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分析

2024-05-21刘婷婷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实施路径混合式教学

摘  要:在混合式教学要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背景下,课程思政要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教学环节中实现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由“表”及“里”,从而实现在专业课中德育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该文在德育教育融入课程目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思政功能显性化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讨论英语专业教育“大思政”目标与课堂教学“小思政”融合并实施的具体路径,进而通过分析教学效果反思外语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为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融合;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73-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blended teaching will become the new inevitable trend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a should achiev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in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so as to unify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 in English major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ing Extensive Reading as example,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in English major education in three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goal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ex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in teaching evaluation.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reflect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tegr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党组将课程思政定为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必要元素;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教40条》;201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一系列的文件标志着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中国各高校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向标。2021年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混合式教学要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这使得后疫情时代如何全面化、多元化、立体化地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成为包括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外语教育教学的人文社科学科属性,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具体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  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以“课程思政”和“外语教学”为主题对2018—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检索与整理可以看出,这5年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外语包括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8—2019年为研究起步阶段,文献产出数量少,增長速度缓慢,2019—2020年为研究发展阶段,文献产出数量明显增加,仅2020年一年就发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术论文112篇;2020—2022年为研究繁荣期,文献产出数量成倍增长。

通过进一步梳理2018—2022年相关研究成果,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王卓提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不但能成为新文科建设和中国高校‘立体化外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能在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熊英认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是新时代对学生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导向教育,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性,运用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资源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二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施原则。有学者提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在设计上要注重融合性,目标上强调潜隐性,过程上崇尚自然性,方法上要凸显暗示性。三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有学者从宏观视角提出了“顶层设计—挖掘素材—细化过程—创新评价”的外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有学者从微观视角,结合课题教学实践,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建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框架。另有部分学者分别从外国文学课程、口译课程、商务英语课程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等具体课程课题教学入手讨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综上所述,对外语教学包括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在宏观层面成果尤为丰硕。而微观层面上“实施路径”“评价研究”等的文献虽然也呈现上升趋势,但相比理论构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数量有限,尤其是依托具体课程,探讨如何进一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多维度、全过程融合期待更多高质量文献的产出。

二  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外语教学的途径

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不断推广与应用,下文将以英语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综合英语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评价3个方面具体阐述混合式教学中的思政内容融入方式。

(一)  德育教育融入课程目标

综合英语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的授课教材为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国标规划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该教材旨在引领学生对语言与文化、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經典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从更宏观的文化、历史与哲学视角考察个人的精神世界,审视不同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洞察文明的过去与未来。该课程强化“启智润心、哲以成人”;以优秀文化滋养心灵,赓续文化血脉;以世界文明涵养胸襟,培育全球视野;以逻辑思维锤炼眼光,铸就创新能力。课程着重以“渗透理论”和“隐性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点,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最优化的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融合课程思政元素。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表”指的是各单元经典篇章内容;“及”指评论、阐释、提问进行思辨; “里”指文化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文内容引导,诵读文化经典,赏鉴中西文明,直至价值认同,实现文化自信。

(二)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

在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完成三项序列任务:理解育人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图1)。

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确定课程的上位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继而关注英语教学材料中的词、句、语篇。思政元素既要内嵌于教学输入材料中,也可以隐含在练习活动中。在课堂上教授显性的外语语言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授课主题和内容深入挖掘育人元素。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4)第二单元Text A为例。课文为德国著名作曲家、剧作家理查德·瓦格纳的The Meanings of Love: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Love这一哲学著作中的序言。文章旁征博引,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到法国女性主义者露丝·伊利格瑞,瓦格纳把人类文明中的“爱”进行了六个维度的讨论:erotic love, Christian love, romantic love, moral love, love as power, and mutual love,展现了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基于课程实际需求,结合课程质量培养方案和授课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团队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对“爱”的审美认知力;提升学生对“爱”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的深度思考。

