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校本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07贺文峰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结合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背景,采用访谈分析法,了解智媒时代媒体行业的需求和配置。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法了解新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实践平台建设四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梳理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的原因,得出需根据媒体需求制定校本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闻+擅长领域”课程体系,打造立体化新闻教育实践平台的结论,旨在帮助高校及时把握行业动态,根据各自特点与优势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缩小学界与业界之间的距离,进而缓解供需矛盾,培养传媒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架构符合智媒时代需求,适应行业发展大势的新闻传播人才校本培养模式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才;媒体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2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湖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智媒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A18

智媒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与传媒业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即数字媒体。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架构符合智媒时代需求,适应行业发展大势的新闻传播人才校本培养模式成为新闻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智媒时代媒体需求

根据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共性化需求,制作问卷调查表,对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一)技术需求

学生对“新闻工作者所需的技术”的熟悉程度调查显示为:对“Premiere视频剪辑技术”不熟悉为32.5%,非常不熟悉为46.1%;对“数据可视化技术”不熟悉为38.2%,非常不熟悉为39.8%;对“数据挖掘技术”不熟悉为38.7%,非常不熟悉为22.8%。由调查数据可知,对于这三项技术大多数学生的熟悉程度都非常低,因为它们都是新技术,很多高校所开的数据库技术基础课程都是纯粹讲授理论知识,许多授课教师自己也没有实操经验。这两年H5、人工智能、无人机航拍等技术也在媒体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大型媒体已经将这些技术融入了日常工作中。因此,媒体招聘往往更青睐计算机或者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一般高校新闻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一是没有实践操作的师资力量,二是没有机器和实验设备。懂这些技术的学生都是在实习时接触过或者向实习单位的前辈请教学习过,说明新闻教育在技术方面与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网页制作技术”与前面三项技术指标存在较大反差。因为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网页制作技术这门课程,教这门课的教师也都实践操作过,专业实习时很多学生都在新媒体学习了一段时间,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

(二)技能需求

学生对“新闻工作者所需技能”的熟悉程度调查显示,新闻写作能力只有51%的人熟悉,因为新闻写作能力和写论文不一样,新闻写作除了要保证真实性,还要突出趣味性,能吸引受众,这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高校开设的新闻写作课程主要教学生一些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新闻采访技能则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摄影和视频拍摄”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基础的摄影和视频技巧都在新闻摄影这门课程有所涉猎,但要想制作出技术含量高的摄影和视频作品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操练。学生对“伦理判断能力”“新闻策划技能”“活动执行技能”这几项也比较自信,毕竟经过专业训练的他们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三)擅长领域

新闻内容丰富多彩,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擅长每个领域的新闻报道。比如对经济新闻的报道,大多数学生很擅长经济消息和通讯方面的报道,但对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则不那么得心应手。调查显示对“经济新闻”不熟悉的学生为19.7%,非常不熟悉为15%。另外一个原因是,新闻媒体“以招收新闻专业毕业生为主”的惯例已经完全被打破了。202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布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公告,在采编业务和综合管理这两类岗位上设置了85个岗位,拟招聘85名工作人员 [1],其中采编业务岗位共招聘56名工作人员,有14个岗位不限专业,42个岗位有专业要求。其中一个采编岗位只要求是文艺学、古代汉语或者现代汉语的硕士专业的学生,其他41个崗位几乎每个岗位都可以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但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人,比如中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理工类、金融学类等专业,没有一个采编业务岗位是只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不过涉及新闻传播学类和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采编岗位最多,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最大人数是43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最大人数也是43人,说明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和学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在这次招聘中受欢迎的程度是一样的。其次是经济学类,受欢迎程度只是略小于新闻传播学类和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招聘中,深度报道记者、报纸编辑记者、资深视频编辑、记者岗位,也不是仅限新闻专业的学生。从2021年人民日报的招聘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校园招聘还是社会招聘,新闻媒体“以招收新闻专业毕业生为主”的惯例已经完全被打破了。所以建议高校构建分类模块课程教学模式,以“新闻+擅长领域”的模式进行分类教学。

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定位并且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湖南工业大学培养新闻人才的第一步。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智媒时代新闻报道衍生的新传播形式有:无人机航拍新闻素材,机器人撰写新闻,传感器获得数据信息,VR全景式新闻报道等,与这些新兴技术相关的工作,人民日报都是通过综合管理岗位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工作人员完成的,而不是采编岗位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工作人员。根据采编岗位职责,新闻传播学类学生主要需要掌握:新媒体、融媒体、版面编辑、新闻策划、新闻采写、视频剪辑、图片制作、新闻评论等技能。从人民日报招聘采编人员的职责和要求来看,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实务训练为本位,注重业务技能的训练,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课程,来完善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培养满足业界需要的新闻从业人员,为传媒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湖南工业大学新闻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明确目标定位,凸显与社会需求同步的办学理念,保持人才培养与传媒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

