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地共育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思路探究

2023-10-15刘龙斌揭锦亮高晓升张元媛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刘龙斌 揭锦亮 高晓升 张元媛

摘  要:为探究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问题,推动军地共育对空天领域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改革。该论文以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在该领域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例,分析思考空天技术领域军校与国防工业部门实施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意义、培养特点、培养思路和取得的成效,以期进一步实现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培养和就业岗位的精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益,更精准地为军队文职人员、国防工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

关键词:军地共育;空天技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6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raining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nd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reform of military civilian joint education for high-level technical talents in the aerospace field, taking the talent training work carried out by the College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in this field as an example, the contents including the significanc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ideas and achievements for talents joint training are analyzed and considered with the military academies and defense industry departments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which further expects to realize the preci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non-military postgraduates and employment positions i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alent training, moreover, it could help more accurately cultivate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for military civilian talents and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departments, and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y, society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Keywords: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aerospace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career development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是国家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空天领域国防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对未来空天高技术的长远发展、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水平等诸多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培养空天技术领域军地共育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对于军队院校来说,有助于支撑学校建设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提高学校高科技研究的力量和水平,并直接为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服务。同时培养空天技术领域军地共育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可以直接为军队建设高水平文职人员队伍补充中坚力量,為军队各行业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岗补充业务水平高、军队认同感强、作风形象好的文职人员。培养空天技术领域军地共育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工业部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等国防军工单位)输送人才。由此可见,为国防科技创新助力、为国防工业部门输送优秀人才,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领域切实研究军地共育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王琳等[1]研究了基于“军民融合办学”背景下的军队院校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于国家建设和军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军民融合办学”背景下,探索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提升军队院校的核心能力。陈伟等[2]对完善军地院校工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了理论研究,认为军地院校在工学博士生培养中应加强交流,增强工学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开放性、科研创新能力,并结合实施军地融合培养的必要性,不断拓展实施军地融合培养的途径,构建新的工学博士生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以促进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建设。邬江兴等[3-5]结合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案例,探索了新兴发展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征,提出了军民融合、共享共建的人才培养路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必须解放思想,并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包括特殊的选才机制、特殊的导师选聘方式、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殊的激励配套政策等。王聪等[6-8]针对国防科技工业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开展了探究性研究,论述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意义以及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战略的措施等方面的内容。邓甡屾等[9]通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指导,揭示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蒋毅[10]分析了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相应的创新途径。在不断探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新路径,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院校的基础,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学校的重要责任。在军民融合背景下,通过军地共育方式实施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可以促进相关军校有效保持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改善无军籍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生态,同时为相关国防工业部门岗位培养更多高层次科技创新、工程应用等方面人才,实现无军籍研究生培养和就业岗位的精准对接,能够为国防事业建设更好发挥作用。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在该领域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例,分别介绍了空天技术领域军校与国防工业部门实施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意义、路径办法培养特点、培养思路和所需条件取得的成效,以探索军地共育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思路。

一  实施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意义

培养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既有助于支撑相关军校保持科学研究的力量水平,直接为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服务,同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还可以直接为军队文职人员和国防工业部门队伍补充业务水平高、用人单位认同感强、作风形象良好的技术骨干。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相关军校在空天技术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自主创新能力,招收培养一定规模的无军籍研究生,探索人才培养领域实施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显得很有必要。具体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助于提升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通过军校和地方联合培养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为该领域无军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经费支持、导师指导和条件支撑,从而吸引更多地方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实现无军籍研究生的订单式培养,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工作能够学有所用,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提高入职工作岗位的快速适应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无军籍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为国防事业服务的比例,实现军校招收培养无军籍研究生的初衷。

(二)  为相关军校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领域非常具有创造力的群体之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体现得更为明显。空天技术领域的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在校期间,会直接参与导师或联合培养单位的大量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直接为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服务,产生更多紧贴实用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撑学校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同时也支持相关学科的建设。

