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复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6-05-14操龙华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初中体育

操龙华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就如何改变初中体育现状提出另类的见解。体育内容和素材教材化、因材施教、选项练习、游戏创新等手段创设新初中体育复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体育;复式教学;实践研究

0序言

0.1研究的动机

中国的学校体育起始于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的公布。近百年的体育课发展史,受外来文化影响,其发展道路多曲折,不少误区、困惑有待我们体育工作者去澄清与化解。

0.2研究的目的

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班级授课制度作一定的改进,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走一条符合1 4亿人口2亿学生的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初中体育的教学之路。

0.3研究的问题

首先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基本上来自西方。由于东西方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冲突(困惑之一)。如西方祟尚实效价值取向,而中国传统教育祟尚权威的价值取向。表现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体验;重教师尊严,轻学生主体作用。特别是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偏好搞统一、搞一刀切。如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學形式,统一的考试标准。这种祟尚权威的一统观,使教学整齐划一,但学生缺乏个性与创造精神。西方崇尚多元价值取向,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独尊的儒家就成了一统帝国的思想特色,价值取向的单一性成了中华一统的特征。传统学校所表现的单一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影响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是我国传统体育单一化价值取向的延伸。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是我们的宝贵遗产,但现代学校体育毕竟源于西方,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规范的制度、统一的大纲、严密的结构与整齐的队伍,因为规范不能和国情相结合,严密不能和活泼相结合,整齐不能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导致中国学校体育的凝固与僵化。当前的现实是初中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体育课内容机械划一,缺少生气,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违背了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困惑之二)。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决不能照抄照搬(困惑之三)。WTO的加入,G20在杭州的召开,中国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化变迁,经济全球化,信息网路化、世界多元化正孕育着重大变革,在这过程中,学校体育也必然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当前的中国,教育发展滞后于社会整体发展,学校体育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要使学校体育改革走出困境,首先要从改变观念着手,所以我们首先解决的问题是观念,其次是手段和方法。

为此我们不妨作如下的追问。

学生的运动欲望满足了吗?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吗?学生的运动技能长进了吗?学生的运动习惯养成了吗?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达成了吗?这些内在关联的追问构成复式教学的思维平台。

复式教学是以学校和家庭现有的体育资源为支撑点(符合国情)把体育教学分割成课堂教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选项练习、游戏和体育评价四大板块,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板块的功能进行组合和分解,实施因材施教以达成教学目标。

1复式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 1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区别于数、理、化等学术课程,表现出它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身体练习。体育学科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其任务,同一般学科尊重认知规律不同,它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其二是体育教学过程总是要求承担一定的身体负荷,在适应负荷的过程中,机体才能表现出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超量恢复原理。而体育的学科规律有三点,第一,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非逻辑性}。在知识课程中,逻辑关系是主要的,但在体育课程就不然,我学排球非一定要先学双杠,另外,技能的功能可以进行替换,如打排球与打篮球所实现的功能是可以替代的。第二,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儿童的智商值极高和极低者分别占1%—2%,其余都相差不大的。但是,人的身体素质受遗传、生活条件,早期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制约,其个体差异明显高于智商差异,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形态和素质的差异更大。身体发展是非同步的,而要求学生学习的动作技术却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教学就是不合理的。第三,情意发展的非客观性。知识课程学习的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存在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因此其规律是必然的,有序的。而体育的情意课程是指通过课程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其中就有很多偶然的无序的因素。情意发展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正是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作为情意课程的体育所追求的目标。

