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用完整的美术活动蕴育小学生的美术素养

2023-08-10边秋燕

教育界·A 2023年18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导向。美术素养的形成,不仅仅靠教师的教授,还靠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在完整的美术活动中蕴育而成的。文章探究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用完整的美术活动蕴育学生的美术素养,从丰富美术感知活动、深化美术造型活动、开展美术反思活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完整的美术活动;美术素养;感知活动;造型活动;反思活动

作者简介:边秋燕(1991—),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云龙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将美术教学深入推向素养教育时代,学科育人成了新时期美术教学的重要理念。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活动经验是美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与经验,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美术素养的形成,则需要学生在完整的美术活动中蕴育而成。完整的美术活动,包含了美术感知、美术创作、美术反思三个活动环节。美术感知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美术创作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能力,而美术反思活动则以审美方法、审美经验的提炼为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这三个活动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共同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丰富美术感知活动,培育审美感知能力

在所有的美术素养中,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美术素养的基础。审美感知就是指对美的感觉和知觉,即五官和大脑对特定对象进行分析、判断,以达到审美上的理解和接受[1]。审美感知既有对外在形式特征的感知,又有对内在意蕴思想的感知。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丰富的美术感知活动,需要在多样的活动中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

(一)在审美观察中感知美

观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音乐美的感知靠耳朵,形式美则主要通过眼睛去发现和感知,如感知色彩冷暖、线条变化、画面结构等。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自然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审美感知能力主要在观察活动中形成。

审美感知能力包含了审美感觉能力与审美知觉能力,审美感觉能力主要是对事物外在形式特征的感觉,属于表层的个体性,表现为对形状、色彩、空间等要素的识别力。审美知觉则是对内在意蕴的认知,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审美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前提,是审美经验的重要构成。

审美观察活动是对事物审美特征的观察、体验和审视活动,既有对现象的认识,又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审美观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把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拥有捕捉美的眼睛和发现美的大脑。具体而言,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新颖而富有特色的观察材料,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学会审美观察,掌握审美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可丰富审美观察活动类型,或开展室内观察活动,或组织室外观察活动,或设计静态观察活动,此外还可开展动态观察、整体观察、细节观察等多元化观察活动。

例如,在教学“君子兰”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带来了一盆美丽的君子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君子兰美在哪里。接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来感受君子兰的线条感,感知叶片的层次感与遮挡关系。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还引导学生观察、欣赏画家笔下的君子兰,学习如何表现植物的形态特点。课后,笔者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附近的盆景园,观察、认识更多的植物,了解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到大自然中寻找美好事物,感受自然界的真实美。

(二)在实践探索中感受美

除了用眼睛观察,完成审美感知还需要一个心理审美体验的过程。审美感知能力不仅依靠审美观察活动,学生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接触美、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分析、判断,才能提高把握物象特征的技巧和辨别物象各种属性的能力[2]。

手的灵动能够促进大脑思维的活跃,实践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探索活动具有极强的体验性,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认知,促进大脑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做中感知,在做中理解,进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美术实践探索活动形式多样,有绘画、拼贴、泥塑、手工等,以及在校园墙体上绘画,用树叶制作拼贴画,通过剪贴的方式创作美术作品,制作元宵节花灯等。

(三)在欣赏评价中感悟美

美术作品是美的载体,是思想的载体,是情感的载体。审美感知能力强的人,不仅能够看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形式美,还能够品悟到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既要培养其观察能力,更要培养其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是一种常见的美术感知活动,人们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解读、判断,从中品悟出作品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思想。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教给学生赏析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多维感受,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感悟和诠释作品的形式风格、思想内涵、情感表达等,从而养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美的能力。

所谓见多识广,学生欣赏多了,辨别美丑的能力自然就会增强。“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常见的花,了解其特点及寓意,认识艺术创作中花的不同表现方法及表现形式的特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绘画实践。在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花,再欣赏艺术作品中的花,边赏花边评价,了解花的名称、特点、花语,给花进行分类。接着,把欣赏重点转移到艺术作品中的花,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图画和油画两幅画的不同之处,知道两幅画的画材不一样,画法也不一样,从而引导学生在逐渐深入的欣赏中,了解国画和油画的特点,深入感悟作品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二、深化美术造型活动,涵育审美表现能力

