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发展研究

2023-03-21刘祥泽徐坚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态位知识管理

刘祥泽 徐坚

[摘要]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引起的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高职专业群需进一步优化治理、调整战略、增强能力,以提高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在群治理、发展战略、核心能力等方面的实践困境与组织复杂性、生态位竞争、知识管理密切相关。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高职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聚焦复杂适应性,优化专业群治理结构;立足特色发展,巩固和拓展专业群生态位;加强知识重组整合管理,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高职专业群;生态位;知识管理

[作者简介]刘祥泽(1981- ),男,山东日照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山东  日照  276800)徐坚(1979-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适应性视阈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JA220469,项目主持人:黄小灵)、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课堂融合的高职院校教学运行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094,项目主持人:孙刚)和2021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200,项目主持人:刘祥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34-08

专业群建设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支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从示范校建设到“双高计划”,专业群发展一直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而专业群发展也确实引领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职业教育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历史阶段,专业群无疑要继续发挥高职发展中流砥柱的作用,但面对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专业群需要进一步检视自身发展的问题,优化治理、调整战略、增强能力,提高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一、高职专业群发展现状和实践困境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各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大量新产业的兴起,部分传统产业消亡,迫使与市场联系紧密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出快速响应。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单个专业在对接产业链、专业资源等方面已呈现出应对环境变化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建设依托于某行业、涵盖该类行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的专业群”①成为高职院校的实践选择。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在全国“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②,高职专业群建设开始全面实践。2019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③。至此,高职专业群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从示范校到“双高计划”,随着政策演进,职业教育界针对专业群的实践和研究也不断深化,专业群治理、发展战略、核心能力等问题也在实践中逐渐凸显出來。

(一)专业群治理难题:由简入繁,怎样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从专业到专业群,专业的演化呈现出与生物演化类似的由小到大、由简入繁的过程。专业组群之后,相应组织管理方式也应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实现由“专业集合”到“专业集群”的跃升,这就出现了专业群治理问题。专业群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内部治理关注专业群集群效益的发挥,重点在于对现有的专业建设机制进行创新,突破行政结构刚性约束,建立一种适应专业群建设需要的柔性、灵活的机制,实现专业群“内生式”发展。外部治理关注专业群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即专业群要主动嵌入经济发展链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协同的生态系统。当前,在专业群内部治理方面,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并未随着专业组群发生改变,承担专业群管理角色的仍是二级学院(系部)、教研室两个传统的管理层级,未能打破专业之间的管理壁垒,建立适合专业群管理运行的柔性、灵活机制。各组群专业表现为一种“机械团结”,难以有机融合,形成集群优势。外部治理方面,由于当前产教融合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行业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参与专业群建设的深度不足,导致专业群发展难以实现与产业经济和技术变革的同频共振。如何优化专业群的治理结构,发挥集群效应,提高专业群对更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是专业群发展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

(二)专业群发展战略:鱼与熊掌,拓展机会还是特色立足

高职院校大都经历过规模扩张阶段和后来的内涵发展阶段。在规模扩张阶段,有的学校从原本20多个专业扩张到50多个专业,这种专业扩张为高职院校拓展了发展空间、赢得了发展机会。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方式也导致结构性矛盾的加剧。一是盲目扩张带来专业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同类专业的大量出现稀释了本就紧张的教学资源,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限制了专业服务能力。曾有专家对专业数量快速增加带来的同质化竞争表示担忧,提出专业群的组建应该“针对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周边同类院校的专业布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④。随着高职教育转入内涵发展阶段,有的学校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产业优势,培育专业特色,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保持了发展势头,获得了后来的“双高计划”等国家扶持项目的新发展机会。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高职院校又一次在保持自身稳定和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陷入两难。一些学校对产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不够,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及时调整,未及时将区域产业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管理等的需求传导到专业设置中,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低,制约了新发展机会;一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外部条件的充分考量,不能扎根区域产业发展,导致难以形成特色优势,阻碍了高水平建设。当前,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新形势,高职专业群应作何选择,是罔顾风险,对接产业需求上马新专业、开拓更多发展机会?还是保持定力,走特色发展之路,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专业群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问题。

