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14-10-21徐啸涛胡铭袁鑫宏

职教通讯 2014年30期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高职教学改革

徐啸涛 胡铭 袁鑫宏

摘要:“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了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阐述了在课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实施过程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打破了原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融入岗位实践之中重组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好地兼顾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促进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数电”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立项课题“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GZYLX1213162);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酒店系统研发”(项目编号:2014R437001)

作者简介:徐啸涛,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教学、移动通信、物联网等。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30-0016-03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以下简称“数电”)是信息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概念众多,内容抽象,且与实践应用结合非常紧密,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的情绪。因此,只有在相对有限的学时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场所安排在实验或者实训室,并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是一种新型、互动、实时的教学方式。其目标就是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融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一体,使教学更直观、更形象,便于学生快速地理解掌握。

一、“数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座谈研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研后分析得出,目前,在高职院校“数电”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严重脱节

课堂教学仍延用先在教室讲授理论知识,后到实训室进行实践锻炼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数字电子技术技能训练时常需要以理论作为先导,所以,“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造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使实践教学的地位无形之中有所下降,导致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且考试方式主要是以考理论知识为主的笔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影响了实践技能的提高。

(二)理论授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相脱节

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需要由两位教师完成,一位是理论授课老师,只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另一位是实践教师,只负责实践操作的教学。而在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中,两位教师埋头于各自的教学,缺乏必要的沟通,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也缺乏可延续性,严重时甚至出现尺度不一、理解存在偏差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一方面,“数电”课程理论分析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感性认识,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常常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验或者实训又使学生感到茫然,其结果是实验或者实训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专业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其专业实际工作中用得很少,因此,往往为了应付课程考试而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课程教材与岗位技能脱节

课堂理论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实践教学以实训指导书为中心,每次课基本上以完成教材的某个章节或者实训指导书的某个验证性实验为目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僵化,与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差之千里。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数电”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数电”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一些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上课地点从教室挪进实验室,先是讲一大堆的理论知识,然后教师进行示范实验验证,学生再模仿教师做一遍实验,如果有的同学没有很好掌握,教师则会再做一次示范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以后的工作中也不会有任何创新。[2]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绝不是理论和实验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拼装,而是将理论教学形式、内容与实践技能教学、训练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技能、知识、教学能力上实现一体化。教师要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规律出发,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课堂上实现学与做一体,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不仅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还包括教学场所的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训、实验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践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實验实训场地等教学外部条件一体化设置;知识、技能和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在内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的理论课程将由原来的二十几门削减到只保留八九门,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验指导教学,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重构“数电”项目课程是将“数电”课中一种数学工具、两个元器件、三种电路的主要内容,重新整合为八个项目26个任务。[3]每个项目都从电子产品的功能分析、设计制作着手,其中包含的任务是与项目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且突出知识必需、够用,以实现任务为主线。项目一至项目七的23个任务是有关“数电”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内容,总计60学时;项目八是为提升数电课程综合能力而设计的3个任务,要求选择其中之一,在为期一周内集中30学时进行实训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由于目前教学设施条件所限制,很多项目不可能在同一教室内既讲理论又做实训,需要借助于视频或仿真软件等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模拟环境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比如,在讲述门电路时,可以先通过影像视频介绍门电路的含义,然后,用软件展示三种基本的门电路功能,演示分立元件门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仿真进行实验;接着,引进各种其他集成的复合门电路,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工作原理和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的理解;再次,通过实验仪表或多功能实验箱对集成门电路功能进行测试,设计门电路的实际应用(如彩灯循环器),[4]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认知各种集成门电路引脚的使用,提高应用型电路的设计能力。再如,时序逻辑电路中的计数器,它的工作过程也可由专用软件仿真演示,然后,逐渐展开电路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感受真实工作场景,根据各自的理解开展讨论,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归结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计数器实际应用(如数字钟、分频器等)的设计,作品数字钟也可用于日常计时等。

四、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实践

(一)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制定与职业教育特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评价方法[5]

1.突出技能和能力考核,实施“知识、态度、能力”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一个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参照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结合技能鉴定结构,制定以作品(产品)为对象、以能力为核心的新考核标准体系。

3.组建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各方参加的评价体系机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二)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大多是理论考试结果占决定因素,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比重很小,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个体真实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应建立以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指标,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它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还包括技术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责任心与创新等非技术能力。要求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首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小组进行集体评价,最后,由教师做客观评价。这样,就彻底打破了期末笔试算成绩的评价方式,从而有利于提升并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多项指标结合,推进评价的多元化

鉴于“数电”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而一次性卷面考核方式很难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学习成绩,因而,采用理论与实践、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课程达标能力。实践能力则进行平时现场考核,理论概念性内容最后集中考核,二项内容并重,促使考试环节更加科学化,考核方式更加合理科学,从而全力打造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需求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6]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多项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都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方法,并且可以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从而推进了理实一体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同样存在着诸多困难。例如,学生数量过多,学校的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课堂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评价体系不够详细全面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克服、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2):18-20.

[2]李雄杰.電子产品故障检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6):9-11.

[3]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24-26.

[4]朱运利,虞未章.高职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32-33.

[5]陈振源.以就业为导向推动电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42-43.

[6]杨桂玲.汽车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一体化教学管理办法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5(6):22-23.

[责任编辑盛艳]

猜你喜欢

理实一体化高职教学改革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