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探究

2022-12-27张廷方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中小学实践

张廷方

[摘    要]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社会服务意识。通过对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现状的研究,本文从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建立多维责任分担机制、建构系列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其实效性的实施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策略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各地中小学结合学校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中小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存在许多问题。为了给孩子们完成一份社会实践表格,有些父母想尽办法,在“实践表”上盖个章,盖章之后再按照盖章的单位性质编写相应的社会实践鉴定意见,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流于表面,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些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主观上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很重视,但由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过度担忧,使他们不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针对上述现象探究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人格素养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认识是个人对自己、他人、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对人和人的行为的认识”。学生的社会认识通常是由自身的感受与别人的评价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实践把学生带入社会,使他们对自然有一种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心,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如何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了人格素养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

中小学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的教育与磨炼将会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脱离“过度保护”的社会活动环境,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意见、误解、争吵、打架、弄虚作假、损毁财物等问题。这是一个以道德规范与法治理念来调节社会行为的探索性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什么才是快乐的源泉?是创造性劳动。课堂教学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对综合实践课的某些内容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而不能在课堂上实践;社会实践基地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综合、自然、灵活的实际劳动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勞动技术课的教育意义,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理论和纯技术技能的不足,从而使德育渗透于社会实践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教育基地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营养与烹饪、蔬菜种植、绿化管理、整理内务、刺绣、缝扣子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教育学生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懂得劳动,热爱劳动,体验劳动果实的宝贵。

(四)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挫折能力

有些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很大,有些项目,看似遥不可及,甚至是难以逾越,这就要求学生们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突破“极限”。在克服了困难之后,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化作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学生们感受到了由衷的成就感,获得了生命中最宝贵的经验。在完成了一次社会实践后,学员们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大家。活动的操作、体验和总结都是学生自己的,教育的功能不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通过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内化来实现。

二、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目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升学为目标,社团实践活动更是可有可无,严重影响了社团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家长也更看重的是实用性,他们把学生的首要任务看作是学业,而社会实践则可以在上大学后进行。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像高考、中考那样对学生的未来前途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尚不为人所知。

(一)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在整个教育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对高升学率的追求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教育上,升学才是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相对知识层面的重视程度,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实践的心理层面。家长更多地关注于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增知识、练技能、长才干,仅仅关注于其直接的、有形的价值和效果,而忽视了社会实践中的动机、需要、情感、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因素,忽视了对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连贯性和间接的、隐性的情感影响。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是青少年的三大世界。一般在学校开展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心灵世界,则是最复杂的一种,它是一种终生的教育,是影响孩子人生的教育。其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主动探索,积极实践,能够体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快乐,体验集体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成长。

(二)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由于传统的课程理念和评估理念,一些学校和老师将社会实践课视为补充、延伸或课外活动。这就造成了减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时间跨度大、素质低,难以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由于社会实践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落后,致使它不够完整、不够系统。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将活动的时限限定在特定的时段,使其呈现出零散、无序、多变的状态,忽略了实际操作的连续性,很难达到预定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可供实施的载体

由于受到课程体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十分突出。基地与学校的合作项目极少,由于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建立之间缺少一套长期稳定的相互制约的制度约束,急切需要第三方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层面上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教学内容的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学校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往往带有主观性、随机性,只针对一个具体的活动对象选择了实习基地,并没有与实习基地长期保持联系。其次,社会层面上,社会实践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认同和支持的文化氛围;由于当前社会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意识不强,有关部门也没有从教育的角度对其进行适当的扶持与协助,缺乏一个可供实践的地方;在教育行政部门看来,未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和载体,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撑,这一系列的现实困境急需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予以支持和规范。

(四)社会实践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小学校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尽管学校也把安全放在首位。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一般不愿意把学生送到校外去参加社会实践,而是通过在校园里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这样既能避免危险,又能给学校带来社会效益,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可。这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导致现在的学校教育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时在目前学生安全方面的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学生一旦出了问题,都会把责任推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因此,学校和老师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意识地产生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态。导致学校很少组织外出活动,社会实践采取“圈养”的方式。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校在进行社会实践的担忧,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盲目的、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完备的社会责任分配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体系,致使所有人都不愿承担或负责任。

三、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观

前文曾提到,中小学为升学率、荣誉甚至是老师的个人利益而做一些表面的课外实践,而一些家长和学生则是为获得更好的分数而被迫参与课外实践,其功利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增强教育的实践性。要让中小学生广泛地接触和认识这个社会,只有亲身实践,参与活动,才能把知转化为信,把信转化为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防止知识和行为上的功利性。具体而言,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看宣传视频等形式,对中小学生、家长讲解课外实践的重要意义,宣传实践育人的理念和案例。让中小学校、学生、家长等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中去,使“知”和“行”相结合。

(二)整合课程资源,建构系列化课程体系

实施“实践性”教学,构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中小学应将实践教育纳入课程建设的轨道,构建一套完整、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系统。中小学要按照培养目标,制订实践育人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目的、时间、方式、要求、考核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既能把实践教育的思想固定在实际教学中,又能有效地克服“功利主义”的倾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社会实践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以课程与教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进行设计与整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社会实践由随机化的社会实践向校内外的一体化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范围很广、时间跨度大、操作程序复杂。为此,应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进行分层、分内容的系列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操作和评估体系,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统筹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1.建设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校内综合实践基地将已开发的主题活动按课程形式分成几个系列,以形成一个主题活动系统,从而使该基地开展的主题活动更为有序、系统化。基地的课程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专业领域三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有: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非指定区域的活动主要有班集体活动、传统基地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扩展是指综合实践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延伸、综合和应用。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可包括五大系列,集知识性、趣味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于一身,为各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表1所示)。

2.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本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具有独特社会风俗、丰富的物产资源、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遗址等,都能有效地建成实习基地。还可以去农场的劳作基地学习种植蔬菜、插秧、采摘水果,通过自己的劳动,使他们体会到乡村的气息,學习、观察、探索植物的自然法则,体会到农民的辛勤和欢乐,获得前所未有的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训练,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和运用大量的本地社会实践资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技能、成长、受教育。

(四)建立多维主体联动的责任分担机制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合力。首先,在制度层面,制定相关的责任和责任分配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职责。目前,政府、学校、家庭在社会实践中的职责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政府与家庭对社会实践中的责任不能承担,学校也不能长期承担。为此,必须完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一体化的教育环境。其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场所、设施的安全监管,并配备安全保卫人员,设立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识。在学校层面,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制订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社会方面,应加强与社会保障和安全部门的协作,为中小学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安全保障,保障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消除父母和有关部门的顾虑,为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后,要加强宣传,开展“家长再教育”,让家长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开展“社区实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学校共同努力确保各种实习活动的安全。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注意人身安全。

实践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实践不但可以改变客观的物质世界,还可以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从而获得丰富的科学理论和主观认知。国家和政府发布的文件中也指出,“德育工作是一种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小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实践,不但可以获得知识,打开心灵,而且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实践是联系行为和认知的桥梁,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思考能力相结合、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相互统一的纽带和桥梁,是对学校教育的拓展和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必将在中小学新一轮的课改中持续、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娜仁高娃.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价值向度,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9).

[2] 邱晓华.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人文之友,2021(23).

[3] 陈瑜,刘娟,谷代波.区域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2, 38(3).

[4] 李之宁.在农村社会实践中丰盈“时代新人”的生命意蕴[J].中小学德育, 2020(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社会中小学实践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