍然停留在对个体建筑物的消防措施之上,而没有基于整个古城的视角,制定针对火灾风险因素的综合预防机制。同时,独克宗古城目前的火灾消防及其相关工作,分别涉及不同的政府部门,例如古城的日常事物归古城办管理,文物古迹建筑的主管单位是文化局,防火救火的责任是消防大队,因此在应对火灾的灾害风险方面还缺乏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

第三,独克宗古城居民没有充分参与到恢复重建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审过程中。古城的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是由北大、清华、昆明理工大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的,规划方案的评审会议是由香格里拉县政府组织召开,有云南省住建厅规划处、省规划院及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相关部门领导,以及省、州、县部分规划、建筑、文化专家等参加。在这一设计和评审的过程中,古城居民的参与不充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地藏族与古城相关的传统知识也没有被吸收和融入到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中。

3 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的灾害风险治理策略

在独克宗古城的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实现应对灾害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就需要开展灾害风险综合的研究,并制定专门针对火灾的灾害风险治理策略,并将其重点从“灾后重建恢复”转向“防灾和减灾”。针对独克宗古城的具体情况以及恢复重建的进展,应该制定以火灾为主的灾害风险治理策略,这一策略主要包括火灾综合预防机制和火灾综合预防计划两个部分。

3.1 火灾综合预防机制

未来,独克宗古城应当以古城的全局为基础,制定一个包括土地利用、运输和疏散通道、紧急消防设备等等在内的火灾综合预防机制。这一机制将由古城办、文化局、消防大队和医院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和组成,需要通过各个单位和部门的紧密合作。

在这一综合机制下应该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火灾的预防,机构负责人有权处理任何涉及火灾预防的事物,同时要制定独克宗古城火灾综合预防计划。机构的成员要包括消防部门、文化部门、保险公司、医院等单位,以及建筑、文物、历史、工程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同时还要有独克宗古城居民的代表。根据独克宗古城的恢复重建和未来发展情况,火灾综合预防计划要不断进行实际演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进行修改,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和减少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的潜在隐患因素。火灾综合预防机制不仅针对个体建筑的消防工作,更关注整个古城层面的火灾预防,是对古城群众生命、财产和文物古迹的综合保障。

3.2 火灾综合预防计划

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规划中设计的采取预留消防通道、完善消防设施配置等措施,仅是从手段注重了消防安全,而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火灾等灾害以保护独克宗古城。另外,虽然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中提出要采用新型材料和替代材料,但是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当地火灾中幸存的重要文物古迹以及正在恢复重建的藏族传统建筑仍然以木质结构为主,依然存在发生火灾的巨大风险。因此,未来独克宗古城要制定火灾综合预防计划,把工作重点放到火灾风险的预防和降低,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2.1 火灾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导致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的潜在风险有很多,需要首先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古城火灾的发生有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前者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天气干燥、雷电等等,后者如用电设施老化、人为用火不当等等,就实际而言,人为风险是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的最大隐患。

首先,对火灾风险进行识别。风险的识别要运用GIS技术手段制作火灾风险图,在风险图上标明火灾不同风险(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容易发生的不同区域、不同区域面临怎样潜在的高发风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火灾区域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不同风险容易发生和影响的区域,例如在独克宗古城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博物馆(中心镇公堂)、大龟山大佛寺、吉祥胜利幢、白鸡寺、州博物馆等国家、省、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标志性建筑区域,火灾风险主要为用电设施老化、宗教焚香用火等;在金龙街等民居建筑群,火灾风险主要为用电设施老化、人为用火不当等;在餐馆、酒吧、旅馆密集的街道,火灾风险主要为人为用火不当、超负荷用电等。

其次,对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在GIS火灾风险图的基础上列出所有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的种类,包括直接风险和次生风险,例如人为用火不当引发的火灾是直接风险,火灾进一步引发的煤气等爆炸则成为次生风险。分析每一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古城的潜在威胁、容易引发怎样的次生风险、当前已有的预防手段等。同时进一步对火灾风险进行不同标准的分类:根据风险发生的几率,按照高中低三类标准对所有风险进行分类;根据风险发生的方式,按照猛烈、渐进、温和进行分类;根据风险根据风险产生的影响,按照严重、一般、轻微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

