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2016-10-20黄光明

关键词:三维目标教学艺术学科核心素养

黄光明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各个学科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政治学科因其特殊性和时政性,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学科核心素养传承于传统的三维目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其独特性,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更加开放、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内化为学生自觉地行为,推动国家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整体发展 三维目标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06-02

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根据十八大精神,启动了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标的修订工作,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理念;在2016年底即将颁布的《高中新课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重点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于2016年底正式出台,学科素养即将从理念层面提升到了实践层面。本文主要围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传统三维目标的异同、实现策略等方面作出初步的探讨。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主要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而核心素养就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明显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政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2.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

学科素养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所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总要求。而又因为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个学段、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在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比如物理学科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的素养;而政治学科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素养。

在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我们经过推敲,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共通性。就物理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来看,物理学科通过对物质的研究,达到认识物质世界、指导人们合理地利用资源、正确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素养要求。从政治学科的视角上看,物理研究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过程,处理人与物质世界关系的准则和方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承,物理方法的习得和物理学科价值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包含跨学科的知识、观念、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的过程。因此,虽然各个学科素养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而是要从统一的角度,使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3.学科素养提出的意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在尝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央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了二十世纪初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开始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了新课程改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是这样概括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的: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而新课程的改革也需要更具有引导性和时代性的标准来衡量,使新课程的改革真正实现从知识走向素养、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虚化走向具体。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与传统的三维目标有何异同

就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同中有异、求同存异。不管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三维目标,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教,从而使学生达到某种层次和水平。但是三维目标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更多的是对个体的发展而言;而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科素养则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基本能力上,更多的是个人是否自觉实现自身价值,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从这一点来看,学科核心素养显然要高级很多,既要涉及到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实现,也要考虑到个体未来的整个人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关注学生、以问引思、落地实践、内化素养

美国密歇根大学伊丽莎白·博·莫杰在《哈佛教育评论》第85期第2卷发表《青少年学习者学科素养的做和教——基于社会和文化项目》一文提出,教育者重构教学工作,增加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多素养语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和幸福感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老师使课堂成为学生感受体验成长、教师传道点燃提升的平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教师了解教学的对象,这是掌控课堂教学的前提。在对不同性别,不同素质基础、兴趣爱好,不同行为特点的学生采用“大一统”形式的课堂显然已经落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的对象基本情况,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然后才可能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当然适当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我们我们可以借鉴山东、江苏等经验丰富的省市鼓励提倡的“30+10”、“30+5+5”模式。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搬其形式——“老师只讲5分钟,剩下的学生讲”。不要忽略了它们的核心内容:学情调查、合作质疑、当堂纠错、展现拔高等。

其次,我们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更上一层楼。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上,即理念+基础,包括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比如我们的教学有四级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了解即初步认识,通过记忆识别知识,直接运用知识;理解则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上升为理性认识,承认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并能独立完成;掌握和运用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理解内在系统和联系,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转换、推断,形成分析、解决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准确的定位,即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各个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应该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在这条线索上要突出重难点内容,显露主干内容,减掉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侧枝旁叶。探究活动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有其相应要达到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作充分的考虑,力求探索地充分、准确,不会引发过多的其他疑问。学生在探究与活动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身动、心动、脑动;而又因为探究在课堂上的不可控性,老师要把握好课堂收放的度,教师不是单纯的旁观者也不是最后的点评师,应该起到主持人、引导人的作用。教师可以单纯的讲授、可以环环相扣的引导、可以创造拓展的启发;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论的纠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保证“学科素养能够落到实地”的重要一环。

比如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在典型的素质教育课案例中往往会使用比如采访少数民族同学、收集各种少数民族与汉族融洽相处的事例、就某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谈自身感受等等形式。这些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可操作性,除了民族地区的学校外,其他地方的学生缺少实践体验,一旦学生不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就无法继续;如果再加上一味的说教,学生很快就是失去兴趣,更显得枯燥无味。我们在处理这一课时,何不把关于民族地区的正面新闻与负面事例相结合呢?何不把更多的着力点放在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民族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等方面?何不把中国的民族关系与中东等地方的民族关系做一个对比,让学生思考原因?进而我们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近期欧洲地区发生的民族恐怖事件、港澳台地区的发展趋势等。这比一味的说教更能够吸引学生,既能够真正地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又能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实现政治认同;能够理性分析国内外各种分裂我国的言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政治意识;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自然就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行,自觉承担责任,实现政治参与。由此,“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完全贯穿在整个的教学中,既提高了知识能力,有培养了品格素养。

总之,一切“教学艺术”都应该服务于学生学的艺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更应该是有生命的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性光辉的课堂。

其实,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崇高而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大上”的东西,它就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在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激励、鼓舞、指导和召唤,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自我的个性彰显、心态开放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教师也实现了一种有效的分享、成功的给予、自我成长与实现。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这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方式、师生关系显得更为重要,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教会学生真正的素养是什么。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要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而努力的方向。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相关性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4515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教科研规划重点课题(2014ZQJK002)暨广州市教科研协作基地(14XZ09)项目“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培育路径和测评设计的研究”的阶段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教育部2015年初稿.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3]《哈佛教育评论》,美国密歇根大学伊丽莎白·博·莫杰第85期第2卷发表《青少年学习者学科素养的做和教——基于社会和文化项目》.

[4]《以学科核心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曹瑞,《滨海教研》2015年第3期.

[5]《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李晓东,《中国教育报》2016年第9版.

[6]《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王爱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教学艺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