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

2009-07-02诸小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三维目标情感教学

诸小华

摘 要:《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三维目标之一,说明情感态度在教学中的的重要性。教师的教案中常见有情感目标的设定,但在教学中能真正落实的几乎没有。情感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情感教学;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三维目标之一,说明情感态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很强的人文性学科,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来实现的。如何把握情感这根弦,以情优教,让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促进学生知情交融和谐发展。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的复习为例,谈谈在教学时怎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一、开篇启发——叹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托尔斯泰认为“写作的开头总是最难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开头与写作、唱歌一样也要定好基调。笔者在上课时也是出于这个目的,首先从课题“屈辱的岁月”入手,提问学生:“屈辱”一词是什么意思?又问:“当西方工业文明大潮到来的时候,中国什么时候受到压迫和侮辱?有哪些事件可以来说明”。请同学看一看书,书中哪些句子最能说明“侮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情感来,从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关税等主权丧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在这些铁证的史实中,感叹列强之骄横与中华民族之屈辱。另外,课堂教学也有必要通过“读”来实现教学的目的。如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黄海大战片断:“邓世昌率领的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又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船身即将沉没时,随从扔给落水的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可是他因全舰沉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了,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的爱犬叼住了他的肩膀不使他下沉,邓世昌毅然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英雄的壮举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一旦有了这份情感底蕴,思潮便随之充盈、起伏。课堂上如此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在于综合性、多元性,它不仅是教师的活动,更是学生积极入情而动情的过程。有专家认为,教师通过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被其所呈现的内容所吸引,产生对该知识的兴趣,便是这一方面的情感上的影响。

二、图片组合——寻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学生情感的产生,许多因素来自外界客观的刺激和内部的主观需要。目前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提供了丰富信息。创设合理的情境,科学的指导方法,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情感人”、“载理于育”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幻灯片把教材中出现的图片全部集中在一起,如《虎门硝烟》、《关天培》、《激战中的致远舰》、《台湾军民在新竹痛击日本侵略军》等,通过观察图片,会促使学生联想到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这种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学生从正面产生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仰和热爱。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与社会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鲜明的情感态度。

三、循情交流——蓄情

列宁导师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可见教师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感情,对学生影响很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通业务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具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表里一致,言传身教。常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师生情感是认知信息传递的思维的碰撞,以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加工、挖掘的效果,还有教师自身的表情、言行等因素。《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诗文、图片,皆是有情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良好的契机,以此使真的情境与学生的感受相沟通。如播放了视频《火烧圆明园》,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教材中省略,但学生对这个方面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于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安排学生小组讨论: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你该有何感受?如果用200亿人民币重建圆明园有没有必要?各抒己见,请各自说明理由。探究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性见解得到充分尊重和张扬。学生从主体参与式的历史探究式学习中,真切地感受人类历史所蕴涵的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特别是从中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迪与感悟,最终学会“思想”。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景产生共振时,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或兴奋、或愤怒、或沉思,从而在心灵深处掀起极大的震撼力。在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当学生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某一情景所激愤,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容易出现“情满而溢发”的现象。这时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四、因势利导——露情

历史内容之中所蕴涵的形形色色的喜、怒、哀、乐及真、假、美、丑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如果说一个失去感情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或完整的人。在一个缺少了“人”的情感和灵魂等要素的课堂里,是根本不可能承载得起促进人的生命不断发展的使命感。因此,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知识、产生主观体验的同时,促进其情感发展变化,产生积极情感,就理应安排一定时间、空间给予学生释放情感。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带有一定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影响。如有学生从日本和中国的皇帝说开,中国当时的光绪皇帝权力掌握在慈禧手中,改革失败;而日本的明治天皇有实权,改革成功。由此可见,中国受外国瓜分完全是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课堂上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学生面对近代中国,如此的残败,帝国主义以排山倒海之势,以吹灰之力侵占了所谓强大的中国。学生从字面、画面的情景中,就会产生“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作为课堂里的教师,是指导者、思想的引导者,时时要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导向,要突出课堂教学进程的层次性,要紧扣学生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转折点和思维的聚合或发散点。随时把握学生思维的动向,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既要尊重学生独立思维的结果,最有效的方法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说个够,要哭就让他哭出来,要骂就让他骂出来。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掌控又要科学地规范其思维倾向,使其思维结果能达到科学性与思维性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情感教育中,使我深深地感触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真实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状况,而且通过这些还能使人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涵。历史又是一块试金石,它不仅从数不尽的矿藏中筛弃糟粕,而且还遴选出闪光的矿精。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强化情感目标,使认知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境界,这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新跃.情感——语文教学的“催化剂”[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6.

[2]杨良春.课堂因“情感”而精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J].教育研究,1997,9 .

[4]张大均.教学心理学新视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三维目标情感教学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