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融思维”推进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11-07吕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模式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走向深度融合。新闻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媒介融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新闻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要立足本地实际和自身办学情况,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融汇各方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文章采用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福州本地新闻院系近年来引入“融思维”,在专业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践平台搭建、师资培养、教学理念转变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旨在积极探索培养更多受业界欢迎的传媒类人才的有效途径,也希望为更多的地方新闻院校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融思维;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6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融媒时代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S19198;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常规课题“融媒时代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JJKCG20-198

媒体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通过媒介的整合与重组,打破不同媒体之间的壁垒,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优势互补,推动不同媒介形式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融通、内容互融、渠道兼融,同时为不同接收平台的受众打造最优化的信息内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大新闻媒体组织不断顺应媒体融合的步伐,进行大量有益的尝试,推出的多个融媒体产品成为爆款。

新闻业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的培养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在融媒体时代树立“融思维”,将“融思维”真正贯穿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从而为新闻业培养更多具备融媒体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一、搭建覆盖面广、程度深、实践性强的树状课程体系

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配置,都要始终以“融思维”为引导。

地方高校构建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要紧跟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形态的变化,充分体现传统与新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在专业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契机,整合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多媒体、融媒体思维,同时更加注重涵盖多个领域知识的融合,不断加强学生新闻业务技能的培养,拓宽知识视野。福建工程学院在四年一次的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会邀请资深媒体人、已毕业多年并在业界积累一定资历的校友进校园,和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共同商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从而打造更加符合新闻业界发展趋势的专业课程体系。

如果把融合了传统与新技术的课程体系看作一种树状结构,那么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这些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课程就是树的主干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把专业的基本功打扎实。而紧跟业界发展变化,增设的融合新闻报道、数字媒体技术、数据新闻、直播现场报道、社交媒体运营、影像后期制作、网络编程等课程则是从主干课程中延伸出去的分支,助力学生掌握更多技术性能力,成为具备融媒体实践能力的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辅相成,在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不同媒介形态和平台的传播优势和特点,涉猎更多领域,塑造了学生的多样性,为将来就业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建立循序渐进式的“全程化、模块化、融合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新闻学专业而言,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设计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以“融思维”为引导,建立贯穿大学四年、循序渐进式的“全程化、模块化、融合化”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全程化”,是指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一方面,每门课均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在课内设置实践环节,将融媒体思维融入授课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从大一就开始设置獨立于课程之外的实践环节,专业教师多阶段跟进指导,知悉学生的实践状态。“模块化”,是将独立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不同主题和不同年段的特点,分为专周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实战能力。“融合化”,是指顺应融媒体、大数据、短视频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充分运用所学多元传播方式呈现新闻作品,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增强自身的专业自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组织策划了大量专题报道。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2018级学生的专周实践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主题为“追寻红色记忆 不负青春韶华”的实践专周中,74名学生兵分15路,分赴福州多个区、县共15处党史教育基地,探寻建党百年八闽儿女英勇奋斗的足迹,推出了“咱们工人有力量”“血染东南半壁红”“民族复兴勇担当”“鱼翔浅底建奇功”“沧海桑田换新天”五个专题系列报道,并在学院公众号上发表。有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偏远的山区,除了换乘公交、地铁、山间小巴外,学生们还要扛着三脚架、摄像机徒步山间,夜宿山上;有的红色教育基地在海边小镇,公共交通无法抵达……为了做好报道,有的小组学生多次前往实地采访拍摄,寻找合适的报道角度,在途中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一起出谋划策;采访遇到困难时,指导老师及时指点迷津,调整报道方向,最后呈现的作品形式多样,有充满故事性的新闻报道、特写,也有延时摄影、短视频等。实践专周结束后,师生们纷纷感慨虽然很辛苦,但是受益良多。对于师生而言,这既是一次全新的新闻实战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课程思政理念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

大学本科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论文/设计。在此环节,深圳大学新闻系通过十多年的尝试和发展,早已成为同行翘楚,每年的毕业设计答辩都能吸引国内众多新闻传播院系师生观摩、学习,而该校学生完成的许多毕设佳作也常常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对象。国内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院系学习深圳大学新闻系,大胆改革毕业设计环节,将传统的写作毕业论文改为完成与专业相关的新闻作品。福建工程学院2021年也加入了改革行列,引导学生组建团队,以社会为大课堂,挖掘具有較高新闻价值的非事件性选题,并在毕业设计阶段开展长时间扎实的采访、调查、拍摄,最后选择新闻图表、数据可视化、短视频、动画、H5等多媒体方式来完成专题报道或纪录片摄制。这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也能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汇聚各方资源,搭建校内外融通的实践平台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在课堂中传授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新闻实践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实操能力。在校内,地方高校要加强校内实践设施、教学平台融合改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训平台;在校外,应积极开拓资源,与新闻业界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融媒体思维和实战能力[1]。

