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枝临床应用八法

2022-12-17李薇薇刘先洋指导张国海

西部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痰饮桂枝汤营卫

李薇薇,徐 羽△,刘 磊,刘先洋 指导:张国海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2 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其体轻,色赤,芬芳馥郁,轻扬升散,是味辛甘而性温之品,归心、肺、膀胱经[1]。《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桂枝味辛甘,性温,通行十二经[2]。清代徐忠可说:“桂枝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补虚调阴阳。”[3]《中药大辞典》言其功用和主治颇详,载其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4]等功用。笔者认为,桂枝味辛可解肌发汗,其性温又能散寒、祛寒,温阳暖经,外可直达皮毛肌肤,四肢百骸,内可收温煦五脏六腑之功。但发汗之力不及麻黄、荆芥;其温里之力与大辛大热之肉桂、附子、干姜迥然不同;言其能行,而异于沉香、木香、枳实、川厚朴之功;言其活血、行血、化瘀之力,而不同于桃仁、赤芍、红花、三棱之能。临床应用证明:桂枝与发汗解表药同时可直达肌表;与温里助阳药相合,其温里散寒、扶阳、助阳之力倍增;与补气药相配可升阳益气;与活血化瘀药相配可祛瘀调经;与活血通络药相配,可直达患处;与健脾利水药相伍更增利水消肿之能。有学者指出在《伤寒论》的113 方89 味药中,桂枝一药的使用达43 方次,仅次于甘草70 方次,其应用范围除了桂枝汤类19 方之外,还被广泛用于对表、里、内、外、上、下诸症的治疗[5]。故清代邹澍《本草疏证》谓桂枝:“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6]。著名医家黄煌从舌脉色症四方面总结出“桂枝体质”,适合长期服用桂枝及桂枝汤类方,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者[7]。相关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有镇静、镇痛、解热和抗惊厥作用[8-9],除此之外,还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利尿等作用[4]。据此,笔者将桂枝的临床活用八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 解肌和表

桂枝辛温,历代医家均以其为解肌祛邪之要药,孙思邈更称其“特有神功”。柯韵伯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10]风邪袭表,往往肌表疏松,虽有发热、恶寒的表现,然此证不以寒邪为主,而自汗、脉浮缓却是其特点,并常兼有头项强痛,故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法,此时最宜应用仲景创立的以桂枝合白芍,配生姜、大枣、甘草为伍的桂枝汤,使卫固营和,肌解而汗止,诸症悉除。此即仲师创以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表虚证之旨意。《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但是并不是说桂枝发汗解表逊于麻黄,这是错误运用仲景《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方证主治来推断麻黄和桂枝的发汗作用,在复方中方药作用的确立和发挥依据于某方主药的作用,二是在于配伍药物的协同作用,如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比较,仅是桂枝易石膏的一味之差,但主证悬珠,前者主清肺热,后者是发汗解表峻剂,可知麻黄汤之发汗解表主要在于桂枝起着主导作用[11]。

2 通阳散痹

桂枝能散能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卫,是温经通阳、宣利关节之妙品。《本草求真》谓:“行痹,其证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虚之异,需用桂枝以为向导”[12]。近贤曹炳章亦极称其“通关逐痹,活血舒筋尤为专功。”《药品化义》则载其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13]之效。白旭光等[14]认为桂枝可将其他药物靶向引导到肢节。笔者认为桂枝通阳之义有二:一为治疗寒湿阻滞,胸阳痹阻,阳气不宣之胸痹证,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一为治寒凝瘀阻引起的血脉不通、手足厥冷之痹证用当归四逆汤;笔者临证治疗四肢风寒湿痹多用桂枝,对于某些寒湿阻滞、阳气不宣、血中有寒、水中无火之证,桂枝之用尤为倍量。王世东[15]教授应用桂枝治疗糖尿病周围病变取得不错疗效,他指出一方面桂枝能行血活血,另一方面桂枝还能使经脉中的卫气通达,从而布达到肢体末梢,故临床使用当归四逆汤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赵进喜等[15]认为在对风寒湿痹证的治疗中,仲景通过桂枝与附子配伍,主要是取桂枝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谭川川等[16]指出痹证与太阳受邪、湿邪胶着不祛、营卫不和关系密切。桂枝辛甘而温,入膀胱经,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通阳化湿功效,仲景治疗痹证中,常以桂枝与芍药相配,营卫同调,故治疗痹证常用桂枝或桂枝组方。现代临床用治指(趾)端动脉痉挛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等[17]。