(三)  直接为军队单位和国防工业部门培养人才

空天技术领域无军籍研究生主要进入军队文职人员岗位,以及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等国防工业部门就业并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更好实现无军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可以直接为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输送优秀人才,是在人才培养领域实施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  有助于加强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

结合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和军队、国防工业部门等对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总体需求,以学生培养产出效果为导向,反向分析和设计军民融合形势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输出模式,积极推动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正向激励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充分利用丰富教学科研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教室环境、实验室条件)、高水平资料、实物模型和竞赛平台等,全过程关注无军籍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为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  空天科学学院空天技术领域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特点分析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是我国空天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院在无军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学院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在空天技术领域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无军籍研究生,直接为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课程教学质量一直得到国防工业部门的充分认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接收航天科技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的自培研究生来校修学研究生基础课程,规模稳定在每年120人左右。

(二)  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

在无军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空天科学學院始终坚持与军人研究生一致的质量标准,瞄准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人才需求,结合国防科技攻关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科学或工程问题开展培养工作,严格要求,确保培养质量。该学院无军籍毕业研究生学科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进入状态快,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校期间曾先后获得国际空间轨道设计竞赛亚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奖项。自2013年恢复无军籍研究生招生以来,该院毕业的2013—2015级142名无军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参与科研项目196项,申请国家发明/国防专利43项,发表学术论文229篇;2013—2014级7名无军籍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参与科研项目16项,申请国家发明/国防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

(三)  无军籍毕业生直接服务国防比例高

自2013年恢复无军籍研究生招生以来,该院毕业的2013—2015级142名无军籍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去往国防工业部门就业73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5人,大型民族企业10人,继续上博深造5人,民营企业等其他单位就业49人;2013—2014级7名无军籍博士研究生首次就业去往国防工业部门4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3人。

(四)  为无军籍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

考虑到无军籍毕业生需要自行就业问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无军籍研究生的重要内容,且需要提前规划和引导。通过不同阶段开设就业创业方面的专家讲座和课程讲授等方式,提前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信息,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从职业选择测评到简历撰写再到面试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学院相关部门积极与对接的协议单位做好沟通交流,及时向无军籍研究生发布就业面试信息,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无军籍毕业生的长远规划的引导和教育,鼓励无军籍研究生积极投身到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的空天事业建设中。

三  实施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  国防工业部门人才需求情况调研

通过对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航天科工集团六院、中航工业集团601所等国防军工单位进行调研发现,上述单位对于空天技术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较大数量的招聘需求,特别是对具有从事空天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能够立足学科前沿,开展创新研究,解决技术难题,能够胜任设计、研发、试验等岗位要求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例如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每年面向飞行器总体设计、研发、结构、推进、试验、航天通信与制造等技术岗位招聘大量的毕业研究生,数量达到数百人,一般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相关知识。

(二)  大力开展培养支撑条件建设

为做好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应当积极优化学科布局,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同时积极引导优质生源往优秀指导力量流动;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对硕士、博士阶段课程实行一体化贯通式设计,努力打造高水平专业课程,并根据课程教学实践检验效果不断优化改进;瞄准空天技术前沿,聚焦解决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构建以重大科技工程为背景、以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中科学问题为牵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注重学员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多学科和科研创新平台优势,夯实学员基础知识与技能,提升学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了完备的空天一体教学科研支撑体系。

同时,在无军籍研究生培养方面,针对支撑学科、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育管理及其他配套条件等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无军籍研究生军地共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训练平台、学科优势和教学基础。目前学院长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与合作,现与4个部队单位、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兵器工业集团及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相关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充分结合培养无军籍研究生方面已经具有的丰富经验。

