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题”是突破学科核心问题的重要方法

2016-05-14陈忠煜

中学理科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说题举例作用

陈忠煜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多讲题与精讲题是教师们长期以来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成多讲的认为题多具有重复性且覆盖面大,赞成精讲的人则认为试题讲透了能夯实基础,增强能力,举一反三。本文认为少而透的试题分析与讲解,符合课标要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突破学科核心问题的重要方法,训练“说题”对讲透试题很有帮助。

关键词:说题;作用;方法;举例

说题是教师以语言或文字为主,依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试题”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执教时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是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也是有效讲解试题以获取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从说题对象分有教师与教师间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学生与学生间的说题方式。

教师间围绕着共同的试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成共识是教师很好的教研平台,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间通过说题展开思辨,从学生自己的层次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聚精汇趣,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师生共同分析与分解试题,弄清题目的已知和问题,挖掘题中隐含条件,体会方法与过程,学习解答的格式和表述,回顾与梳理知识点,阐述与提升能力点,展示与纠正易错点,改造题型变式反思,能帮助学生复习与理解物理知识,了解试题的结构与模型,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撑握正确的的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与解题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避免题海战术。

说题其内容广泛,既可以说知识和知识结构,又可以说能力和方法,还可以通过说题来培养世界观和提升道德情操,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点:说命题立意与知识要点,说学生特点与理论依据,说如何分析讲解与解题策略,说易错点与拓展延伸。

如何说题呢?下面以一道试题为例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展开。

“说题”举例:

1 试题的出处

福建省厦门市2014年中考物理试卷第33题

2 题目

如图1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块密度0.5×103kg/m3、高 1.2m的长方体木块。小林用水平推力F把木块向前推动,此过程中,推力F和木块前进的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甲、乙所示.求:

(1)木块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强;

(2)在3-5s内,推力对木块所做的功;

(3)请在图2丙中,画出0-6s内木块所受的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

3 答题策略(讲解思路)

(1)求压强

木块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强:固体压强法,推导得出结论。

(2)计算推力功

在3-5s内,推力对木块所做的功。

(3)画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

4 参考解答

解:(1)∵木块是长方体,放在水平地面时,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由p===ρgh可知:p=ρgh=0.5×103kg/m3×1.2m×10N/kg=6000Pa;

(2)由图象甲、乙可知,在3-5s内的运动速度v3=1m/s,在3-5s内移动的距离为:s3=v3t3=1m/s×2s=2m,推力F3= 200N,推力做功:W=F3s3=200N×2m=400J;

(3)由图丙可知,用200N的水平推力能使木箱匀速前进说明此时木箱所受的摩擦力和推力是水平方向上的一对平衡力,摩擦力等于推力等于200N;木箱在1~3s内做加速运动(推力300N大于200N),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与推力大小无关,物体间接触面与物体间压力不变,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则1s~3s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也为200N;在0~1s内物体没有移动,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与推力相平衡,即此时摩擦力为100N,图象如图3。

答:(1)木块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强为6000Pa;(2)在3- 5s内,推力对木块所做的功为400J;(3)如图3。有同学直接使用推导结果p=ρgh进行计算也算对(视物体为正方形又密度均匀)。

5 题目立意

5.1 知识落点

(1)主要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力与运动图象的结合;功的计算。

(2)关联知识点:密度、重力与压力、压强、.速度、功、不同状态下的摩擦力、力与运动关系(推力变化和运动状态)、运动图像和受力图像。

5.2 能力展示

(1)考查了理解能力:如果没有对密度、压强、匀速运动、速度、摩擦力(动与静)、功、图像、受力图等物理概念的理解,本题就无从下手。

(2)考查了初步的探究能力。正常情况下求压强需要知道受力面积,本题受力面积没告诉,如果不探究一下试试看就难于想到用p=ρgh求得压强。

(3)考查了综合分析与推理能力:在综合分析甲、乙、丙三图的基础上,推理得知3-5s木块匀速运动、受力平衡,利用平衡力条件从而得到摩擦力等于推力值为200N,进而得出减速运动摩擦力也为200N,再画出力的图像。