上述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能够最终识别与评估独克宗古城所面临的不同火灾风险及其潜在的影响,为预防和降低这些风险打下基础。

3.2.2 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

独克宗古城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需要包括各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当地居民在内的各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特别是独克宗古城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居民的传统文化和知识,能够在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了安装和采用一些先进技术的报警消防设备对火灾提前预警以外,独克宗古城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还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首先,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不仅要针对独克宗古城,还要关注其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把古城的灾害风险治理策略与正在实施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等其他古城发展与建设计划相结合,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来弥补当前的规划设计方案过于重视基础设施的恢复与重建,而对从根本上整体治理灾害、以预防与降低再次发生火灾的风险关注不足的问题。

其次,防止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措施对独克宗古城的文化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中提出对建筑的恢复要采用新型材料和替代材料,认为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火灾还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但是,在独克宗古城对新型材料和替代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非常谨慎,一方面,古城的一些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宗教价值和意义,并且建筑内不同构建使用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因此要考虑这些文物古迹在改造或重建过程中,使用新型材料对其文化价值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藏族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绘画与装饰,因此要考虑在高温下这些新型材料与绘画装饰用的材料会不会产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火灾。

第三,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不仅要依靠一些先进技术的报警消防设备,还要重视和运用独克宗古城藏民族的相关传统文化和知识。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独克宗古城的居民形成了管理古城事物的传统机制,对古城的不同区域进行了功能划分,例如有官员居住的本寨,有宗教信仰的白鸡寺,有中心聚会区域的四方街,有本地居民居住的金龙、仓房、北门三街,有藏、汉、客等外地商团居住的炯拉喀、达翁龙、咋跨龙三街,有手工艺者聚集的皮匠坡等等。今天,应该基于传统管理机制,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对独克宗古城进行区域功能划分,例如有些街道作为酒吧一条街,有些街道作为手工艺等商业一条街,有些街道作为高端客栈和酒店,有些街道作为艺术文化和民族文化街道。上述规划不仅对古城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有着关键作用,而且对古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传统管理机制以外,独克宗古城的居民历史上还有一些传统的火灾预防知识,例如房屋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发生火灾后相互蔓延,违反这一明确的距离规定而建房的人要受到处罚。同时,房顶用石头压住木板,房顶和房屋之间不固定,发生火灾后可以采取掀掉房顶的方法来阻止火势蔓延等。古城在白天和夜晚还有专门人员固定绕城巡逻,以检查火灾发生的风险和隐患。

火灾风险的预防与降低可以为独克宗古城未来针对火灾紧急情况的准备与反应、灾后的恢复重建以及整个灾害治理策略的实施与监测打下基础。

4 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的灾害风险综合研究意义

当前,世界范围内灾害的发生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剧。根据统计,在1900年至1940年间,灾害发生的频率为每10年100次;到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每10年650次和每10年2000次;而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更是一跃增加到约每10年2800次。灾害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丧生,数以百万计的人受伤,更多的人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与此同时,在过去40年间,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更是以每隔7年就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长。15

然而,与灾害的频繁发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自然和社会科学关于灾害和灾难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进步,但是学术上的成果并没有带来能够在现实中有效应用和实践的策略,世界各地因为灾害造成的损失仍然在不断增加。在当前灾害的研究中,不仅没有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存在着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无法结合、研究成果不能应用到应对灾害实践中去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灾害研究需要一种能够结合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在这一背景下,独克宗古城的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灾害风险的综合研究,可以形成独克宗古城灾害风险治理的策略,这一策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古城的历史、文化与现状而提出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防灾和减灾”策略。因此,这一研究对包括独克宗古城在内的古城镇和其他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其次,对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灾害风险的综合研究需要包括自然、社会、工程等科学在内的多学科参与,需要运用GIS技术、参与式技术发展、田野调查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灾害风险治理策略的制定过程中,更是需要政府部门、社区居民、专家学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加与跨领域的合作。因此,这一研究对未来针对包括火灾在内的灾害风险而形成多学科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对形成尊重当地藏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灾害风险的综合研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独克宗古城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前提是承认当地居民具有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重视他们在相关政策、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地位,在古城重建恢复过程中发挥他们作为主人翁的作用。因此,这一研究对未来包括恢复重建在内的政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研究表明,未来诸如干旱、洪水等灾害将在未来进一步对人类社会、经济及其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16随着灾害风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剧烈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和脆弱性,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17