(三)  招录环节和培养模式

招录环节和培养过程是实施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选拔优秀的本科毕业学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空天科学学院正在积极尝试和探索全新的“申请-审核”制团队式招生选拔模式,以期望提升无军籍研究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满意度,重点关注无军籍研究生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许金余等[11]探讨了军民融合战略下军校研究生思维培养模式,认为军队高层次人才是国防科技创新、武器装备论证开发、军队战略战术执行等国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军民融合要求下,开展研究生军民融合培养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战略意义,进而研究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关键点和培养思路。陈一畅[12]分析了军民融合背景下军校研究生的军地高校联合培养问题,并结合作者自身参与军地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经历出发,探索了军地高校“联合培养”项目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推广军地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建议。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軍民融合背景下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建议实施人才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其招录环节和培养模式设计如下。

招录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联合培养单位需求安排部分招生指标,在入学考试报名时允许考生直接报考联合培养单位确定的相关专业;在招生面试考核环节,邀请联合培养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或者相关技术岗位的人员参加,共同把好生源入口关;体检、政审、录取等招录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情况以及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等能力,同步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学术潜质和学术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并判断学生从事研究方向上独立工作和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专业素质等,具体依据博士、硕士研究生招录流程办理。

培养模式。本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培养的研究生,入学后即与联合培养单位签署定向就业协议;以学校导师为第一导师,建立学校、企业联合育人机制,学生在学校导师、单位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选课修课、凝炼论文选题、开展研究工作,就读期间赴联合培养单位,在单位导师指导下开展为期1个月以上的实习实践或者论文研究工作。按学校无军籍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联合培养单位给专项计划研究生提供学业奖学金、助学金等经费支持,并适当设置奖学金等激励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专项计划研究生毕业时,需通过联合培养单位考核,根据定向就业协议赴联合培养单位工作。若研究生出现违约情况,将追究违约责任。

(四)  潜在风险和管控措施

为保证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当就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相关考虑如下。

制约因素。专项招生计划的制订可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培养无军籍研究生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空天技术领域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流程与空天专业无军籍研究生的学习成效、未来发展和成长、学生个人满意评价、社会影响力和国内外办学声誉等方面均需要密切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将双向制约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管控措施。加强并定期与军队、国防工业部门相关需求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空天技术领域国防科技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将学校的办学定位、目标宗旨与学生未来发展、用人单位需求统一,时刻以学生学习成效、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无军籍研究生的成长满意度,不断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办学声誉。

四  结束语

结合空天技术领域无军籍研究生培养特点,研究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新要求条件下的无军籍研究生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培养特点、培养思路等,有助于推动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军校无军籍研究生在军队、国防工业及社会的综合评价,并为空天技术领域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方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琳,李霞,王丽娜.基于“军民融合办学”背景下的军队院校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5):10-12.

[2] 陈伟,陈铁柱,周文松.对完善军地院校工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园(教育科),2012(23):1-3.

[3] 邬江兴,邹宏,陆杰青.新兴发展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究——以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38-44.

[4] 赵静,李璐.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范围层次与体制信息构建[J].装备学院学报,2016,27(5):5-9.

[5] 杜人淮.完善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使用体系的制度安排[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7,18(1):71-74.

[6] 王聪.国防科技工业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6):13-14.

[7] 王尧其.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探析[J].人民周刊,2018(19):62-63.

[8] 李良,孙兆斌,杨凯,等.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激励机制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17,38(4):16-18.

[9] 邓甡屾,张海峰.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J].政工学刊,2022(5):13-15.

[10] 蒋毅.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22(7):145-148.

[11] 许金余,白二雷,郑广辉.军民融合战略下军校研究生思维培养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238-239.

[12] 陈一畅.军民融合背景下军校研究生培养思路探究[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8,32(4):298-300.

基金项目:2020年国防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空天技术领域军民融合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研究”(yjsy2020010);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空天技术领域军民融合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研究”(2020JGZD003)

第一作者簡介:刘龙斌(1986-),男,汉族,湖南邵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飞行器设计相关的教学与科研。

*通信作者:揭锦亮(1984-),男,汉族,江西万载人,硕士,工程师,大队长。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