(三)专业群核心能力:聚沙成塔,个体能力还是群体能力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高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关键在于提高专业群核心能力,怎样理解专业群的核心能力?鉴于专业群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大国工匠和服务地方产业的技术创新,因此专业群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说,专业是知识传递和生产的载体,专业群是不同专业知识的一种组织方式,专业群占有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能力制约着专业群的发展水平。由于教师是专业群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专业群中拥有知识的个体,因此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是提高专业群核心能力的基础。当前,为了提高专业群水平,各高职院校争相引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名师、高学历人才,但缺乏有效手段将教师个体能力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人才培养滞后产业发展,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用人标准不匹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能及时进课程进教材,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专业群服务企业能力不足,在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转化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如何将教师个体能力上升为群体能力,是提高专业群核心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实践困境的理论分析

要破解高职专业群发展的实践困境,首先要回归到对高职专业群基本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上。高职专业群是由“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⑤的相关专业聚集成的教学组织,其群内专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流动,专业之间也存在竞争、合作、互利和共生,根据产业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发展目标,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将专业群发展放到组织和环境互动的视角来看,专业群是一个具有复杂适应系统基本特征的组织。复杂适应系统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霍兰德将复杂适应系统描述为“由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⑥。复杂适应系统由多样的、互异的适应性主体聚集而成,主体通过了解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通过主体与环境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流动,使整体表现出比单个主体更强的适应性。复杂适应系统是一类很常见的复杂系统,现实生活中,许多系统都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像城市社区、企业组织、金融市场、人体免疫系统等,都可以看作复杂适应系统。由于高职专业群具备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院校在分析时既可以把专业群看成一个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的组织,也可以看成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一个适应性主体。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有助于院校重新审视高职专业群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治理困境、发展战略、核心能力等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复杂性产生适应性:优化专业群治理的关键

按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正是对环境的适应性造就了组织的复杂性。组织和环境是互动的,组织要想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就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环境复杂性相适配,即随着环境复杂性的提高建立起比环境更复杂的组织。只有当组织复杂性高于环境复杂性,组织才能驾驭环境获得持续发展。现实中,高职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从单一专业演化到专业群的过程中,尽管专业群的构成更为复杂,却并未建立起与这种复杂趋势相适应的专业群组织结构。一方面,专业群发展中的动力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这种简单的线性管理方式,由于缺乏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各专业尽管发生了聚集,但仅仅是一种机械团结,无法“涌现”(由适应性主体聚集而成的系统,在主体相互作用和一定规则下,产生出远超个体能力的整体行为)出更强的专业集群效应。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群和企业处于一种松散联结关系,使得专业群难以快速、近距离感知产业端的复杂化趋势,无法做到与工作领域的变化保持一致,表现为对产业变化的适应性不足。

理论上,组织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高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一是解构组织复杂性,加深对组织的理解,直接与环境相适配。如组织可以通过增加多样性、自发性、融合性、超越性和变形性等指标来提高复杂程度,以促进涌现。当然,很难找到适应一切复杂适应系统的指标,有效的办法是可以针对特定的组织设定一些原则。二是借助战略联盟吸收组织复杂性,为组织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降低组织风险。对于专业群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促进专业之间、专业和环境之间的关联和互动,通过相互作用最终出现涌现现象,即产生集群效应,形成单个专业不具备的结构和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产教联盟,优化外部治理,充分吸收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使专业群发展始终与产业端的变化保持一致;或者通过共建专业群发展联盟,同类专业群联结成更加复杂的共同体,以提高集体抗风险能力。