(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湖南工业大学是省属高校,坐落于美丽的湖南株洲。虽然新闻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但包装设计专业历史悠久,闻名全国。湖南工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法律等学科在省内优势明显,所以湖南工业大学可以充分依托这些学科优势,实现新闻学与包装设计、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法律等学科的融合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侧重培养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文学、人工智能或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新闻学为核心,培养兼有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不是模仿和攀比,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三、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也可以看出专业教育特色。若想培养的新闻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及促进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关键。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

(一)通识教育课程

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共计3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9.99%,其中必修课28个学分,选修课6个学分。必修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体育和大学英语等课程。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开了6个学期,大学英语和体育各开了4个学期,这些课程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指让大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教育。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专业开设了13门学科基础课,25门专业课,其中19门是专业必修课,6门是专业选修课,学生从6门课程中选学3门即可。课程有三个特点:第一,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设置过少,只占总课程的7%;第二,专业理论课程学分比专业实践课程高出41.18%,专业课程趋于理论化的趋势明显;第三,必修课占比过高。湖南工业大学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的学分比率为92.94%,比例过高的必修课使得学生教育背景相似,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人学习规划,实现个体的差异化发展。

(三)实践课

实践类课程比例偏低,仅占总课时的29.41%,导致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的熟练程度仅为21%。甚至还有2.7%的学生觉得自己对于采访与撰写很不熟悉,进入媒体工作时不能及时上手。如果能够适量增加新闻专业的实践课时,这些问题说不定能迎刃而解。

(四)合理构建新闻教育课程体系

1.调整理论和实践类课程比例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备的。但目前,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媒体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強,因此很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类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比如增加Premiere视频剪辑技术、H5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相关课程。

2.构建分类模块课程教学

目前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总共开设了57门课程,兼顾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大而全。但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过分贪大求全,结果学生什么也学不精,处理小而浅的采访还可以,但是一遇到专题性专业报道就露怯。二是比例过高的必修课使得学生教育背景相似,无法实现差异化发展。智媒时代需要多元化的新闻人才,推进新闻学与其他专业的融合进行模块课程教学很有必要。湖南工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法律、财经、体育、包装设计等学科在省内外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包装设计和人工智能专业可以依托学校的这些学科优势,实现新闻学与包装设计、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法律等专业的融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进行学习。比如,以后希望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工作,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新闻+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模块的课程;以后希望从事文字工作或记者编辑之类的工作,对汉语言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新闻+汉语言文学模块的课程;对财经感兴趣,并且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学生,可以选择新闻+财经模块的课程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模块进行学习,能够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更易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型记者,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差异化特色又符合时代需求,也彰显了学校特色。

四、打造立体化新闻教育实践平台

新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湖南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有校内和校外两大平台。

校内创办了湖南工业大学报刊,开办了校内广播电台、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近两年也花重金建设了一个多功能演播厅。希望以后能在校内开展工作坊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和小组研讨的形式组织学生生产新闻作品,提高学生的媒介实务能力。

校外不仅加强了与株洲日报、株洲晚报和株洲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合作,也加强了与新媒体的合作。每年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到新媒体单位实习,也把实践课程开到了有智能编辑部的媒体单位,在媒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实战实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还开展校企合作,与那些生产机器人、无人机、传感器的企业合作。对于这些高科技产品,一般情况下作为未来记者的学生只需懂得如何操作,实现人机合作即可,比如无人机航拍新闻素材、机器人撰写新闻等。因为这些新的传播工具涉及的相关工作一般都是由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媒体工作人员负责,而采编岗位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工作人员一般情况下只需懂得如何操作这些机器,促进人机合作。人机合作是智媒时代的发展趋势[2]。

五、科学建设新闻专业师资队伍

湖南工业大学新闻系有专业教师11名,其中博士3名,教授3名,副教授3名,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2名。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新闻学原理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者教授更有优势[3]。但新闻教育是多元的,既需要理论基础扎实的高水平教师,又需要拥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完成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等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聘用新闻媒体从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新闻系上实践课是科学建设新闻专业师资队伍的第一步。其次,在校内组建模块课程教学团队。跨学科模块课程的构建,至少需要涉及两个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例如,人工智能专业模块,新闻类专业知识的课程由本学院教师负责,而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则需要聘请人工智能学院的教师来授课,因此,需要在校内组建模块课程教学团队,与其他学院开展互动交流,获取师资支持。

六、结语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只有充分了解智媒时代的媒体需求,科学建设新闻专业师资队伍,根据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闻+擅长领域”课程体系,打造立体化新闻教育实践平台,保持与业界的同步发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人才更好地适应新闻传媒业的要求,促进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社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EB/OL].人民日报社公开招聘系统-校园招聘,http://hr.peopledaily.com.cn/Recruitment/site/index.html,2020-12-02.

[2] 潘晓婷.未来已来:智媒时代需要怎样的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8(4):46.

[3] 宋东强,梁雨萌,杨浩.媒介融合时代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采写编,2019(3):19.

作者简介 贺文峰,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