1.2内容、素材教材化

高村泰雄认为:教学内容必须脱离教材的限制而不断地扩散和深化,回到反映客观规律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教学内容是一个大的体系,只有搞清楚各种内容的密切联系,才有可能开发出最新、最优秀的教材。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它可延伸和深化,嫁接和创新。素材是大纲规定内容以外的范围。它是在运动文化的体系中选择出方便教学并适应学生需要的一部分作为教材的素材。如大纲中有跑的内容,但可以搞各种形式的跑:跳绳跑,搬运跑、运球跑等即把跑的素质教材化。“教材化”是以分析大纲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特征为基础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的条件和教学条件。教材化要考虑两个中心问题,一是选择的教材要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确定的教材在大纲的内容中有典型意义。如跑的内容教材化,跑的素材教材化,竞技运动教材化等。教材化的中心涵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考虑具体的学习结构,这和单纯的照搬大纲内容、或单纯以技术结构作为学习结构相比,是观念的更新,质的飞跃。为此我们要更新一个理念教学内容≠教材(走出误区)。用一句通俗的话讲根据内容变着法子上:把单调、乏昧的内容变得有趣有味。为此我们教育者不仅要认真研究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研究作为体育文化的更为广泛的活动素材,在选择的基础上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与兴趣爱好特征。

1.3因材施教

赖天德先生语:“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突出的特点,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此,必须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因材施教首先要再认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一个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他们机体能量代谢大,表现得较为活泼、好动,对许多实践活动都跃跃欲试,充满着朝气。特别喜欢在活动中开展竞赛,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具有集群的倾向。但他们的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转换较快,元认知水平不高。其次是优化组合问题。我们的体育教学仍然在以教学班为单位划一化的水平上(國情所致)。但我们要明确学生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和情意发展的非客观性的学科特点,从改善教学班的组织形式和重组体育课的教材体系两今方面来改革体育课程,以吻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适应他们的个体发展,适应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适应他们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需要,最终提高每一堂体育课的实际效果。

2研究的方法

2.1样本:实验班初一(1)班,初一(2)班,对比班:初一(3)班、初一(4)班。

2.2研究架构

2. 2.1课堂教学(体育三基的传授)

“体育三基”是达成体育目标的阶梯和桥梁,所以教改不论怎样改但体育三基不能丢。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抓“三基”,怎样教“三基”,传统的大而全蜻蜓点水什么都教(误区之一)不行,竞技运动技术教学化(误区之二)更不行!毛振明教授指出:“关于技术培训掌握情况有三个层次。一个是知道;第二个是理解;第三个是掌握。比如推铅球技术并不一定非要达到人人掌握,知道有这一种技术并有所体验就够了。而像篮球的运球技术,将来学生走上社会也能用得上的这些技术,就可以掌握,甚至是熟练掌握。”所以体育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即要教会他们捕鱼,而非简单的施之以鱼。其次是提高运动技能。内容在于精不在于多,技术在于实效不在于小而全。

在初中体育中我们可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大众体育技术的传授,一个是锻炼的方法和传授。课堂教学还有因材施教的小班化问题,但因国情所致又要保留原班级授课制度。在这个问题我作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对象:初一(1)班,59人,其中女24人;

比较对象:初一(4)班,58人,其中女25人;

教学内容:排球下手发球(新授课,大课时教学但手段要多样化);

实验手段:教学对比;教学手段:实验班复式教学,对比班传统教学;

实验过程:首先把59人的大班通过组织复式和内容复式小班化——男生“选项练习”(见2.2.2详述),女生上排球发球新授课。这样就变成24人的小班。在24人中又分三组同质组或三组异质组,进行因材施教。A组(较强)采用尝试教学:尝试自学—提出尝试任务→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再次尝试。并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作用,让其搞技术指导,充分体现资源共享原则;B组(中),C组(弱)通过看谁把排球敲得高、远的即兴比赛,先导后学,弱组在下半节课还可以在强组手把手的帮教下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重点放在B组和C组的教学上,根据个体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导法,让每个学生既理解发球的技术要领,又提高发球的元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课堂教学是以大纲为母体进行内容、素材教材化;以体育特点和规律为分析、选择、操作的思维平台;以复式教学“小班化”为因材施教的基石;以师生相互作用为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教学、服务、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育的基本技术和体育的基本技能。

2.2.2选项练习

选项练习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的需要,学校和家庭现有的体育资源,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列出“项目菜单,”像自助餐一样供学生选择,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地选择学习锻炼项目,结合教师的指导性计划,按照适合个人和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进行主动性学习,自觉性练习的教学过程。