当前,中国各地出于对发展地方经济或者文化产业的需要,都在对古城镇进行旅游开发。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古城镇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灾害风险,这些风险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极大地威胁着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完整性,并威胁着在其中生活的居民、经营者或游客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灾害对古城镇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会对当地民族社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当地的民族和居民形成并拥有了大量保护和治理古城镇相关的传统文化与知识,这些文化与知识反之也构成了古城镇的重要部分,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灾害风险、古城镇和传统文化的综合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们理解和重视当地人及其传统文化的价值,未来国家和地方制定与执行关于古城镇的保护和管理政策和法规过程中,应当让当地人进一步参与,并借鉴、吸收和运用当地的传统文化与知识,使其在气候风险灾害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应当从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视角出发,建立和实践灾害风险治理策略,为今后国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有关古城镇等历史建筑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①Gordon Cooke:Upgrading the Fire Resistance of Floors and Doors in Heritage Buildin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s from Fire, Kyoto, Japan, April 6–7, 2003.

②尹仑.气候灾害对世界遗产地的影响及其应对--以云南省红坡村和箐口村为案例//生态与文化遗产的建构与持续发展利用[C].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56-71.

③United Nations (1992):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New York,9 May 1992.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conveng.pdf.

④UN DESA (2002):Johannesburg Plan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 Dep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New York, 2002. www.un.org/esa/sustdev/documents/WSSD_POI_PD/English/POIToc.htm.

⑤UN/ISDR (2005a):Hyogo Declaration.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eduction,18-22 January 2005,Kobe,Hyogo, Japan. www.unisdr.org/wcdr/intergover/official-doc/L-docs/Hyogo-declaration-english.pdf.

⑥UN/ISDR (2005b):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 2005-2015: Building the Resilience of Nations and Communities to Disasters. 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eduction,18-22 January 2005,Kobe, Hyogo, Japan. www.unisdr.org/eng/hfa.

⑦UN/ISDR (2007b):Chair's Summary of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ISDR Global Platform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Geneva,5-7 June, 2007. www.preventionweb.net/globalplatform/first-session/docs/session_docs/ISDR_GP_2007_6.pdf.

⑧ICSU (2008):A Science Plan for 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2008. http://www.irdrinternational.org/wp-content/uploads/2011/06/IRDR%20Science%20Plan.pdf.

⑨朱惠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10.

⑩云南省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甸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54.

11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中甸县志资料汇编二[M].清光绪新修中甸志书稿本,1990:27.

12吴光范.迪庆·香格里拉旅游风物志:沿着地名的线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22.

13云南省政府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1·11”火灾事故调查组.香格里拉县古城“1·11”火灾事故调查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alking/2014-06/26/c_1111329444.htm.新华网,2014-05-13.

14王维韬.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EB/OL].http://www.xgll.com.cn/xwzx/dqtt/2014-03/24/content_126705.htm.香格里拉网讯,2014-03-24.

15ICSU (2008):A Science Plan for 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2008. http://www.irdrinternational.org/wp-content/uploads/2011/06/IRDR%20Science%20Plan.pdf.

16Fisher RJIF: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Drought and Human Ecology in Western Rajasthan, Sydney Studies,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1997.

17尹仑.气候灾害对世界遗产地的影响及其应对——以云南省红坡村和箐口村为案例//生态与文化遗产的建构与持续发展利用[C].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56-71.

责任编辑:王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