(二)生态位的良性竞争:专业群战略选择的依据

由于每一个组织都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又可以将组织视作更大的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适应性主体。无论是生命体还是社会组织,独立主体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环境中找到合适的生态位。独立主体倾向于开辟新的生态位,以创造与其他主体相互作用的新的机会。随着新的生态位不断被开辟,多样性也就产生了。多样性使系统的资源得以拓展,使整个系统得以繁荣。如果将专业群放到整个职业教育生态中审视,专业群正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适应性主体。专业群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要么占据适合自己的生态位,要么拓展新的生态位。这样同类专业群就会演化出多样性,从而实现同类专业群的差异化发展。风险在于,由于众多同类专业占据了同一个生态位,而这个生态位的办学资源又是有限的,同类专业群就会陷入同质化竞争。同一生态位的竞争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各类办学资源的稀释、独立主体的生存风险增加;二是由于同类专业群占据的生态位更少,意味着在整个系统中的各类办学资源占有也更少,不利于同类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为了找到合适的生态位,获得竞争优势,组织一般在两个战略当中进行权衡,一是积极捕捉由于技术变革或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新机会,主动采取行动拓展生态位;二是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发展特色优势来提高竞争力,巩固已有的生态位。也就是說,前者重在扩张,后者重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何者有效,应当取决于组织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历史阶段。高职专业群在高职规模扩张的前期,就是采用了扩张的思路,一定历史阶段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拓展了专业群自身的发展空间。但是,一旦各院校都建设新专业,同类专业生态位重叠,就造成了竞争态势。这时各院校就应限制专业群盲目扩张,立足当地产业需要,对专业进行裁撤并转,优化资源配置,培养优势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可见,专业群的生态位战略选择,应因时因地,视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为了更好地发展,专业群一方面要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巩固已占据的生态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依托数字资源优势增设新兴专业,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功能面向,以拓展新的生态位。

(三)知识重组整合管理:促进提升专业群竞争力

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组织成员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组织成员的适应性是组织适应性的基础条件,但个体具有适应性并不意味着组织一定具有适应性。除非借助某种机制,否则个体的适应性无法转化为组织的适应性。要将个体适应性涌现为组织适应性,就需要对组织中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知识的重组,对组织成员的知识进行整合,产生组织知识,也就是将个体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专业群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核心资源和核心资产是知识,知识管理是其管理活动的焦点。有效地推进专业群的知识管理,对于专业群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意义。而事实上,由于知识管理的缺位,个体知识在专业群中处于离散状态,尽管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但并不能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核心能力,无法上升为专业群的整体竞争力。

要通过知识管理提高组织竞争力,主要通过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组织间学习来实现。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能力,在组织层面进行的不断产生和获得新的知识和行为,并对其进行解释、整合和制度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组织间学习是组织之间通过特定的知识共享与传播平台,为提高创新绩效而采取的双向互动学习行为。对于专业群而言,要想通过知识管理提高核心能力,一是继续加强教师个体学习,及时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突破思维定式;二是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对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创新和应用,将个体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生成新的课程与资源;三是加强组织间学习,通过与企业组织之间异质性知识的联结、共享、互动,提高专业群的协同创新能力。

三、推进高职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探析

当前,我国经济受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影响,国际大循环动能衰退,国内大循环不畅,“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⑦。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看来,面对环境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增加,高职专业群要精准识变,以变应变,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巩固拓展生态位、加强知识管理,不断增强适应复杂环境、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