2.2. 2.1初中各年级的选项特点

2.2.2.1.1初一年级的选项。初一学生由小学踏进中学校门,儿童期变为少年期,是独立性弱,依赖牲强,自觉性差等交织在一起的时期,故显得单调、热情、好动、好玩。因此一年级就可选球类游戏、跳橡皮筋、打弹子、玩铁圈等趣味性较强,易学的内容供他们选择。初一选项的特点是“好玩”。先让学生玩起来,在玩中培养情趣;在玩中养成运动习惯,在玩中掌握运动技能。

2.2.2.1.2初二年级的选项。初二是学生身体发育高峰期,学生内心世界逐惭复杂。认知能力在迅速发展,抽象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在体育方面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欲望增强,表演欲递增,此时对儿童式玩耍巳不那么感兴趣,因此初二的选项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为主。同时,在这些选项练习中,由于自己的技能不成熟,所以在相关的体育技术教学中他们会显得格外认真和投入,带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运动技能方面,选项练习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2.2.1.3初三年级的选项。初三是学生逐步趋于平静,独立地走向新生活的准备时期,它包含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此时学生对体育的追求是比赛经常化、动作规范化、表现名星化。为保证自己在某些项目上的擅长而刻苦专心练习,因此,通过引导建立班级球队,如六人组成三打三篮球队。十二人组成排球队以及羽毛球、乒乓球等以几个人为单位的球队,也可培养裁判队伍。同时教师不仅要加强技术指导,还要加强战术指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运动欲望又磨炼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既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又培养他们的体育感情,奠定了终身体育的基础。

2.2.2.2选项练习的组织工作和技术服务

2.2 2.2.1各项目组选出组长、副组长和小组长,各组长协同体育委员做好器材的借还工作,练习的组织工作,出勤和纪律的量化考评工作及练习情况当堂汇报和信息反馈等。做到“形散意不散,统而不死,散而不乱”。

2.2.2.2.2班级设男、女各一名体育委员,选项练习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可由体育委员来组织实施,可以做一般性的准备操和放松操,也可以由各组长负责做专门性的准备操或专项模仿动作,可教师指导,更鼓励学生自编,聘特长生为“助教”去指导差生练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和自我教学能力,实行体育资源共享学生自治。

2.2 2.2 3先项练习的学习情况列入课堂纪律的量化考核(30%)以及选项练习的技能考评(20%)纳入体育课的考核内容(见2.2.4详述)并对组织工作做得好的组加分奖励,形成一种激进机制,像一双无形的手扶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像个无形的向导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2.2.2.2.4学生选项练习的技术服务的途径很多: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手段自学、课堂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技术服务。选项练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育手段,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组织和管理,充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终身体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管仲的“悦其神而忘其形”是选项练习的立意所在。

2.2.3游戏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指出:“游戏是一种置身其中的、无目的、有乐趣的欢乐的活动。”游戏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

游戏是现代竞技运动的母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对竞技体育作反向思维搞日本影山健的托罗普斯运动(stops)。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兴趣爱好来重新设计规则和条件。为此我们不妨把篮球架降到2.05米,让初中生也学一学“乔丹飞人”,把排球网挂在1.90米的高度让学生也云体验一郎平的“铁榔头”,何乐而不为呢?游戏性项目的开发必将导致一个新项目的内容体系的诞生。毛振明教授说:“体育运动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和可创性的因素,例如游戏规则就是如此。”

在实验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子去修改竞技项目的规则和条件或游戏的创新,并列入优育课评价内容(见2.2.4详述)在实验中同学创造出一对一或二对二的毽球比赛。

场地:长8米,宽4米,中间中网分开两个半场,网高1米,距中线1米划一条发球线。

器材:毽球或羽毛球。

规则:除手和臂不能触球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接球或击球。接球球可停滞在身上,但两脚不能走动和移动。每人可连续击球3次,二对二无击球顺序。双方必须在3次击球中将球击过网,球落在本方场内或接、击球到对方场地以外或三次击球未过网都失1分,每球得分制,发球由得分方发,首开球挑币决定,哪方先得15分为胜。