(4)考查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数学图像中观察出物理的含意,由物理含意抽象数值,再由数学公式进行运算,并且把分析推理出来的结果用数学图像表达。

总之,本题比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初步的理解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综合与推理能力;初步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5.3 物理素养表达

(1)起于生活终于数学: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却成了物理中很有趣的事,最终要用数学方法来表达。起于感性,理性推理,上升抽象中(画图与算数),终于理性。

(2)量变到质变:推力慢慢增大,摩擦力也在增大,但物体并未运动,只有当推力达到特定值时,运动才发生,而运动开始后,即使是减速摩擦力也保持不变,这里隐含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3)辩证的因果关系:当推力为100N时,推力等于摩擦力,物体静止;当推力为300N时,推力大于摩擦力摩擦力,物体加速运动;当推力为200N时,推力等于摩擦力,物体匀速运动,物体的条件变化必然致结果的改变。

(4)充分的考虑到高中物理学习素养:知识衔接点有加速与减速、运动图像和受力图像、摩擦力的变化,能力衔接点有探究的习惯、看图与作图、思维的习惯。

6 考试要求

本考题涉及内容在考纲中的要求,以及考试企图达到的目的有:

(1)知识要求:压强与密度是力学的两个C级要求,力学也只有两个C级要求。

(2)能力要求:初步的理解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综合与推理能力;初步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3)初、高衔接教学要求:速度与功的计算、摩擦力及变化、速度图像与受力变化图像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计算动手作图是初高学生的学困点,处理好这部分内容,养成图思结合的习惯有利于初、高衔接,对高中学习至关重要。

7 试题特点

(1)考查的内容很广,关注要点多,但难度又不大。

(2)题目有难度,却不是难在第一问,层次感好,梯度适合。

(3)利于初、高中衔接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速度与功的计算、摩擦力及变化、速度图像与受力变化图像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计算动手作图是初高学生的学困点,整题动态过程较多,探究意味明显,“图思”结合习惯要求高,初高中衔接点抓得准,利于初、高教学衔接。

(4)虽然整体难度还可以,但作为厦门中考最后一题,其最后一问难度还可适当提高。

8 答题情况

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题目难度适合,梯度合理,可见信度不错。

9 学生解答存在的困难及易错点

(1)计算压强:直接用F=100N;或没经推导直接用液体压强p=ρgh的计算方法算固体(当正方体),与课本例题及练习不同,常理不合,有所创新,不少的中等以下学生求不出来,势必影响后面问题的解答。

(2)在计算路程时:各时间段路程计算错误,力与路程不在同一时间段。

(3)在画摩擦力图线时:或照搬图甲,或没有画完整,第1 s内正确率最高。

10 延伸扩展改进建议

(1)延伸扩展:作为中考试题,有各方面的考虑,如果是普通题,本题有许多可以扩展的地方。如:①5-6s不给力为什么还会运动?②画出0-6s木块对人的推力图象(考查相互作用力)。③在木块上表面再加一个小木块,摩擦力如何变化(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④求出1-3s的平均速度(查考平均速度)等。

(2)改进建议:本题第一问略为偏难,最后一问还可加难。没有勇于尝试精神本题第一问就会被“卡壳”,如果第一问被卡住,势必在情绪上会影响到后面的解答,不利中下学生的正常发挥,但最后一问难度又有些不够,致使区分不明显。可以再增加一问。如:①在木块上增加一个类似于甲图的随时间变化的水平向左的推力,也用图形表示(根据难度需要增设不同图形)。②增加文字表达部分,用文字描述木块0-6秒的运动情况?(静止、加速、匀速、减速)。③求出3-5s的功率(考查功率)。

可见说题有利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解决,当然不同的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些题用不着说的如此复杂,有些题在某些点上可以更深入些,也可以让学生说,易说到学生的盲点,抓住核心,往往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猜你喜欢

说题举例作用
乘法公式应用举例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学会最常用的习语,让老外眼前一亮
一题多变之有效说题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等差数列与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