首先,在大学校园内部,得益于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参与实践的平台种类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提供了大量新闻采写、编辑、摄影摄像、视频剪辑、运营等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实践平台。这些平台既有传统校报、内刊,也有融媒体中心、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有的还不止一个,如微信公众号,从学校、学院到系部、社团都可能有成功申请并保持不定期更新的账号,学生不出校门便能有很多机会参与到媒体的运作中。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些平台的稿件采集、视频拍摄编辑中去,并及时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校内实践平台越来越多,这对于新闻传播学子而言是利好消息。然而,有些高校在实训器材、实验场地建设方面滞后,数量不足、设备陈旧、设施落后,无法保障融媒体时代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为培养更多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地方高校要加大对传媒类专业的实践设备、融媒体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硬件条件。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提高了,也有助于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校园媒体融合报道水平的提升。而随着校内报道经验的积累,又可为学生走出校园,到新闻媒体去历练打下基础。

其次,高校要主动对接、融合社会资源,与地方新闻媒体、融媒体中心等展开长期合作,打造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平台能帮助学生感受真实的、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锻炼提升新闻采写、视频编辑、平台运营维护等实战能力。

为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办学道路,今年4月,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与福州日报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月,闽江学院又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签约成为战略合作单位,并现场宣布成立数字媒体与创意产业学院。闽江学院将与两家媒体在实训基地设立、联合授课、课题共建、产业学院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校媒携手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和新闻业务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培育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提供了新契机,也为其他新闻传播院校提供了启示。

四、融汇校、媒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融媒体时代,要培养受业界欢迎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要有具备“融思维”和融媒体素养的师资队伍作为坚强后盾。地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要积极汇聚当地的媒介资源,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推动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变。

首先,要从专业内部开始转变,鼓励专业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主动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胜任更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升实践性课程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比例;还可定期组织教师前往新闻媒体交流、培训,从而了解业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其次,在师资引进方面,在考虑高学历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需求,预留一些名额,降低学历要求,有针对性地吸收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可以邀请资深媒体人进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如聘任新闻媒体中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编辑等为客座教授、特聘教师等,为学生授课、开讲座、担任毕业设计校外指导老师以及毕业设计答辩评委等,让新闻业界人士进校园指导、交流成为常态化[2]。

近年来,福建省委宣传部发起了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活动,要求媒体人进驻省内新闻院系开展一定场次的讲座或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要求新闻专业教师前往新闻媒体挂职一年。交流活动为高校教师走进新闻一线、了解业界动态、媒介运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为新闻学子创造了更多能和资深媒体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五、转变教学理念,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输出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较为单调、乏味,课堂沉闷,越来越不符合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喜好,教学效果欠佳。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无限可能。

新闻学专业教学的改革需要从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授课模式,转向全媒体教学和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师生双向互动的模式。要在教学中引入“融思维”,不仅是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授课方式的融合,也要是教学理念的融合,要打造互动式、师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的长效教学机制[3]。

在传统主干课程的教学方面中,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配比,在总课时不变的基础上,减少理论课时,增加案例教学、课堂交流、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课时,给师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鼓励师生将QQ群、微信群等线上平台作为课后继续交流的空间。还可引入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通过观看精品课程、教学示范课、慕课,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把教室变成老师答疑解惑、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随着交流的深入,师生之间的了解不断增进,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摄影、摄像、直播等实操类课程提倡小班制教学,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完成作品,师生之间有更多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作业、作品展开点评,类似的指导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作业、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较快改进,实际教学效果更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教学快速发展。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不能在校开展常规教学的教师纷纷选择线上平台授课。虽然线上教学存在无法了解全体学生真实上课状态的缺陷,但是作为非常时期的应对方式,却让老师认识到了不少学生在网络世界较为活跃的另一面,对教学思路的调整产生了积极意义。这些符合年轻大学生喜好的线上平台,也成为恢复线下教学后实体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为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

六、结语

普利策曾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地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更应该积极拥抱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立足自身实际和地方发展实际,用“融思维”贯穿专业建设的始终,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力度,在软件方面加强鼓励、扶持,多措并举培养更多受新闻业界欢迎、具备融媒体思维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波.融媒时代我国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12):203,205.

[2] 魏涛.融媒时代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新闻前哨,2019(9):97-98.

[3] 严励,张悦.融媒时代我国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7(11):87-90.

作者简介 吕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模式人才培养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