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思政的全场景模式探索

2022-07-13张莹孙琳琳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6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莹 孙琳琳

摘  要:以全面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目的,以新闻播音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课程思政的开展模式进行研究。落实课程思政改革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对于院校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文章建立在文献研究法以及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部分院校的改革案例作为论据进行分析。并以传统教学课程中融入模式不健全、融入路径单一、创新机制不足等问题为依据,确定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要打造“三进”制度体系,落实好课程思政元素的统筹,强化专业团队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将重点集中在教学内容调整方面,确保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符合整体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播音主持;新闻播音;全场景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061-04

新闻播音课是当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涉及常规的播报技巧以及主持方式,还涉及人才、播音行业、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强化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当前多方关注的重点。本文建立在理论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结合新闻播音课程思政的开展策略展开探讨,这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课题。

一、基础理论分析

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指的是建立在各个课程特点及教学方向的基础上,融合思想政治理念,将原有的思政课程转化成融合性的模式,实现课程育人。而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不同高校以及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

针对当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必须直接作用于具体的教学改革,同时也要将落脚点放在专业课程方面。从原有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角度来讲,需要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并且将其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

总体来讲,专业既然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场所,学校需要以专业课程作为核心内容,结合思政观念进行统筹规划,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和专业人才培养间的关联性,促使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具有联动性,才能打造全方位的培养体系,这也是文章所提出的全场景教学改革。

这种规划模式不仅能让课程思政建设具备制度化保障,促使不同课程、学年、阶段、需求进行统筹结合,避免思政元素的过度频繁使用,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也能统筹各项细节,真正实现全局的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课程思政是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普通的教学相比,我国的播音主持行业本身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同时与社会的文化传播以及观念引导有一定的关联,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求较高。这种价值属性来源于播音与主持行业的社会重要性以及连带关系。本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播音和主持人才,作为未来新闻工作团队主要的补充力量,这些领域与价值观传播、真实信息报道、文化统筹等都有直接关系,推动着整体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与人文建设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坚持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合理地进行舆论导向引导;具备良好的工作取向以及工作作风,业务精湛且有正确的新闻志向;热爱祖国、了解社会、亲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建设的根本保障。

以上内容表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问题分析

新闻播音课是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中的核心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特点,应合理地引导受众,确保正确政治导向。但传统的课程中,思政理念的融合存在一定的形式化问题,融入的路径较为单一,且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学生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政治认同感下降。详细解析情况如下:

(一)融入模式不健全

综合当前新闻播音课程的具体类型来看,其中涵盖了大量新闻播报和节目主持的形式,不同种类的播音方法其中蕴含了不同的思政元素,如时政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秉承主人翁意识以及政治认同感;民生新闻的播报要秉承家国情怀以及道德素养,同时也要了解民生民情[1]。但综合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在实际课程中缺乏有效的融入模式,未能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思政元素提炼。整体的理论以及规章制度依旧局限在表层,无法实现全方位的融入。

(二)融合路徑多样性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思政元素的分析和应用,实现潜移默化的思维引导。而这种多角度的分析,则需要利用不同的案例进行解读,需要打造多元化的课程实践体系。但结合当前部分院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依旧将融合路径放置在常规的理论教育和案例讲解方面,习惯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递。这种方式不仅枯燥无趣,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主要的是理论与实践间的融合力度不强,未能利用线上课程、技能比赛、实践项目、社会调研等方式来进行融入。而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未能进行融合性探索,也会导致他们主动探究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三)融合机制创新性不足

结合当前新闻播音课程思政的开展状态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碎片化特点,主要是缺少长效运行机制、全职管控意识、全场景融入模式的探究。整体的课程思政过程僵化,难以实现良性运转,学生在步入行业以及社会后,学习到的知识无法进行综合应用,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始终无法提升。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

建立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文章以具体的院校案例作为切入点,结合典型的课程思政开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此来为当前的院校改革提供有力佐证。

(一)打造“三进”制度体系

某院校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的实际培养模式,建立在新闻播音课堂改革的基础上,要求让课程思政融进人才培养方案,融进教学大纲,融进教案及课堂。

其一,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院校结合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从专业层面落实课程思政优化,实现统筹设计及协同合作,要求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进行具体要求的重新规划,将其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以及立德树人教育。

其二,课程思政与教学大纲的融合。其中的教学大纲主要分为常规课程大纲以及考核大纲。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新闻播音课程的主要框架,在常规的播音技巧以及理论知识的层面,增加了“职业素养教育”“播音与道德”等相关课程[2];在原有的学分制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学分互认及转换制度,即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实习、校内课题研究等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其最终成果将转化成学分,与院校内的考核、院校外企业的人才培养评估联动起来,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学分互认,从而增强学生思政课程落实的全面性。