知识目标:对瓦格纳“爱”的六个维度的辩证思考;学习文章对“爱”的多维度、多角度讨论策略和方法;掌握中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爱”的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能力目标:能够用英语流利复述“爱”的六个维度;能够从中西文化对比视角探讨“爱”的概念内涵;能够多维度挖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的体现。

在这一目标引导下,课程教学从专业引领和思想引领两方面具体开展双线融合教学。在专业上,以课文具体内容为依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R-I-C-H(R为Research,研究性学习;I为Inspiration,启发式学习;C为Cooperation,合作学习;H为Harvest,收获习得)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启发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升语言实际运用技能,打通专业知识获取渠道。在思想上,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以“通晓爱的哲学涵义”为起点,以“道(爱与责任)、品(爱与做人)、行(爱与做事)”为线,最终达成“知我、爱我、爱人、爱天下”的全面育人目标。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综合英语4网上慕课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研究性学习,对课文时代背景知识、作者教育背景、中西方文明中对“爱”的历史视角和哲学视角的探究进程展开自学。同时给学生推荐南京大学朱刚教授团队的西方思想经典和西安交通大学韩鹏杰教授团队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等优质慕课资源。教师在学生线上自学环节中发挥引导作用,并通过课程群留言讨论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对“我”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概念内涵进行辩证思考。让学生看到在源自希腊哲学的西方哲学体系中,人是自由的个体,人能够征服自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哲学流派,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简化理解为“适”。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儒家文化的这种“适”从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为消极的“动”。但需要与学生们阐明的一点是:这里的“积极”强调人为性,而“消极”注重客观性,承认人所具有的局限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式地看到:东西方文化在其发展初期都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真正客观认识“我”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知我”,为真正进入课堂学习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做好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

在赏析柏拉图的erotic love时,让学生知晓柏拉图时期的辩论式学习方法就蕴藏在他的著作《会饮篇》中。通过柏拉图与智者们的辩论,揭示柏拉图的爱情观:爱不是单一的情爱,而是一种阶梯式上升的爱。人的爱始于具体对象,而爱的最终目的是“求善”。一个智慧的人能通过爱来追求至真、至善和至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柏拉图式的爱情观,认识到将之概述为“精神之爱”是一种断章取义的片面做法,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学术期刊网论文的查询、阅读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追求真知的兴趣与信心。在讲解基督教的“爱”(Christian love)时,教师提出4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①西方宗教的“爱”是否具有积极意义?②西方宗教的“爱”与西方社会的慈善事业有无内在关联?③中国孔子的“仁爱”与之有何相似之处?④中国的“希望工程”与此句中提到的“得到”与“给予”的辩证关系有无关联?通过问题式的启发学习,让学生看到西方的“宗教之爱”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充满爱意的和谐关系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同时,引导学生对宗教在控制和束缚人类思想上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消极作用进行资料的查找与辩证思考。在分析其他几种“爱”的时候,教师遵循外语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原则,利用英汉翻译、课堂限时写作等多种精心设计的显性教学手段充分挖掘隐性育人元素,同时兼顾其在实施过程中的自然性,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固着于学生语言知识获取、语言能力提升和思辨能力发展的过程之中。

(三)  思政功能显性化于课程评价

依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三个维度,将多元化评价和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立课程思政观测点,从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采用数据考评及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课前在中国慕课网资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通”线上讨论的次数与讨论内容,包括师生讨论与同伴互议。

课堂限时写作:教师在讲解中西方文化对“爱”的不同解读时进行课堂限时写作,考查学生对这一话题的理解程度和英语段落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并通过随机选取学生的一篇习作进行课堂讲解,从段落结构、观点展开、句式和用词四个方面进行逐一讲评。

课后写作练习:学生以My View on LOVE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為主题在批改网上完成作文写作。教师采用“批改网批改+教师批改”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思想和语言两方面的修改,并根据批改网提供的数据进行共性问题的整理,便于课堂讲解。