(一)聚焦复杂适应性,优化专业群治理结构

1.由专业集合到专业集群,优化专业群内部治理。要使专业群能够充分发挥出集群效应,就要激发专业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自发出现涌现的现象。而自发出现涌现的前提,一是要提高专业群构成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专业群的构建需要合理确定专业群的组群专业数量,使群内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与产业链形成紧密对接。既要考虑将产业面向相近的专业群组成专业集群,增加专业群体量,打造“航空母舰”,以利于抵御风浪;也要保持专业群中各专业的灵活机动,使专业群的管理结构由自上而下的层级机构,变成专业之间、专业与环境之间联系互动的网络结构,提高专业群的复杂性。二是促进专业群内部工作单元的互相联系与灵活重组。组建“积木”单元是复杂适应系统提高适应性的一个有效机制,即系统中有相当数量的工作单元(“积木”)可以进行灵活的重组,以应付新的情况。在专业群中,课程团队就是这个“积木”的基础。因此,专业群要突破专业壁垒,在群内跨专业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构成一个个围绕不同课程的“积木”工作单元。这些“积木”工作单元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重组。相应地,专业群治理要改变以专业为主要工作单元的管理现状,充分赋能课程团队,加强课程团队的资源支持和考核激励,使之成为专业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提高专业群的融合性,要培养专业群文化,凝聚专业群的价值共识,使群内专业对专业群的发展彼此迁就和融合,不仅对本专业的发展负责,也要为共同的专业群的发展负责,形成专业群发展的合力。

2.由松散联结到紧密嵌入,深化专业群产教融合。事实上,对于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企业是最敏感的。面对市场的渐趋复杂化、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环境的变动不居,企业需要通过积极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努力开发多样化产品,来提高对技术和市场环境的适应性。由于学校和企业在办学空间上割裂、在教学内容上脱节,所以专业群很难吸收企业的复杂性,与企业变革保持协同。因此,专业群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教学工厂、产教园区,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变松散联结为紧密嵌入。专业群应近距离学习企业发展理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充分吸收企业的复杂性,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和管理变革。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设计了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载体,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高职专业群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发挥在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努力成为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

3.由个体试错到集体纠偏,构建专业群发展共同体。近年来职业教育界“联盟”层出不穷,如三教改革联盟、双高计划院校联盟、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联盟、工匠工坊联盟、教师培养培训创新联盟等。成立联盟的动因不尽相同,但其中一个主要的動因是,通过联盟能够提高成员单位的集体抗风险能力。成员单位通过参加联盟,构建发展共同体,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建、信息共享、经验共鉴、风险共担,更可以集聚集体智慧,减少个体试错成本,发挥集体纠偏作用,是一种面对不确定性的集体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专业群联盟,对同类专业群共同发展不无裨益。面对环境的快速变化,专业群联盟能够解决单一专业群复杂性不足的问题。专业群彼此联结,构成一个更复杂的系统,无疑会提高整体的适应性。专业群联盟不仅要在专业资源开发、师资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交流沟通,更重要的是在提高专业群治理水平、鼓励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发挥集体智慧和统筹协调作用。

(二)立足特色发展,巩固和拓展专业群生态位

1.根植地方经济培育特色,巩固已有生态位。各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必须根植地方经济,与地方主导产业同频共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能力提升、政策倾斜、资源支持,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是明确发展定位。专业群坚持走特色立足、错位发展之路,既要考虑本地优势产业,又要前瞻当地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既要考虑自身优势基础,也要衡量与同类专业群的比较优势,更精准地找到专业发展和当地产业发展的契合点,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培育优势特色。二是不断延链扩链。随着地方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原有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展。专业群要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链的调整延伸,动态优化组群专业,不断延伸专业方向,丰富专业群内涵,形成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学校要避免在专业群设置上贪大求全,跨专业大类太多,造成资源稀释。要摒弃在资源配置上的平均主义,重点扶持优势专业集群,集中资源和力量强化专业高点、培育专业重点、扶持专业增长点,凸显优势专业集群特色和品牌效应,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2.对接高精特新衍生专业,拓展虚拟生态位。产业的迭代升级正在全面加速,要求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做出快速的响应。高职专业群应敏锐对接市场需求,紧紧跟随相关产业链向高精特新技术领域延伸,增设相关专业。但鉴于前期规模扩张带来的资源稀释和质量问题,上马新专业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进行。经过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已普遍具备相对完善的数据平台、共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日益增长的教师数字化素养,极大地减轻了新上专业的压力。专业群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校企办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构,拓展虚拟生态位,以降低新专业的投入和建设成本。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建设在线、实时、互动的泛在学习平台,建立丰富多样个性化的资源库,开发兼顾结构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体系,突破校园围墙,打破统一模式、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的传统教育方式,探索适应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教学新方法和新路径,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拓展生态资源的目的。