2.2.4 体育评价

体育评价是对学生个体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素质的综合评价。但在传统的体育评价中以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尺度和统一的方法对身体条件差异性极大的学生进行统一评价(误区之三)。这样统一的体育评价是不科学的。第一,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发展的非同步性,统一的绝对评价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第二,身体素质好的不努力也能得到好的评价,差的学生虽经努力也达不到“标准”,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第三,差生永远体验不到成功而消了体育锐气,伤了体育情感,而背离了我们体育的教学目标。

周登嵩教授指出:“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中调动积极性和兴趣的问题,可以通过评价方法来解决。不能只搞过去传统的绝对评价,它始终不能有效地解决学习差异和积极性问题,只能通过相对评价。相对评价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并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复式教学的实验研究中搞了一个“复式评价法”:復式评价指评价中含有多种评价成份的体育评价。

(1)行为态度的评价:由于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观性大,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在操作中设一个上课表现及纪律的量化考评(占总分30%),先给每位学生30分底分,上课表现差或违规违纪扣1-2分,学期结束算总分底分与扣分之差即为该生的行为态度的评价,所以教师要随身带名册和笔对扣分者随时进行记录也可由体育委员进行记录。对态度和纪律特别差的学生,采用表现差,违规违纪扣分,反之则可加分的方法来激励他改进错误。

(2)运动行为的评价(占总分的30%),结合选项练习的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摘出各选项的评价参考标准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进行相对评价(占20%),对游戏的创新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占10%)。

(3)综合素质的评价占总分的40%,设课堂教学技能的相对评价(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设多个分值供学生自己选择)及50米,立定跳远和耐外跑的素质考核(参照教材的考核标准),同时设立耐久跑最低分数一票否决制,即耐久跑未“达标”体育课成绩作不合格论,以防止学生偏项。最低分数参照达标的最低达标标准。对特别肥胖或特别差的同学采用商议底分制即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你进步多少作“达标”论处以鼓励弱者的积极性。

复式评价的特点:每位学生只要努力了就能得到较好的评价。反之身体素质好的同学也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评价,弱者也就有了盼头,有盼头就有学习的动力。

3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研究先期准备:测试样本5 O米、立定跳远和耐久跑的数据,为研究提供对照依据,并申报校级研究课题。

第二步,开展复式教学实验与研究构建复式教学总框架。

第三步,复式教学的探索;挖掘复式教学的有利因素,探索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全面提高复式教学的质效。

第四步,研究总结。

4实验探索——复式教学ABC

4.1单元复式教学

单元复式教学是指只有一种教学内容根据各同质组的实际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分强,中、弱三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的复式教学:强组可采用尝试教学;中、弱组先导后学,弱组降低条件和要求帮助完成教学任务。

4.2双元复式教学

双元复式是指二种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复式教学。如:男生复习排球垫球、发球,强组可以搞教学比赛(参照规则),中组搞娱乐性比赛(改变规则),弱组搞游戏性比赛(心迹规则和条件):女生新授内容单元复式教学。

4.3多元复式教学

多元复式教学指有多项内容和手段的组合,如男生新授课,女生搞选项练习或游戏;或女生考核,男生搞选项练习或游戏;或男、女生都搞选项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或某项专门技术指导等等,教师要根据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及时调度。

5.研究结果

6 研究总结

把传统的“复式教学“移植到体育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组织复式,手段复式,资源复式,内容复式,评价复式等多种复式形式,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分解,使学生既能学到优育“三基”,为终身体育服务,又能满足运动欲望,激发体育情趣;既能参与创新发展修改又能体验成功培养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上海 1999.7.

[2]王礼龙 王金保 体育教材教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1983.10.

[3]张洪潭 技术健身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 2000.12.

(作者单位:南陵县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安徽 芜湖 242400)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初中体育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