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化学》课程群建设模式研究

2015-07-29张凤杰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模式人才培养

张凤杰 等

摘 要:综合性和交叉性是环境类专业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和优化是环境类课程建设的难点。该文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探讨环境化学课程群建设模式,主要从突出学科前沿、适应学科快速反展的趋势以及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来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拓展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空间,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拓宽教学资源,为培养优秀学生提供创新能力的平台。大力提倡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科研立项,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夯实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环境化学 课程建设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X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166-02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逐渐向宽口径发展。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如化学、地学、数学、生物学、工学及管理学、法学等,所以环境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一直是环境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1]。高等学校环境化学课程的学时一直在压缩,然而环境化学的内涵和前沿一直处于更新变化之中,要讲授的知识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强调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2]。如何将《环境化学》课程作为化学基础课的延展课程,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利用有限的学时,深化环境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渗透前沿知识是《环境化学》课程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急需解决的问题。

1 环境化学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品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当前,许多解决污染控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都离不开环境化学的研究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环境化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依托大连民族大学、二级学院和系三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环境化学》课程群团队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摆脱过去单门课程的束缚,把以往重复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提出教学目标要求,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全面的和综合的角度来掌握相应知识模块,促使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依托课程群建设与改革也推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会在整个课程群体系下, 扩充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2 环境化学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多年来,依托托大连民族学院2009版、2011版和2013版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精心构建《环境化学》为核心的课程群。有关污染物来源、性质、危害、监测等在这些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中都有一样的化学理论基础,不过在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侧重点上有明显差异。《环境化学》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相关老师齐心协力,互通有无,对相关教学内容重新整合,避免重复,以最大化共享资源。以2013版教学计划的修订为契机,实现以“环境化学”为核心的理论课程群的搭建,重新整合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的教学内容,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制定,删减掉重复的内容,例如无机污染物在水环境的迁移和转化,在无机与分析化学中把溶解-沉淀、氧化-还原、配位和配位与沉淀竞争反应重点讲解,环境化学部分不讲;大气光化学反应机制在物理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部分重点讲解;重新梳理一些内容后环境化学理论课时压缩到32学时,但是主要的重点内容基本不变,突出重点内容,例如结合当前环境化学的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毒理学行为、机制以及当前社会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这有力地提升了任课教师及时把握前沿学术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环境有机合成实验、环境物理化学实验、环境生物毒理学实验等实现环境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体系,整合构建以环境化学为中心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具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为实践课程群。激发学生兴趣即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引发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好奇,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实践中产生新想法即创新思维,提出新方案,寻求新技术,创建新理论,使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方案提出后,独自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自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自己额想法和实施方案。创新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力,要有创新思维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通过长时间的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体现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3]。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2010年开始立足本科实践教学,相继通过省部级教学立项、精品特色实践课程、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等系列改革举措,使环境化学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深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固定的实验内容,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提供研究目标和对象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技术路线、仪器设备以及实验药品,通过分组探讨,明确研究内容,再由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和结论,最后将实验报告以论文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让学生积极在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经过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对综合实验的热情。通过环境化学实验学生累计发表了5篇论文和2项专利。同时借助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力量,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实践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去到单位完成实验课程,自2012年以来,每年有超过10名的学生通过进入企业来提升环境化学实践教学的内容,经过30天或者假期时间,不少学生通过企业/科研的兼职或者是全职,大幅提高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敢于创新,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很高,综合企业需要,设计和改造相应的污染修复工艺,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完成重点设计中试模型的加工,并结合学生科研立项,得到运行参数,发表论文或是专利申请,在膜反应器设计方面学生累计发表5篇论文和专利3项。实验环节不断在打造精品实验项目,历经多年在环境化学实验实验课中,深化了底泥吸附污染物行为的实验内容,相继打造了精品实验项目3个,不断拓展了实验内容,让学生对底泥的环境化学意义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对渤海湾大连段底泥吸附污染物是海口地区污染的汇和源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污染物迁移和转化中,吸附行为对污染物的生物累积性和可利用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拓展课堂外教学空间,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中来。环境化学课程组老师依托科研实践,向学生提供最新的英文学术文献,学生翻译和交流seminar活动,共同讨论文献中解决问题的环境化学原理,拓展课堂外教学资源,丰富了优秀人才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几年来学生累计发表翻译文献30余篇;10人完成英文学术论文的发表。学院举办了层次不同了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教师创新团队科技交流等,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另外,让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多项课外科技活动,比如节能减排大赛“根与芽”环境保护社团等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学科的前沿领域、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职业前景。

2.4 大力提倡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科研立项

学校各部门对实验室开放的行为要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太阳鸟立项以及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工作室、研究性学习项目等科技活动,让感兴趣的学生独自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各院系、各专业的科研资源进行共享,让学生对各类高端仪器设备有全面的接触,通过观察找到问题的规律,具体化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使学生主动化科研创新活动。学生累计100多项科技创新立项,累计达50多万元经费投入。

2.5 设立创新学分,建立创新实践教育基金

教学计划从2009版开始尝试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学生的学科竞赛、论文的发表、专利、社会实践调查成果等,通过考核达标的都能偶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教学计划修订时,已将最初的0.7%的创新实践学分的比例上升到2.1%了,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最好的政策了,将考核内容量化,使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且有明显成效。该校通过企业赞助以及经费拨款等来筹措大学生实践教学奖励基金,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创新科研每年奖励6万元。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创造一个很好的创新训练平台的硬件环境,确保有一个高效运行的环境化学课程群的实践平台;科研经费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物质保障,全面结合环境化学理论与实践,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动手能力提高。

3 结语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达到了对环境化学课程群建设教学模式探索的目的。重视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拓宽应用以及夯实基础,使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进行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慧臣,何琦.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开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64-66.

[2] 陈润羊,徐卫东,高柏,等.环境管理与质量评价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90-193.

[3] 魏淑慧.研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5):68-71.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模式人才培养
永续债券探析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