3.对接需求优化服务面向,适时调整生态位。职业教育不但要致力于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群服务的功能面向。在当前阶段,一是助力破解“卡脖子”问题。高职专业群要找准自身定位,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共同建设关键技术的“中试基地”,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支撑。二是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职专业群应紧跟国家战略,立足专业优势,依托人才和技术优势,构建乡村振兴研究平台,组建现代高效农业专业群发展联盟,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先锋队。三是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专业群要主动服务国际大循环,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中国制造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延链扩链,在国际化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建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三)深化知识重组整合管理,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个体学习,促进专业群知识采集更新。面对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产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群教师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知识结构。专业群中的每位教师都要将专业群随产业的不断变革发展视为必然,树立以产定教的思维。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向学生学习支持者、课程开发者、改革创新者的角色进行转变,不仅要进行知识、技术等的局部学习,更需要强化对专业群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根据产业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专业群要为教师开展学习不断创造条件和渠道。例如,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开展校企岗位互通、员工互聘,校企双方赋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法身份”,使其能够充分参与企业生产或教学实践,使专职教师可以逐渐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深层次的企业实践活动,兼职教师可以逐渐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提高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2.深化组织学习,将个体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剧烈复杂的变化,必须持续学习、不断变革,才能保持竞争力。为了提高学习能力,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专业群可以借鉴企业学习型组织的方式,将个体学习上升为组织学习。一是建立共同愿景,各專业教师要有“群”的意识,树立专业群发展的共同愿景,为专业群的发展而相互协调配合。二是开展集体学习,如开展专业群集体教研活动和学术研讨,通过教师共同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集体备课磨课等,促进知识共享和教师共同提高。三是进行知识转化,及时将新生产方式下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以数字化资源为主要形式,开发模块化课程、颗粒化资源、活页式教材,以便于根据岗位人才需求进行灵活重组。四是进行知识迁移,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网络直播等技术手段为辅助,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企业课堂和网络课堂的优势,融合三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核心能力。

3.开展组织间学习,促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由于专业群内专业的相近性和专任教师知识背景的相似性,单靠专业群的组织学习很难避免知识的同质性问题,而知识的同质性是组织创新的制约因素。因此,开展组织间学习是现代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集群创新,也有利于促进集群效率改进。专业群可以借鉴企业开展组织间学习的方式,积极联结外部知识源,与合作企业开展组织间学习,通过校企间异质性知识的互补,促进专业群的创新发展。一是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学习平台,将专业群课程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整合,促进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二是组建跨组织的课程开发团队,将企业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默会知识和学校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编码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转化,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三是组建跨组织的技术研发团队,通过相互学习产生“共生放大”效应,促进校企协同创新。

[注释]

①芦庆梅,张劲.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群[J].教育与职业,2002(8):21.

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實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

③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19-04-01.

④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9.

⑤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

⑥(美)约翰·霍兰德.隐秩序[M].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10.

⑦谢富胜,匡晓璐.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J].中国社会科学,2022(6):161.

[参考文献]

[1]李莹,闫广芬.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向[J].职教论坛,2021,37(12):138-142.

[2]章安平,梁帅,米高磊.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9):23-29.

[3]卢琛,吴超.产教深度融合命运共同体视野下高水平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7):44-47.

[4]李晓娟,王忠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双高”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失衡与规制[J].教育与职业,2021(3):21-27.

[5]林徐润.高职院校专业群“三教”改革的意义、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5):57-61.

[6]王玉龙,刘晓.以院建群还是以群建院?——兼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层治理模式[J].职教论坛,2020,36(7):34-39.

[7]刘洪.组织结构变革的复杂适应系统观[J].南开管理评论,2004(7):51-56.

[8]吕鸿江,刘洪,程明.组织适应性形成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67-173.

猜你喜欢

生态位知识管理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生态位视野下纯网综艺优势初探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