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软暴力”

2009-01-18闫二茹陈丽玮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健康发展

闫二茹 陈丽玮

摘 要:“软暴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滋生和存在,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无论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应投入真情实感来对待学生,爱在前,情在先,尊重、理解、关怀、帮助、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潜能进一步开发。

关键词:中学教育;软暴力;健康发展;态度冷漠;语言尖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0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以德施教的能力越来越强,“体罚”这种严厉而非正当的“暴力”教育形式基本消失,但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以教师冷漠的态度、尖刻的语言等而形成的“软暴力”。如果说强大的“硬暴力”摧残的是肉体,那么,温柔的“软暴力”摧残的则是稚嫩的心灵。这对学生与家长造成的伤害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因此,研究教育教学中的“软暴力”,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育人环境很有帮助。

一、“软暴力”的产生原因

“软暴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滋生和发展,与社会、家长对学校升学率的异常关注,迫使教师、学校唯成绩论学生的现实密不可分。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其产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1.教师师德水平低,对学生缺乏爱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仍占据着不少教师的头脑,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是树人工程,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热爱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尊重学生人格、动辄就讽刺挖苦学生,都是缺乏起码职业道德的表现。试想一位缺乏爱心的教师能耐心地帮助一位“差生”进步吗?同样,一位缺乏公正感的教师心中只有那些“优等生”,经常给予物质精神上的重奖,而对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鬼”则打入“冷宫”,一味地批评指责,失败也得不到帮助,即使有优点、有进步也不易得到肯定和鼓励,有时还总看这些学生不顺眼,视作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一点小事有意无意地对他们施予“软暴力”,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师能差,对学生缺乏激励。一些教师虽然出于良好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因素不能正确地理解青少年学生的一些独特行为,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困难”的学生;对素质教育思想认识不够,甚至抱着“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对学生急于求成,一概地要求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至今仍然把以“责罚”为手段的教育方式奉为信条,粗暴地干涉学生行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从而最终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

二、“软暴力”的常见形式

许多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同学都曾遭遇过教师的“软暴力”。对学生而言,教师一句不起眼的话,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至关重要。受到“软暴力”最突出的感觉是在校园里感到被轻视,经常处于无助无援的孤立状态,对自己不自信,特别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教育教学“软暴力”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言上,教师以急促、密集、轻蔑、不容置辩的口吻剥夺学生说话的机会;在讲课、教育学生时,使用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的语言等;二是态度上,教师对学生横眉冷对,或者对学生不理不睬、歧视、孤立、冷漠等。

三、克服“软暴力”的方法

教育教学是职务行为,它不是私人行为,教师的态度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帮助学生而不应抛弃学生,宽容学生而不应打击学生,信任学生而不应怀疑学生。对教师必须开展依法从教、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从而帮助教师更加自觉、有效地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新的时期需要师德高尚的教师,要把师德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建设中。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师中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建设,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与精髓,通过学习增强教师的爱心、责任感、正义感,帮助教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避免因教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其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教师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中,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辐射,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学生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身为教师要温和可亲,多给学生关爱,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有创新精神,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方针;要宽容、理解学生,帮助其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不断完善人格,树立形象,通过人格力量感化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克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爱”是一种呵护,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引导,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当教师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爱,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我们记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告诫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真情育人。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可塑性是教育的前提,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需要尊重和帮助的个体,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世界,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种途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先施之于爱,施之于情,具体问题做细致的心理分析,耐心帮之找原因,辨利害,促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爱护和指导。这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反映,其中包括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运用希望、激励等科学的教育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勇于用自尊和自信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足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日益成为学校的主体,单亲家庭子女、隔代教育儿童在学生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很多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因没有得到恰当的教育而在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因此总有个别学生把教师的教诲当做耳边风,以玩世不恭、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与身边的事物,完全可以做好的事情他们就是不认真去做,这样的学生让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久而久之,某些教师可能就会使用激将法刺激学生改变,让他们产生上进的欲望。因此,在学校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咨询,这样一来教师给予学生健康的心理常识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

学校教育应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调整心态,并且善于用语言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与学生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密切联系,学生才可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进而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见解或观点。因此,教师应该常怀一颗讲道德之心、一颗仁爱之心,尊重、理解、关怀、帮助、激励学生,这样才能克服校园中的“软暴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健康发展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注重兴趣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研究
赏识教育:高中生正方向发展的推进器
效能监察助推企业健康发展的探讨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阳光管理 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