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篇传统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2-07-10周倩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6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整合融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整本书阅读成为教学的热点。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在整合的基础上,融合作品相关的资源,聚焦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整本作品的意蕴。结合初中名著必读篇目《儒林外史》,从“整合、融合、聚合”三个角度探讨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整合;融合;聚合;《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之一,小说容量大、信息多、人物庞杂、事件繁多,初中学生很难完整而全面地阅读,更谈不上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儒林外史》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准切入口,准确取舍,步步推进深度阅读、真我阅读。笔者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从“整合、融合、聚合”三个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适当“导读”“研读”,进而做到“会读”。

一、在“整合”中推进整本书导读

首先,随文阅读,整合导读任务。经典名著都有自身的特色,往往构思独特,语言精巧,人物鲜明。《儒林外史》由众多的故事连缀而成,缺少贯穿全篇的中心事件和人物。学生阅读时往往边看边忘,不能形成体系。教师在导读中需要依据《儒林外史》作为传统小说按回目编写的特点,注重“穿针引线”,有效设置阅读任务。比如,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回目整合小说内容:1.阅读整本书,依据回目,挑选主要人物列出人物关系图;2.依据人物关系,用一两句话概括主体事件;3.围绕典型回目进行扩写,要求突显主要情节,100字左右。三个导读任务注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有效地抓住“人物”“情节”两个关键要素,梳理整合小说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思维。

其次,注重整合阅读议题,有效归类。《儒林外史》中有100多个人物,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且故事之间缺少关联性。教师需要寻找整合有效议题,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笔者在进行《儒林外史》导读的时候,以“儒林”“外史”作为切口,疏通整本书脉络,整合出两大议题:

师:同学们,作品的标题往往包含了写作的内容、预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请通读全书的同学解释一下“儒林外史”中“儒林”和“外史”的意思。

生1:所謂的“儒林”指的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

生2:“儒林”应该是一个群体代名词,指的是古代想要出仕为官的人。

生3:“儒林”是儒生,具体指的是作品中一个个读书个体,这一些个体身上又积聚了士人的共同体,从这点讲“儒林”又指群体。

生4:“外史”是相对于正史而言,指那些不能被正式载入史书的人物、事件。

师(总结):《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封建读书人的讽刺小说,是不为正史所载的小说。

通过标题,学生可以整合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对象是封建读书人、士人;2.写作的是外史,即不为人知或者不能进入“正史”的;3.写作目的是讽刺读书人,反映世俗之相。由此,学生紧扣《儒林外史》这部书的特点,利用导读信息进行有效归类,形成了相关的议题:读书人群像;世俗之人群像;明清科举制度特点、形式。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核心需要梳理整合,教师要依据作品整体特点,通盘把握全书的脉络,进而对文本进行调整、整合,最终使得学习内容更加系统。

二、在“融合”中推进整本书研读

整本阅读要走向深度阅读,需要遵循阅读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要将若干个可以运用的有效阅读资源进行融合,充分挖掘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首先,融合阅读资源,有效设置情境。《儒林外史》是长篇章回体小说,阅读这部小说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如连环画、影视剧、邮票、评书等等。教师需多方位整合阅读认知,多角度挖掘阅读价值,从而让阅读的价值深度融合。笔者在研读“范进”这个人物的时候,有效地插入范进“未中举之前”“中举之后”的连环画,让学生为图画添加小标题。学生观察图片,用“骂”和“夸”两个字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凸显人物中举前后反差的?学生会认为作者不留痕迹、不着一个贬义词,在前后人物言行举止的对比中流露出“讽刺”的效果。范进外号从“癞蛤蟆”转变为“文曲星”,可见世俗之人的“俗”和“恶”,以及读书之人的可怜、可悲。

其次,融合听说写活动,深入研读。阅读必须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要将听说读写融合一体,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研读《儒林外史》中“杜少卿”这个人物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听说读写任务:1.阅读第31回至第34回,梳理出与“杜少卿”相关的情节,分析其形象特点并为其寻找朋友圈朋友;2.听评书有关“杜少卿”的章节,与原文进行对比,写200字左右的人物鉴赏;3.历史上对“杜少卿”这个人物评价不一,结合《杜少卿夫妇游山》《沈琼枝利涉桥卖文》两篇文本,为其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人物评论;4.“杜少卿”这个人物全书用了4个回目详写,8个回目略写,请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四个任务注重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的基础之上,整合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等内容,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语言实践。这种阅读活动充分体现了以语言构建与运用为基础,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在“聚合”中做到整本书“会读”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有别于单篇阅读的综合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以聚合的思维,注重勾连,前后比对,使学生真正做到“会读”。

首先,单篇聚焦,由点到线。整本书阅读是在单篇精读、群文类读的基础上整体构建阅读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单篇,从“读一篇”学会“读一类”,最终实现“读一本”。《范进中举》作为初中教材中名著节选,教师需要运用联系法和比较法,解读出范进个体特点,进而研读“儒林”群体形象。肖培东老师在讲授“范进疯了”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文本哪些地方可笑。学生阅读文本找出了“可笑”之处,主要集中在“范进”和“胡屠夫”身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范进可笑在哪里?文本中有哪些不合情理和很好笑的地方?2.作者写的比较多的是胡屠户的手,有哪些不合情理和很好笑的地方?3.范进为什么会晕过去呢?科举考试为何对范进来说如此重要?4.范进的可笑在《儒林外史》哪些人身上也有所体现,请加以说明。

在单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范进疯了”的阅读示范到“胡屠户打嘴巴”研读实践,掌握了相关描写人物的方法,探究人物典型性格产生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画导图、巧对比”的阅读方法,把整本书中的周进、马二先生等人与范进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儒林”这一可悲群体的共性原因。

其次,跳读聚合,深度研读。“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是《儒林外史》显著的结构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进行跳读聚合,从而形成由点到面。比如,《儒林外史》中花费了6个回目写匡超人,内容繁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跳读,集中找出描写匡超人的语言,从而为匡超人绘制人生履历。

学生跳读第15回至第20回,为匡超人做了履历:

姓名:匡迥。特长:无。籍贯:温州乐清。

最高学历:太学生

职业:拆字——小买卖——选书——内廷教习。

婚姻:郑老爹家的三女儿——李给谏的外甥女辛小姐。

人生经历:打工失败——求学受阻——附庸失望——偏门捞财(赌场抽头)——考场枪手——时来运转,官运亨通。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关注匡超人的初始状况、发展现状。学生围绕此重点跳读相关文字,提取出匡超人的性情转变的词语,从而深度分析出人物形象。学生会发现:匡超人由勤勉变迂腐、由善良变得丑恶,关键在于他经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而马二先生、潘三等人也慢慢腐蚀匡超人那原本纯洁的灵魂。

总之,整本书阅读需要从“整合、融合、聚合”等角度入手,抓住作品的特点,以全局的眼光沟通多方阅读资源,形成理解性证据链,进而理解、掌握整本作品的内涵,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作者简介:周倩(1986— ),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整合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