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剧表演:戏剧教学的一种呈现

2023-06-20高海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戏剧教学语文素养高中语文

摘要:作为戏剧教学的一种方式,课本剧表演有着较高的学习价值、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应避免开发随意、指导无序、评价草草等误区。在实践过程中,要强化目标意识,“用语文知识创作剧本,用语文能力再塑形象,以语用实践提高语文素养,以语文素养反哺语文活动”;优化过程指导,比如,如何处理教材文本与剧本创作的关系,舞台语言是否准确恰当,形象再塑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等等;深化评价导向,关注阅读素养、表达水平、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课本剧表演;语文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范式建构研究”(编号:B/2021/02/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戏剧教学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当代文化参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品研习”三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要求组织开展戏剧或话剧表演。课本剧表演便是开展戏剧教学的一种方式。

一、课本剧表演的价值

(一)学习价值

课本剧表演要完成一定的语文学习任务,应以语文课堂学习的要求来检视课本剧表演的价值。一节课的核心要素包括学习目标的设置、目标达成的路径以及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等。课本剧表演的学习价值在于,学生自主挖掘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强、矛盾冲突明显、人物性格鲜明的文本,运用独白、对白、舞蹈、歌唱等戏剧表演的方法,传达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主旨情感的领悟。评价时,也要重视文本理解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能仅看表演得热闹与否。

(二)学科价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作为戏剧教学的一种学科实践,课本剧表演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展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2]。学生在文本理解中改编故事,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生活,在合作交流中创新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师讲生听”教学方式,活跃了沉闷的课堂气氛,还变革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把握主旨、体悟情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三)育人价值

剧作家李婴宁说:“戏剧是需要学生‘站起来、参与进去‘做的,是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思辨、质疑、选择的。”[3]的确,在课本剧创编、展演的过程中,学生是侦探,以课本为起点寻找蛛丝马迹,再由此追根溯源,发掘故事背后的秘辛;是剧作家,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修饰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以求扣人心弦;是设计师,将现代流行元素、语言风格、行为方式穿插进历史,却不显得突兀;是演说家,用超乎常人的幽默感来化解古文枯燥乏味的尴尬……从剧本创作、角色分配、整体布局、细节推敲到道具购置、后勤安排,他们弄懂了教材文本、感受了人情冷暖、体会了世间百态,也学会了团结、忍耐、谦让、交流、审美、努力、照顾多数、协调各方……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养成在情境中思考、在角色中表达的习惯,并且能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沟通中成长、成熟。

二、课本剧表演应避免的误区

基于以上价值判断来考量教学实践中的课本剧表演,我们能看到精彩,也能看到一些不合教学初衷的偏差。

(一)开发随意,目标失落

在选材上,不能紧扣课本内容的重點,而在细枝末节处大做文章,使剧本偏离主题,也就失去了课本剧真正的意义;在编剧上,不注重认真查阅资料,导致遣词造句不符合人物身份,不符合特定时代要求,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在排演上,为了突出气氛的热闹,说唱舞蹈成分过重,课本剧需着重强调的台词部分偏少,喧宾夺主,丢失了课本剧的内涵……这些都是课本剧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指导无序,方法失谬

教师指导无序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全过程参与。取材选定、剧本撰写、角色安排、道具准备等事无巨细一手包办,以不放心学生为借口,导致学生兴趣和信心的丧失。一种是教师放任不管。与学生商定课本剧排演内容后,就完全放手让学生编演。当学生在编演中遇到难题时,以尊重学生选择为借口不加指导。这导致课本剧表演过程失控:有学生注重的是舞台上忘我的表演,哪种方式更能激笑观众就用哪种,只注重“我”的在场,而非“课本”的在场;有学生有意将扮演的人物穿越到现代,以为像电视里的古装穿越剧一样设置人物情节更能博人眼球;有学生为了达到增加笑点的目的,全然不顾书本中的人物身份,常常出现矮化人物的台词和动作。

(三)评价草草,方向失当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课本剧具有活动实践的特点,所以部分教师会将现场表演效果作为唯一评价方式,虽然也会根据课本剧表演的评价量表进行评分,但是更多地指向结果性评价。此外,对涉及文言篇目《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等的课本剧改编,评价时会更侧重现场表演,而对文言转换为现代汉语是否贴近课本的准确性、是否注重表演的合理性关注较少。上述课本剧表演的误区亟待避免。

三、课本剧表演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本剧表演的学习价值、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要以语文学习为圆心,以素养提升为半径,画好育人的圆形。

(一)强化目标意识

课本剧表演“整个活动立根于语文,用语文知识创作剧本,用语文能力再塑形象,以语用实践提高语文素养,以语文素养反哺语文活动,语文学习始终是整个活动的主旋律和主基调”[5]。这是高中语文开展课本剧表演的原则。因此,在编剧之前,教师就应该和学生明确,课本剧表演需要哪些知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原作者的呈现方式、思想情感是什么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和学生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课本剧表演的落脚点、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其创新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能力点、文化理解与传承是其关键点。而音乐、美术、舞蹈、科技等只是辅助,整个展演应该“充盈语文元素,充满语文味道,凸显语文能力”[6]。为此,我们以一个闭环路径(参见图1所示的学习目标指引下的课本剧表演教学管理路径图)提醒、指导课本剧表演教学实践。

(二)优化过程指导

课本剧表演鼓励学生从课桌走向讲台甚至是舞台,引领学生从接受知识走向综合运用知识,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比如,如何处理教材文本与剧本创作的关系,舞台语言是否准确恰当,形象再塑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等等。对此,我们邀请戏剧方面的专家给师生做专题讲座,以弥补语文教师在戏剧专业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教授学生戏剧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剧本创作、角色扮演、场景布置等做专业而有效的指导。在过程指导上,我们探索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1)专家指导讲座,学生观摩体会;(2)票选展演主题,设计宣传海报;(3)学生编剧排演,教师过程评价;(4)正式展示演出,教师现场点评;(5)学生反思反馈,完成报道感悟。从主题确定、剧本创作、彩排演练到正式展演、新闻报道、撰写体会,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完成了文本学习任务,还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三)深化评价导向

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课本剧表演中如果不重视评价,或者评价失当,就会给学生展演和学习效果带来困惑甚至误导。课本剧表演的评价,应该围绕学习目标,关注阅读素养、表达水平、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不同的维度就是学生素养的不同层面。我们围绕这些维度,设计了如下页表1所示的课本剧表演评价方案。

课本剧表演,需要教师勇于突破固化、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方法技巧,真正让其成为立足语文课程开展戏剧教学的生动现场。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

[2]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49-52.

[3]李婴宁.教育戏剧:让课堂“翻转”[J].江苏教育,2021(88):21.

[5][6]蒋兴超.课本剧创演:学习能力的重大攀越[J].基础教育课程,2020(19):46,46.

(高海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戏剧教学语文素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谈语文课堂传统戏剧艺术的教学理念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英语戏剧教学的课堂实效性研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入乎剧境 精于体悟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