3 化气利水

桂枝辛温,温阳化气利水。近代医家张山雷认为桂枝是“阳微溲短,斯通溺之良材。”药理试验证明,五苓散或桂枝的提取液静注,能使实验犬尿量明显增加,证明桂枝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单用桂枝利水较少,常与他药相伍,如桂枝与茯苓相伍所组成的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桂枝与防己为伍组成的木防己汤、防己地黄汤,都是有利水作用的方剂。韩清泉[18]认为茯苓桂枝相伍用还能温阳益气,宁心安神,于治疗心阳不足所致的心悸、气短、失眠等。若用于水饮证茯苓用量应大于桂枝,若尚外有表邪,茯苓用量宜轻。赵进喜等[15]指出苓桂剂主要取桂枝的通阳化气、利水消饮的作用。王世东[15]教授用苓桂剂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水肿、怕冷、肢体沉重,桂枝一方面能改善局部的水肿状况,另一方面能通达阳气,纠正甲状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其他各种功能衰退症状。另外,使用苓桂剂配合鸡血藤、穿山龙等治疗黏液性水肿所导致的的皮肤粗糙,同样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桂枝常与健脾益肾,助阳化气,利水消肿的黄芪、党参、山药、薏苡仁、车前子或五苓散配伍,疗效卓著。

4 补虚和营

本经明言桂枝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虽不可轻信,但桂枝的补中作用毋庸置疑。《金匮要略》中,仲景以桂枝补中。正如邹澍云:“属义精妙,而功广博。”[6]盖凡中气之虚,有自气弱而成者,有他脏克制而成者。桂枝所治之虚,而是土为木伐,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之虚。张锡纯谓:“桂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之金气而旺,且又味辛属金,故善理抑肝木之盛气横恣。而桂枝之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又善理肝本之郁使之条达也。”[19]曹炳章更有明确论断:“伤寒金匮用桂枝,考其用意,皆属发散肝脾而行营血”“润肝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浊而为阳和。”通过配伍应用,桂枝对肝脾失调所致的多种慢性虚性疾病,确实有良好的调补作用。如温中脏补脾虚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方中均配伍桂枝。桂枝能通脉,生发阳气,以振奋脾胃功能,须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固能益气补脾,然桂枝行营通脉,更是补药之前驱。李龙骧[20]以此之意加减治疗阳痿,他认为情志不遂,气机郁结,肝气不达,血不充筋,宗筋驰缓,阳痿乃作,可于解郁疏肝方中配入桂枝一药,桂枝能舒肝木,解郁调气,再取其辛散之性能,振奋阳气,加速血流,鼓血充筋,屡收快捷之效。

5 扶阳补阳

所谓“扶阳”,乃扶助阳气,使之运行全身;所谓“补阳”,即能使散失之阳气回复,增加阳热之功能。《素问·生气通天大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21]可见人身之阳气,能温煦机体,犹如阳光普照,推动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因阳气输布不正常,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桂枝一药,味辛甘性温,有扶阳、温阳、壮阳之功;其辛味则有通行升散之力,有助于阳气之输布,通行十二经,善化阴凝而布阳和。故仲景于补阳诸方中皆用桂枝,如补肾阳之肾气丸;疗过汗损伤心阳之桂枝甘草汤;补中阳之小建中汤;治胸阳不足,寒饮痹阻的枳实薤白桂枝汤等。用在五苓散中助膀胱之气化,用在炙甘草汤中复血脉之充盈,皆离不开桂枝扶阳之功。据笔者临床经验,凡阳虚之证,桂枝皆可用之,而且用量须大,但要分清人体阳虚程度,“扶”“温”“壮”就是言阳虚之程度而已。因阳虚之体,脏腑功能衰退,非浓厚之气味不能振奋之也,而阳虚甚者,当与附子、淫羊藿等配用。

