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探究

2022-07-13邓静雯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课程改革实效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大学生成长微环境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变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势而为、积极应对。红色文化具有固本培元的价值锚定功能,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的“教科书”,也是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利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内容虚化、教学方式固化、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健全融入机制,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实效性

基金项目:2019年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及案例整理”(19JDSZK093);绵阳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XSKY202117)。

作者简介:邓静雯,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6-0148-0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网络虚拟空间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面对大学生成长微环境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变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势而为、积极应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成果的总和,与革命文化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1]。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具有固本培元的锚定功能,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的“教科书”,也是应对自媒体时代多元文化挑战的“利器”。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教育要素的有效性和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是教育结果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必须着力改进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提升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对教学对象特征的准确把握。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称得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的大量英烈事迹、革命遗址、革命精神等,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又为课后拓展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为打造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决策、历史叙事中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成才规律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00后”,他们被称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的影响不仅是成长背景,而且还扮演着社交工具的角色,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支撑下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交互更加迅捷,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少,信息的渗透功能更加突出。网络正逐渐摆脱单纯的工具属性,逐渐走向社区化。在当代大学生看来,网络的“虚”与“实”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可能造成的影响是,涉及价值观念的“是”与“非”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心理特点和思维认知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高度认同,而且更加在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感受;他们主观意识较强,看似独立却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他们目标明确,追求创新但执行能力却较弱;他们具有较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但也可能存在盲目性。这正是网络文化中的虚实过度平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佛系”和“躺平”等与青年不相适宜的不良风气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蔓延,这些缺乏担当作为以及上进动力的不良倾向,显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对当代大学生的期待南辕北辙,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对“接班人”的要求相去甚远。

红色文化既是革命文化的积累,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中先进文化的代表。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先进性等特征,并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稳定的价值属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发挥固本培元的锚定功能,红色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革命遗址、英烈事迹、英雄人物等,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感人情节,还在不同时期先后孕育出了紅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其内容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还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其融入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现实条件。更重要的是,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厚重精神元素,正好弥补了“0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方面的缺失,对于防止“00后”大学生被不良习气“带偏”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教学内容虚化、教学方式固化、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以及融入育人效果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使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一)教学内容虚化,缺乏生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素材。然而,就教学现状来看,融入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五门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虽然对红色文化有所涉及,但总体上偏重理论,相关内容也比较概略,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尤其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需要。但一些教师仍然将红色文化笼统化、符号化,并没有结合相关课程的具体章节、主题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情景拓展。有些高校驻地拥有大量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但被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况却很少见。红色文化在学生眼里成为被虚化的“符号”,缺乏具体的红色精神元素和红色遗迹支撑;教师讲授的红色精神不够生动,缺乏鲜活的革命人物和红色故事支撑。诸如此类的问题,影响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二)教学方式固化,缺乏创新

当前,围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回顾和奋斗经验总结,党中央先后组织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大会议,让红色文化广受关注,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也逐渐高涨。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仍存在问题。少数教师由于多年的教学“惯性”,习惯于采用专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统一的教案、课件,不愿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与学的主客体互动较弱,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较好地将知识学习与思想启迪相结合。另外,近年来逐渐走上讲台占据教师队伍主流的“80后”“90后”中青年教师,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这些教师对红色文化了解甚少,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地讲解红色文化知识,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无法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深刻的共鸣。上述教学方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从而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教师红色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理论深度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于红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仅仅停留在知识点层面,并未深入红色文化的本质、价值、底蕴等深层次内容,对红色文化没有真正学懂弄通。因此,在讲述红色文化知识时,也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运用理论话语简单地陈述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和红色遗迹,存在融入浅显化、形式老旧等问题,没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迪,无法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更做不到引导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承。降低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难以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入脑入心,更难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厘清目标定位和产生结果导向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对融入效果的评价过于倚重考试成绩,更多体现的是“结果评价”,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与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恰”矛盾,难以全面衡量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众所周知,思想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必须结合“过程评价”来全面考查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同时,过于倚重考试评价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够深刻,难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方法改进和效果提升。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为有效应对上述困境,高校应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有效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3]。

(一)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教学生动性

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主要通过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订的教材,教學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并充分梳理教学内容涉及的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还要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启发作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可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等红色精神与以突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主题的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相结合,使红色文化真正地能够入脑入耳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4]70因此,高校应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优化整合地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编写关于红色文化的校本教材,并进行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学术合作和交流,在学深悟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知识、提升红色素养,将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同时,还应结合故事教学法,运用具有鲜明特色、易被接受的语言来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教学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5]。

(二)积极搭建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手段

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大胆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首先,打造立体的理论课堂。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情景式”“故事化”“沉浸式”的教学方法,把意蕴深远、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制作成多媒体影像课件、实物教具。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利用VR虚拟仿真技术,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身临其境地“重走苏区路”“重走长征路”“重走红军路”,让红色文化真正地触动人心。

其次,进行“1+1”线上线下双模式教学,线上用好慕课,超星等教学平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供学生们拓展知识;线下邀请校内外专家、红色场馆解说员进行专题讲座,开设“风云人物”等特色课程,推动教学队伍的融合发展和智能化课堂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双联动模式,打造声情并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立体课堂。

再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开展。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要创设现实体验情境,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社团活动、录制红色微视频微党课、开展红色文化艺术节、传唱红色歌谣、排演红色情景剧等,并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用事件蕴含的红色精神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二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校内红色文化展馆等,为大学生提供真实可见的红色实践平台。高校还应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特色,组建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小组,打造地区红色文化品牌,促进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与活力。三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将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总之,只有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双向互动,才能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的被动教育,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交往互动的频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引学设疑、自学解疑、讨论辩疑三个途径开展,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教师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超星、课堂派等教学软件发布学习任务,还可组织学生就红色影片、红色小说等开展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总,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

对于在红色文化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传播红色文化的平台,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度和浸润力。例如,理工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和人文学科类专业可共同组建一支既懂红色文化知识又懂网络技术的高素质宣传队伍,利用大学生对新闻热点的敏锐度,打造深受学生欢迎的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抖音短视频官方账号等,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四)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凝聚育人合力

评价机制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测量器。作为契合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有益实践。由于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与价值观塑造特点,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角度去完善评价机制。评价范围要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首先,要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以制度为遵循,防止教学活动评价的任意性和主观性,并且评价需要在公开、民主的基础上开展[6]。其次,要构建教学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对红色文化的融入程度、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更加精准定位,优化教学策略。例如,可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校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授课情况。再次,应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这一指标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以反映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即考核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是否能够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是否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方法,从档案中了解学生的思想进步状况,体现红色文化在学生品德修养、人格养成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要完善评价方式。要改变功利化、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增加形成性评价方式,动态化监测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考核教师是否根据时代发展、学情变化,不断融入新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完善融入方法和渠道,使课程评价机制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更为广泛地凝聚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杨宝国,杨梅玲.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1(1).

[2]郑光明.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属性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5(1).

[3]向丽娟.互联网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阻碍与策略[J].百色学院学报,2021,34(3).

[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李丽,潘宠娟.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教资料,2020(11).

[6]刘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课程改革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