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化患肢功能锻炼联合护理干预对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生存质量影响研究

2022-07-21黄娇凤施林芳王文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9期
关键词:患侧患肢肩关节

黄娇凤 施林芳 王文清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乳腺癌属于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该病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理健康、生存质量,对于部分具有妊娠意愿的女性来说,乳腺癌是一个较大的负担[1]。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能够尽快清除乳腺癌性病灶,阻止癌变组织累及其他正常乳腺生理功能区。但由于手术需对局部胸大肌进行切除,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活动受限,因此,临床倾向于在术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以促进其患肢运动功能尽早恢复[2-3]。术后提供护理干预虽能够利用常规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但锻炼计划相对较缺乏系统性,可能导致患者难以承受过大的运动强度[4]。量化患肢功能锻炼顺应人体术后生理功能恢复进度,是一种以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等为中心开展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与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贴合患者术后生理功能恢复进度[5]。现就量化患肢功能锻炼联合护理干预对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促进其生存质量获得提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2~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1)。对照组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56±5.13)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50±1.03)年;乳腺癌TNM分期[6]:Ⅰ期29例,Ⅱ期12例。观察组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7.37±5.59)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48±1.21)年;乳腺癌TNM分期:Ⅰ期32例,Ⅱ期9例。组间年龄、病程及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满足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7]中乳腺癌诊断标准。②患者属于乳腺癌早期,出现“酒窝征”“乳头溢液”等典型征象,肿瘤最大径不超过3 cm,乳晕边缘>3 cm。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②远处转移或复发性乳腺癌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于术前灵活结合口头、视频、PPT、讲座等宣教方式,使患者从多个视角了解乳腺癌形成因素、病理生理活动中参与的因子以及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技术。护理人员于术后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部位及症状类型讲解注意事项,若患者出现水肿、皮下积液等,可先与患者解释说明以上症状成因,后结合药物讲解如何控制以上症状。同时结合膳食结构图、术后运动耐力测定结果等,告知患者积极配合营养支持及运动训练的必要性。②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术前通过一对一沟通,了解患者是否对于手术存在恐慌情绪,引导患者表达心理压力,如担心术后乳房形态变化、是否影响妊娠、是否会复发等。针对患者负性情绪来源,通过加强宣教建立科学认知、共情、正向引导等方式,让患者客观看待术后乳房形态变化,嘱家属多给予社会支持以协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③生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术中需配合生命体征监测,依据患者液体丢失量合理调节补液量,加强保温以防低温刺激。术后对患侧采取一定厚度且质地松软的敷料均匀填充,密切关注创面包扎部位渗液、皮瓣张力及皮肤颜色等情况,若患者皮瓣出现皮温下降、颜色异常、手指发麻则及时调节包扎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指为宜,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酌情给予镇痛泵、镇痛药物干预。配合动态血压监测,静脉输液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有无肿胀、血性渗液等不良反应,及时调节滴速。④并发症防控。患者术后3 d内避免负重,避免伤口撕裂出血。定期清洁皮肤,下床活动时配合吊带托以保证患肢高度位于胸部以上,以便于促进淋巴回流防止水肿。必要时对创面采取负压吸引,预防渗液难以排除而引发皮下积液,负压袋内液体量接近50%即需更换,观察引流液状态,若出现颜色加深等情况,需在无菌操作下抽出一定量的液体。对需行置管引流的患者进行引流管、袋替换时,先用血管钳夹闭管道,连接后再松开血管钳,避免负压消失而致空气深入创面引发皮瓣移位。⑤常规功能锻炼。护理人员需视患者恢复情况,从被动手部、肘部运动,过渡至肩部、上肢抬举运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量化患肢功能锻炼,锻炼期间全程密切关注患者运动耐力、心率、呼吸频率以合理调节运动强度、时间。①术后3 d,患者需进行手部抓握训练,包括手对指以及腕关节屈曲、伸展运动,进行以上活动时肘关节可自由摆放,同时对肩关节采取制动措施,30 min/次,3~4次/日。②术后4~7 d,患者可在手部抓握训练基础上,加上腕关节、肘关节针对性训练。健侧上肢托举患侧上肢肘关节,保持肘关节与躯干呈90°,后进行腕关节、肘关节屈伸运动,期间对肩关节采取制动措施。30 min/次,3~4次/日。③术后8~14 d,患者可结合以上运动,加入肩关节内收训练,使用患侧手掌触摸同侧耳朵、对侧肩部。30 min/次,3~4次/日。④术后15 d开始,患者应加入患侧肩关节屈伸及外展训练。前屈:患者保持面朝墙面,患侧上肢与肩关节保持水平后开始向上举高直至最高点;后伸:患者由健侧上肢从后背拉患侧上肢,自下而上抬高至最高点;外展:患者患侧上肢水平伸直,紧贴于胸部,后缓慢外展至最大角度。30 min/次,3~4次/日。适应以上训练后,可加入侧推、侧拉、侧举等运动,视患者耐受能力调节运动强度。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根据其依从程度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及不依从3个等级,完全依从:患者干预期间积极主动、按时、正确地完成规定训练;一般依从:患需医护人员或家属监督完成规定训练;不依从:患者自行降低训练强度或未按照规定计划训练。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一般依从例数)/n×100%。

1.3.2 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评估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EORTC QLQC30从躯体、角色、认知、社会功能及健康状况5个角度入手评估受检者生存质量,共包含30个项目,各维度分数经线性转换为百分制计分,分数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上升[8]。

1.3.3 分别于术后1 d、术后30 d,使用圆盘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后伸、前屈、内收),使用方角量角器测量其肩关节外展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功能训练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训练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干预前,组间EORTC QLQ-C30从躯体、角色、认知、社会功能及健康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对比(分,±s)