6 活血行瘀

桂枝辛甘温,味辛能散能行,性温可散寒温中,能通行十二经脉,临床可借其温通作用,以通经活血,用治寒凝经闭、痛经。如《金匮要略》的温经汤,用桂枝配吴茱萸、当归、芍药、牡丹皮散寒逐瘀、温经止痛,治疗瘀血因寒而生或血瘀见寒象者,桂枝可增其活血祛瘀功效。也可用于瘀热互结之证,一取其温经以助活血之用,二可防苦寒清热之品太过而血行滞涩,不利于消散瘀血,与寒药相伍,辛温而不助热,散血而不凉遏,有相反相成之功,如桃核承气汤。笔者常以温经汤加桃仁、红花、五灵脂、延胡索、丹参等治寒凝血瘀之闭经、痛经。近代多宗《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佐三棱、莪术、丹参、红花、香附等活血、行血、破血以化癥用治子宫肌瘤等。黄煌教授用此方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如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静脉曲张等[7]。

7 下气平冲

祖国医学认为以辛温为主的药,大多具有辛散之性,因而有些医书著作说桂枝作用以升散为特点。如《本草求真》说:“桂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有升无降。”[12]叶天士《本草经解》说:“桂枝气温、味辛无毒,气味具升,阳也。”[22]其实桂枝不但辛温升阳,且能平冲降逆。《长沙药解》载桂枝:“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能止奔豚,更安惊悸。”[23]刘汉胜等[11]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都加用了桂枝,如第15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24]又如桂枝加桂汤证,治气自少腹上冲心。防己黄芪汤方后亦说:“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此外,如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苓桂甘枣汤证治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可见仲景应用桂枝是有降冲逆的功效的。刘宁[15]指出上述方重用桂枝温振心阳以治疗心阳不足、肾水上泛的欲作奔豚等,乃取桂枝平冲降逆的功效。临床笔者常以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方治疗眩晕、失眠、多梦、心悸、自汗、精神恍惚等的神经官能症,女子梦交、男子遗精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甚佳,究其因,即取桂枝调和阴阳,镇潜固涩,以收平冲降逆之功。

8 温化痰饮

痰饮的成因,或因脾不散精,或因肺失通调,或因肾虚不能摄水,而至要之点在于脾阳不运和肾阳不化两个方面。桂枝用于治疗痰饮,这里多指外邪侵犯,伤及脾肾之阳气而成。痰饮多与咳嗽并提,这里所言之痰饮,是以痰饮为主,咳嗽仅是痰饮的部分病情。痰饮,仲景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者,四饮往往不能截然分开。痰饮之病情,有上下内外之分,具体治法亦有发汗、攻下、利小便之别,如饮留于表,可用大、小青龙汤发汗;饮伏于里可用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攻下;饮迫于上可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开降;饮阻于下,可用五苓散利小便;而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健脾温肾;痰饮久留,每每虚实错杂,如木防己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即为此而设。归根到底,痰饮是由于脾阳不运和肾阳不化所致,所以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明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25],在组方中用桂枝,正是此意。

另在用量方面,范琴舒[26]认为一般调和营卫用量为9~12 g,通阳散结、化饮利水用量为6~10 g,温通血脉用量12~18 g,平冲降气、温内补虚用量为15~20 g,治疗各类痛证,如头痛、身痛、关节痛、腰痛、腹痛因虚寒而致者,最大用量可达30 g。当然,若用量超过15 g时,剂量宜逐步递增。申睿等[27]认为经方中1~4 两(即13.8~55.2 g)为桂枝在汤药中的常用剂量[28],其中调和营卫、温经通脉多用3两,温通心阳多用1~4两,平冲降逆多用4~5 两。临床正常剂量下3~10 g 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关注其不良反应:轻证可见恶心呕吐、头晕等;重证甚则血压下降、运动失调、痉挛、呼吸急促、腹痛腹泻等[29],还指出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桂枝在临床中应用极广,但桂枝的运用并不能简单着眼于单味桂枝这一味中药,应熟悉桂枝的性味功能,对各种桂枝类方清晰准确的进行临床运用,遵古而不泥古,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临床可获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痰饮桂枝汤营卫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皮肤表皮角蛋白18的影响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从《桂枝汤》服药方法小议中药精细化管理
桂枝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妇女汗出56例临床体会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以肾为生痰之本论治化疗后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