课后慕课网拓展:学生在完成课堂讨论和语言技能训练后,课后需要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中国慕课网上的拓展练习,并完成线上同伴互评。

学生短视频制作:通过鼓励学生把对课文主题“爱”的跨文化辩证反思用短视频制作的方式记录下来,激励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进行实证研究。

在课程评价环节中,学生在线上慕课学习讨论环节的评价为课题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课堂限时写作中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为课后批改网习作练习的设计和评价标准提供了参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课后慕课网习题,同伴互评有助于学习主体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合作式学习”。最后通过线下学生短视频制作和线上作品分享,提升学生的知识内化力,培养学生及时反馈和反思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实现线上线下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评价。

三  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学习成效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突出。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辨性得到提升。学生通过课前、课中与课后大量线上资源的学习,对自主式探究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为慕课选课人数持续增加,与教师在“学习通”和微信学习群里的互动明显增强。所有学生参加了综合英语线上慕课学习,认真并及时完成各单元作业和测试。

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提升,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蔚然成风。教师通过课堂限时写作练习环节,考察学生对所学话题的理解程度和英语段落写作手段与技巧的掌握。并通过随机抽选的习作进行课堂及时反馈。通过这一训练,同学们对主题议论文写作的段落结构、观点展开、语言表述等方面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课后习作成效有了明显提升。

学生客观、包容、积极的语言文化意识得到提升。通过鼓励学生把对各单元课文主题的跨文化辩证反思用小视频制作的方式记录下来,激励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学生们通过课后短视频的制作,对各单元所学进行文化反思,提高了口语表现力,提升了中华文明外宣传播创新力。

在本单元中西文化中“爱”的大讨论后,学生对孔子的“仁爱”思想进行反思视频拍摄,并深受中国“希望工程”的鼓舞,申请了2021年“基于网络新媒体的英语语言文化基层教育帮扶——以安徽省灵璧县为例”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这是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延展,促进了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显性成果转化。

四  结束语

教师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全方位打造线上线下“专业+思政”的“全人”教育理念。植“根”于世界人类文明,树“干”于文化主题,长“枝叶”于翻转活动,育“果”于课后学习成果产出。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融于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解决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单一化,人文社科类课程德育实施方式单一化,“大思政”目标与指导具体课堂教学“小思政”目标缺乏足够统一性和实践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科素养,形成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以项目驱动的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3):39-47.

[2] 曹颖,王新鹏.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97-98.

[3] 陈法春.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20(6):12-16.

[4] 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38-140.

[5]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6] 韩晔,高雪松.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5):1-11.

[7]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0-134.

[8] 谷峰.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21(3):136-141.

[9] 胡苑艳,曹新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同伴中介研究:活动理论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4):124-134.

[10] 黄燕,陈萱,裴黎萍.基于SPOC的混合式学术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34):12-22.

[11]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12] 刘正光,孙玉慧,李曦.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17(5):4-9.

[13] 孙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11):859-870.

[14] 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15] 唐景莉,李石纯.怎样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对话高校六位思政课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9(9):21-26.

[16] 王雪梅,霍炜.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2018-2021)[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1(12):309-314.

[17] 王卓.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J].当代外语研究,2020(4):66-72.

[18] 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47-52.

[19]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20] 吴卫芬,张亚珍,苗森.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思路与途径[J].教育现代化,2020(43):193-196.

[21] 熊英.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語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2):92-94.

[22] 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23] 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11):15-18.

[24] 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9):15-20.

[25] 杨兴林.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6(1):118-127.

[26]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27] 郑咏滟.SPOC混合式教学在英语学术写作课堂中的促学效果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5):50-55.

基金项目:2022年全国煤炭行业教育研究课题“国家话语教育规划视阈下大学外语通识课程体系研究”(2021IMXJG173);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课程体系中的研究与实践”(2020YB52)

作者简介:刘婷婷(1978-),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实施路径混合式教学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