表2 两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对比(分,±s)

组别 n 时间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健康状况观察组 41 干预前 54.73±7.62 57.86±7.59 75.36±5.97 50.80±6.41 55.85±7.46干预后 77.56±8.63 80.67±8.65 86.44±8.79 73.27±7.50 78.67±7.36对照组 41 干预前 55.03±7.42 57.19±7.79 74.30±5.82 51.04±6.38 55.79±7.61干预后 70.35±7.56 73.24±7.60 81.60±5.37 65.34±7.11 71.37±6.85 t/P观察组(干预前后) 12.698/<0.001 12.915/<0.001 6.677/<0.001 14.583/<0.001 13.943/<0.001 t/P对照组(干预前后) 9.261/<0.001 9.443/<0.001 5.903/<0.001 9.585/<0.001 9.743/<0.001 t/P组间值(干预前) 0.199/0.843 0.394/0.694 0.814/0.418 0.170/0.866 0.036/0.971 t/P组间值(干预后) 4.024/<0.001 4.132/<0.001 3.009/0.004 4.913/<0.001 4.649/<0.001

2.3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对比 术后1 d,两组肩关节外展、后伸、前屈、内收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肩关节各角度活动度均高于术后1 d,且观察组肩关节各角度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n 时间 外展 后伸 前屈 内收观察组 41 术后1 d 27.56±5.64 11.24±5.30 30.56±6.24 9.50±3.27术后30 d 86.56±9.50 41.27±7.56 116.44±10.79 30.56±5.18对照组 41 术后1 d 27.42±5.40 11.19±5.38 29.98±6.37 9.43±3.25术后30 d 74.34±9.39 34.67±7.08 97.25±9.47 22.38±4.68 t/P观察组(干预前后) 34.195/<0.001 20.827/<0.001 44.118/<0.001 22.013/<0.001 t/P对照组(干预前后) 27.736/<0.001 16.908/<0.001 37.741/<0.001 14.553/<0.001 t/P组间值(干预前) 0.115/0.909 0.042/0.966 0.417/0.678 0.097/0.923 t/P组间值(干预后) 5.858/<0.001 4.080/<0.001 8.559/<0.001 7.503/<0.001

3 讨 论

乳腺癌属于临床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针对该病所采取的主要治疗方式。考虑到乳腺癌手术会对患者血液循环、淋巴回流及皮肤状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主张术后患者需积极配合一定的肢体功能训练,来阻止淋巴水肿症状进一步恶化[9-10]。此外,手术这一应激源对患者个体生存质量的不利影响,很容易诱发其出现负性情绪。术后给予患者对应的心理疏导、科学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弱化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但护理中所采取的常规功能锻炼大多依靠患者自觉进行,且锻炼计划缺少对于强度、时间的具体要求,患者或难以合理控制运动强度,进而影响其训练依从性,而生理功能康复进程的延缓也可能加剧其负性情绪[11-12]。

3.1 量化患肢功能锻炼联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的常规功能训练并未规定每日具体的运动量、方式、强度,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结合患者主诉及运动耐力评估结果,来让患者进行锻炼,训练计划系统性不够显著。观察组在接受护理干预的同时配合量化患肢功能锻炼,其训练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量化患肢功能锻炼可增强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以上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此种训练模式能够循序渐进地顺应患者体能恢复进程、系统性及渐进性较强等特征有关。功能锻炼本身能够防止患者早期乳腺癌术后,患侧周围肌群受到术中淋巴结清扫、术后加压包扎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肌肉萎缩,护理人员主动开展患侧上肢手指、关节训练有助于改善以上部位血液循环,改善手术应激所导致的淋巴回流障碍,从而促进术后患侧肢体恢复正常血液循环;护理人员以量化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开展肢体功能锻炼,有助于避免患者因个人急切的康复意愿而过分加大运动量,保证患者机体在耐受范围内获得充分的功能锻炼[13-14]。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配合针对患者压力来源的心理疏导,能够进一步稳定患者接受肢体功能锻炼的心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皮瓣的血运情况、引流通畅度、创面受压程度及生命体征,能够让患者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状况的好转,进而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完成肢体功能锻炼。

3.2 量化肢体功能锻炼联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 乳腺癌手术会破坏患者患侧部分细小淋巴管,形成不同程度的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大量蛋白质沉积,增加渗透压,进而加剧局部组织水肿,破坏肌肉微循环,影响肌肉毛细血管网的形成,进而对患侧相关肌群纤维、力量等均造成不利影响,最终累及患者术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15-1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量化患肢功能锻炼联合护理干预下,其肩关节活动功能、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与此联合干预方式能够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有关。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心理疏导,能够让其对术后不良反应建立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联合术后严密的创面肌肤状况、运动耐力、营养状况监测,有助于稳定患者生理及心理状态[17-18]。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联合量化患肢功能锻炼,可在保证局部制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肢体功能进行锻炼,不仅能够避免患者因常规欠缺系统性的功能锻炼,与患者早期实际运动耐力脱节,还能够尽早恢复患肢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尽快解除上肢血液循环受阻状态,维持正常肌肉弹性及关节灵活度,进而缩短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时间。

量化肢体锻炼过程能够保证患者每个阶段的肌肉力量保持较稳定的状态,避免过度增加肌肉负担,防止过度运动增加引流量[19-20]。在此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满足患者术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护理人员利用贯穿护理全程的措施避免患者术前负性情绪影响手术效果,护理人员通过术后严密的监测防止患者出现皮下积液、出血等并发症,同时让患者获得来源于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并借助健康宣教了解乳腺癌术后身体机能的恢复规律,建立正确认知,其生存质量自然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对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采取量化患肢功能锻炼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功能训练依从性,改善其肩关节功能,提升其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患侧患肢肩关节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更 正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