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心理:小学班主任有效家访的关键素养

2023-11-07李晓媛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9期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摘要] 要想让家访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掌握家访的诀窍。在梳理诸多家访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访取得较好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班主任要有共情心理,即班主任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体会家长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可能让家访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班主任做到与家长共情,在家访时才能获得关于学生个人以及整个家庭情况的准确信息,而这些正是家访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有效家访;共情心理;关键素养

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抓手。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运用,家访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践中发现,如果只借助于网络来实现语音或视频的交流,往往达不到期待的沟通效果。于是,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班主任会借助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在学校门口与家长短暂交流。当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效果重新凸显出来时,家访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由此可见,家访仍是既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蕴,又被赋予时代使命的重要方式,既是提升育人成效的应然之举,又具有传承“家文化”的教育责任,是指导家庭教育的现实力量。而要想让家访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班主任拥有共情心理。

一、当前家访的意义与困境

就意义来看,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沟通变得更加直接——相比较而言,借助于多媒体终端进行语音或文字交流时,双方都会有一个语言文字的组织过程,这样的组织过程有可能让双方表达出来的意思过于委婉。家访可以让班主任与学生父母之间更清晰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关注的重点,能够同时围绕“学生”这一焦点进行与教育相关的话题讨论。除此之外,家访还可以实现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共鸣,形成互相认同的良性循环,有助于诸多工作的开展。

在家庭教育指导日益受重视的当下,尤其在“双减”背景下,提升育人成效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小学班主任也遭遇家访“难为”的种种现实困境:“不被欢迎”的家访,偏离谋求家校共识的本质;“失衡的天平”,背离家校伙伴关系的对话;“被遮蔽的事实”,缺乏指向问题真相的探究。除此之外,家访目的不清晰、家访过程中话题过多等也是容易陷入的困境,极大地削弱了家访

效果。

二、融合家校共情心理的家访

要想将家访的理念落到实处,并且有效缓解家访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之间形成共情关系。

所谓共情,就是指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具体到家访的语境当中,是指班主任首先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体验家长的内心世界。家访的实施主体是班主任,家访的过程是班主任带着一定的教育目的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也是班主任寻求家长支持学校教育的过程。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真正的认同才是实施家校共育的基础。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站在主导者的位置,要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家长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家访,这才有可能让家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当前不少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当班主任家访时,可能是只与学生父母的某一方进行主要对话,而没有抚养权的另一方可能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态度。但一个完整的教育又通常需要另一方的支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班主任要做好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工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了解离异家庭当中父母双方所应当承担的教育义务,要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以保证与双方交流时都有据可依,有例可举;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父母双方离异的原因(保护家长的隐私,与家长建立充分的信任),这样后续的交流才能够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并且作出相应的判断。

曾经有这样一个班主任,在努力做到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对班级中的一个学生进行了持续细致的研究,包括研究这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起居规律,甚至喜欢的衣服风格、文具风格等。后来在家访时,她就先从这些方面切入。事实证明,这一努力是有成效的,因为班主任所关注的正是学生的母亲所关注的,学生的母亲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做出的每一点努力,都能够在班主任那里获得回应。作为一个离异家庭的母亲,她将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为培养孩子所付出的艰辛。当班主任的努力获得了学生的母亲的认同之后,她们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学生的母亲愿意将教育孩子方面的决策与班主任进行分享,而班主任也将这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班主任与学生的母亲在共同了解学生生活习性、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该学生的学习目的与过程做出清晰的规划,也能结合孩子的实际发展对规划作出调整。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拥有了一个科学的成长轨道,在规避许多问题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成长。即使在学生升入中学后,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三、共情家访中的学生角色

班主任在家访的过程中,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倾听学生。学生可以是家访的在场者,当学生在场时,共情的对象除了家长,也包括学生。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但班主任又必须具有学生视角,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真正做到平视,学生也才愿意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因此,班主任在追求共情家访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角色,要将学生置于家访的主体地位。如果班主任、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之间能够形成心灵的共振,那就是共情家访最理想的状态。

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里,还得做面对面的、有温度的家访。如果说面对面强调的是客观事实表征的话,那么有温度的家访更多的是对家访状态的描述,是对家访过程中三方心理的描述。無论学生是否在场,家访的瞄准对象一定是学生,这也是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最有力的纽带,也是双方共同的目的。

总而言之,班主任家访需要共情。要想真正做到与家长共情,其前提就是认真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确保班主任所总结出来的学生成长规律呈现在家长面前时能够让家长形成认同感。同时,班主任还需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共情才更有基础。当然,如果班主任能够发现家长所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特点,那共情的效果会更好,家访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张蕾. 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家访的“难为”与“可为”——基于家校合育视角的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22(07).

[2]李艳君. 小学班主任开展家访工作的有效策略[J]. 师道·教研,2022(03).

李晓媛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班主任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理念探析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及语言艺术研究
小学班主任管理艺术及沟通技巧研究
浅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探究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