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2009-01-18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兴趣阅读教学方法

赵 云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法上给以指导;还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学会积累。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37-0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把枯燥无味的教材分析、教师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关闭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创新之门,失去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我们应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教法上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呢?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理念。按照这一理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

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行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给他们自己阅读、思考和感受的空间,通过自主学习、自由研读、合作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发现、构建和创造文本的意义,从而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甚至“空出奇想”,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通过一系列的个性体验,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方面首先强调的阅读教学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从而喜欢阅读。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带着高涨的激情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浅近阅读、培养兴趣。

向学生推荐或指导学生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和读物,让他们去阅读。这样便于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去读懂文本。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2.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经常性地选择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或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用优美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丰富的神态,有条件再辅以多媒体手段朗读给学生,或是让学生们尝试朗读。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在愉快的欣赏中增长见闻,享受身心的愉悦。情景兼备、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的美文朗读,会引导学生爱上美文、爱上阅读。

3.开展活动、丰富乐趣。

经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编演课本剧、开故事会、举办朗读比赛、诗歌朗诵会等,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阅读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表现了自我,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4.关注个性差异、实施积极评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看待和评价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如此可使学生在赏识中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不断取得进步。

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喜欢读书、经常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实现自我的手段,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高效学习,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靠学生切实投身到阅读实践中来实现。而学生从事阅读活动,必须学会一些阅读的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授之以“渔”,在阅读方法上给以指导。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反复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增强阅读体验。既有利于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和领悟,又有利于提高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入情入境朗读,可激发阅读的情感,使之在激情中与文章、作者交流,促进对文本语义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领会和文章内涵的感悟,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朗读,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

2.凭借注释,帮助理解。

课文注释是帮助学生阅读的重要辅助资料,一般是对文本作者和版本的介绍,对掌握作者的基本情况大有帮助,更多的是对词语和难懂句子的注释。这些注释,对扫除阅读障碍、理解文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并养成习惯。

3.圈点勾画,提炼要旨。

在阅读过程中,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关键和精彩的语句、重要段落画下来,并加以点评。这对概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意和欣赏精彩片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这一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逐渐形成习惯。

4.质疑解疑,发展思维。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发展思维、激发才能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质疑,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怎样质疑。

5.勤作笔记,积累素材。

俗话说得好,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强调读书要做笔记。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子,精彩片段,典型人物典型事,教师精彩的讲解、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等等,都可以记下来。坚持经常,就可以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和生活经验。这是一笔不可小视的财富,对于丰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学会积累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化知识的积淀和语文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让学生学会积累。

积累首先是字词积累、语文常识的积累,再就是名作篇章和精彩语段的积累,还有阅读感悟的积累,生活体验的积累等等。积累的方法,一是背诵,二是写笔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生一旦学会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他们的语文功底就会大大加厚,文化素养就会大大丰富,语文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广大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责任编辑 薛春科】

猜你喜欢

兴趣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