其三,让思政课程融入教案及课堂。每一堂课中教师需要结合思政理念,充分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其中的相关要素能否作为思政教学的载体。可通过互联网选取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进行针对性融合,在课堂上不仅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的内容,还需要打造大量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快速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也能够将德育与行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通过以上“三进”,能够让课程思政改革形成最基础的闭环,从前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到具体的教学实践都相辅相成,确保了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不虚浮于口头与口号。

(二)落实课程思政元素统筹

思政元素的统筹主要指的是建立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地方文化、行业行规、职业风尚、社会需求、人文等多种要素,将其作为课程思政开展的主要依据,能够有效避免原有闭门造车教学方法带来的局限性。

首先,院校需要为教师团队提供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作为教学管理组织者,带领教师共同分析当前的相关规范以及文件,分享课程思政的相关技巧。

其次,建立在不同学年及不同学生群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划分成最基础的通识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三个类别,而综合具体类型来看,“新闻播音”需要进行理论传导,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可结合两种类型课程的实际设置情况进行统一分析。

再次,综合学生在校4年的学习状态进行思政元素的统筹规划,第一学年学生刚接触该行业的相关知识,因此思政元素主要为我国提倡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基础理论,使学生形成最基础的认知;第二学年则需要以学生核心素养成长作为主要目标,挖掘新闻播音行业的实际现状,以岗位道德认知以及社会责任感作为主要的融入元素;第三学年则要建立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挖掘地方生活化资源,从身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课与生活的联系。如某院校本身地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以“新闻播音”教材为基础,综合地方的“半条被子”发生地、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纪念地等10余处红色文化资源[3],打造了校本教材;融合影视技术、 VR体验、线下观赏等相关方式,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将在期末的播音创作基础考核过程中,要求学生将红色作品作为主要的朗诵对象;带领学生参观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要求学生录制视频进行自主解说和配音。这些方式不仅强化了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也让他们感受地方红色文化与新闻主持和播音行业之间的关联,能够真正实现综合育人;在学生学习的第4年,往往以社会实习和实践为主,要求学生结合学习到的相关理论及知识,通过社会调研、岗位实习、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思想理念的应用。

注意整个模式综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新闻播音教学需求、课程思政融合需求,打造阶段性的教学改革方案,促使各个细节形成闭环,真正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能让课程思政具备全局性。

(三)落实好专业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的质量优劣与否,在于课程内容能否和思政元素进行全方位地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也考验整体环境的氛围。若理论与课程内容相背离,也会导致学生的理论内化存在问题,因此综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来看,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还需要做到以下几项内容:

首先,结合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分析,教师是否了解当前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现状、是否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了解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发展需求、是否能够把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将这些“是否”和常规的教学技能以及综合水平联系起来,打造教师考核体系以及培训方案[4]。

如某院校积极地让专业专家介入院校教学,为教师讲解相关文献及政策,并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让教师认识到传统思政教学中的弊端和误区,主动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并落实制度建设。某院校结合课程思政开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实施办法。要求专业教师及时地进行研读,并且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落实了奖惩制度的创新。在年终的教学评比中,要求结合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进行考核和评比,若该教师未能满足相关标准,则不对其给予评优。

其次,在院校内部构建教研室以及网络培训中心,要求专业教师借助课余时间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和学习。中心结合当前的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体系打造了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公益直播的方式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全员参加,并且参加每年度的教学比赛以及晋升评比。

再次,要求院校做好多领域的协同。如某院校建立在课程思政教学、课后作业规划、课外阅读引导这三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协同。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外新闻史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循环日报》与王韬之间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王韬以自身的爱国主义作为推进动力,建立在外报统治的环境下,积极进行创新,打造《循环日报》成为我国传媒体系发展的代表,这样的案例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针对课后作业进行了优化,要求学生阅读《循环日报》中的相关文章,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来强化课堂上教师提供的相关理论。这种多元化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各个学习阶段的融合,还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创新的途径,在强化思想政治观念的同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满足当前社会新闻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落实课程思政改革是整体专业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院校角度来看,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落实思政改革建设,强化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间的联动性,落实好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师培养、制度创新,同时还要强化课程与地方文化、社会行业、岗位等方面的联系,真正做到课中与课后相协调,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这样才能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力度,从而全面提升新闻播音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树.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实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 传播与版权,2020(04):162-166.

[2] 王婵,于胜男. 新闻传播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与着力点研究——以《播音与主持》为例[J]. 现代教育论坛,2020(09):149-151.

[3] 何婧,谢卓华.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新闻论坛,2020(01):76-80.

[4] 夏青,刘博. 播音與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J]. 花溪:文艺教育,2020(05):91.

[5] 张消夏,裴永刚. 全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变革[J]. 青年记者,2021(20):99-100.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