审美表现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美术素养之一,指通过造型手段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造型活动是借助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作品的活动,常见的美术造型种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是创意实践的过程,是表现美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领域,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应用线条、色彩等美术造型要素进行造型活动,在造型过程中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发展美术感知力和造型表现力。学生可以动手实践,用美术语言交流和展示,表达情感和思想。造型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锻炼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因此,教師要利用美术造型活动涵育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一)创设造型活动情境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要想使美术造型活动获得成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积极投入塑造形体的活动中去。要想激发学生参与造型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方法。情境不仅具有情绪色彩,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而且场景具体、形象,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参与造型活动提供支撑,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造型氛围,助力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

在创设美术造型活动情境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声、光、电等多种元素融合起来,以增强情境的情感性与直观性,提高激趣促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汉字的联想”一课时,笔者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一幅古代岩画,请学生读读岩画中的文字。晦涩深奥的象形文字难住了学生,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视频“汉字的艺术”,形象生动的视频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象形文字的造型特点。在指导学生用图画表达文字时,笔者继续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诗、画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创作,有效提高了美术教学质量。

(二)借助绘画链接眼心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美术表现形式,是培养学生美术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绘画可以把学生的眼睛和心灵链接起来,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想象,用手描绘,可以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表现能力。教师要借助绘画教学,引导学生从自由绘画转为带有审美意识地绘画,要传授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学生绘画作品的水准。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临摹,通过模仿,深刻理解作品,掌握绘画的大小比例、透视构图、色彩调配等方面的技法。

在小学绘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示学生熟悉的一些事物形象,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动漫卡通形象。在教學绘画知识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亲自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指导学生优化作品,助力学生提高绘画水平。教师的评价既要让学生入眼,又要帮学生入心,不要笼统地评价学生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而要具体指出还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三)依托手工创意实践

美术手工制作就是借助纸、布等具体的材料,通过裁剪、折叠、拼接、粘贴等方式,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美术实践创造活动。相比欣赏和绘画而言,手工是美术造型活动的主要手段。动脑设计和动手制作更能锻炼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美术综合素养。

手工制作是一种重要的创意实践活动,小学美术教学中常见的手工制作活动有纸艺、布艺、泥玩、编织等。在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由模仿到创造。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现成的作品,组织学生模仿借鉴。对于制作工艺复杂的作品,教师可以采取分解教学,分步骤进行示范讲解,以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动能;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协同合作和互帮互助顺利完成创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表现能力。

例如,在教学“泥玩具”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捏泥玩具的多种技法之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一个富有新意的泥玩具作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基于美术反思活动,丰富审美活动经验

经验是一门珍贵的学问,是人生宝贵的财富。经验来自实践,更来自反思。光有审美实践活动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回顾反思,提炼总结,形成经验。美术反思是对美术活动的梳理和评价,是对美术学习的反省与总结,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美术活动方法和活动经验,还能为学生下一步的审美感知和创作活动提供指导和方向。教师要立足美术反思活动,帮助学生思悟提升,积累审美活动经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笔者一般会设计两轮反思性学习活动,第一轮是在展示评价环节,让学生借助展示作品的机会分享成果,交流方法,互相评价,通过借鉴和汲取他人经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第二轮是在回顾梳理环节,即让学生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败得失,形成活动经验。两轮反思活动的方式与层次不同,第一轮属于集体性反思学习,第二轮则属于个体性反思学习。

学生通过两轮反思,在吸取他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提炼出自己的独特经验,从而为今后的创作活动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教学“冷生活中的冷色”一课时,笔者从复习暖色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冷色,接着,引领学生欣赏《花园里的树丛》等作品,认识和了解点染法的特点与技法。最后,笔者出示风景照片,让学生尝试用点染法画一幅冷色调的风景画。在学生绘画结束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展示、评价和反思活动,让学生在展评活动中发现他人作品的优点,认清自己作品的不足,从而对点染技法形成更深的认识,形成新的审美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密.“生本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34-135.

[2]杨爱莲.“生本理念”下小学生美术造型的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17(8):50-51.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
组织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从“创画、评画”谈学生绘画的主体性
交互智能平板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创新美术课堂?体验学习乐趣
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浅谈高中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