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2016-11-10艾新然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

艾新然

摘要:《儒林外史》是清朝最著名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以多个小故事连缀而成,形象的描写出当时社会文人儒士的生活百态,表达了对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的批判,以及对文人命运的思索。吴敬梓站在思想的高度去审视去批判科举制度给人民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儒林外史》;文人百态;明清科举

18世纪中叶,我国有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一是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另一部就是讽刺时政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假托明代的故事,暗讽清朝科举制度对人民思想的束缚和影响,揭露出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八股制的毒害之深、影响之重。要想了解《儒林外史》科举的影响,首先看看科举制度的历史。

一、科举的盛衰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算是现在高考的前身。在经历了禅让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可以说是最完善的了。唐太宗曾说过:“天下英雄,入吾瓮中矣”。到了明朝之后,君主专制强化,科举制度不断僵化,采用八股取士,科举制度也开始衰落下去。吴敬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满怀心痛的写出了批判当时儒人愚昧和虚伪。

二、《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图谱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塑造了一连串的封建知识分子,其中像王冕等这样的真贤名儒是作者期望中的人物,也是为现实中的文人树立的榜样。其他大部分的人物都是深受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毒害的可怜可笑的形象。

(一)真儒士、名士

在第一回里,便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完美形象。王冕本来是元朝末年文人,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具有魏晋风骨。王冕幼时很穷,靠给人放牛为生,但他一直热爱学习,并擅长画画。在他出名以后,没有做官,而是隐居山林,也拒绝了皇帝的征聘。王冕这一高洁的形象出现在了小说的开头,是作者给天下文人树立的榜样。

小说中作者用较多篇幅塑造的文人,也是以作者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就是杜少卿。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但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拒绝出仕做官,他说:“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情罢!”。另外杜少卿最高尚的是他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比如说资助母亲去世的杨裁缝,;送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子,让他去重新开张,奉养双亲。他还很重孝道,在父亲死后,还一直奉养父亲的门客娄老爹,并且一直尽心尽力亲力亲为。

杜少卿还有十分先进性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女性的尊重上。他敢于挑战封建思想,光天化日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他还反对纳妾,尊重才女沈琼枝。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很有冲击性的,是惊世骇俗的,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这些真儒名士是作者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对封建思想的反思,是对理想文人、理想社会的探索。

(二)科举下的牺牲品

在举了王杜这两个榜样之后,作者举了“二进”等“丑儒”来进行对比。

作者在一开始就写了“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喜疯”的两个闹剧来表现科举制对人的束缚和腐蚀。周进六十岁应考不中,到私塾教书,却被秀才梅玖奚落和举人王惠羞辱。王惠大吃大喝,却让周进在旁边用“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王惠走后,周进扫了一早晨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在范进中举前,岳父胡屠户对他也是欺辱喝骂。胡屠户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你这现世宝穷鬼”。在周进、范进意外中举后,奚落他的梅玖冒称他的学生,他在私塾中写的对联撕下来裱好,薛家集供奉起他的“长生牌位”。范进面容未变,胡屠户夸他长得是“方面大耳”,是“天上的文曲星”。

“二进”是两个以科举为唯一成名手段的可怜人,他俩的悲喜剧和中举前后的对比辛辣的讽刺了黑暗的科举制度,体现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和束缚。这种科举失去了它选拔人才的意义,举人的成功是偶然的,他们思想空虚,知识禁锢在八股这一块,以至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是谁都不知道,实在可悲。

科举制度不仅的荼毒腐蚀文人,还深入闺阁。小说中的鲁小姐便是深受科举的毒害。她从小受父亲教育,她不能参加科举,丈夫也不甚在行,寄希望于儿子身上,四岁起就“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

还有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迂拙夫子王玉辉,在女儿要为亡夫殉情时,他不但不阻止还大加鼓励,仰天大笑“死的好!死的好!”。在这虽没有恶人教唆,但悲剧的发生却是封建礼教毒害的产物。

《儒林外史》将儒林士人受科举考试的影响揭露出来,从社会制度、思想深度层面挖掘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对人的残害,精神上空虚单一,思想上腐朽陈旧,缺乏创新,一心八股,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失去了人生价值,可以说是典型的儒林痛史。

(三)科举下的假名士、伪君子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在看透社会黑暗后创作了这部作品,他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暗讽了社会上的假名士和伪君子,各种丑恶虚伪的嘴脸被刻画出来。

明清时期的科举是平民“鱼跃龙门”的唯一出路,但鱼跃龙门不易,那有了另一条捷径,做名士。在《儒林外史》中就塑造了很多的假名士、伪君子。

在莺脰湖,娄家二公子主持“人头会”。“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合浦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更可笑的是所谓人头,打开革囊原是一个猪头。这些名士,表面潇洒,内里却是丑陋不堪,只管附庸风雅,其实都是假清高。

西子湖诗会中,所谓名士附庸风雅、攀附权贵,羡慕赵雪斋不中进士却能名声在外,嘴上说着自己不慕名利,内心却期盼做名士。说“赵爷各样好了,到底差了一个进士”,流露出八股取士制度下名士的悲哀。

最最虚伪、可恨的“名士”就是莫愁湖高会的领导者杜慎卿,他出身名门,却虚伪恶心,表里不一,一面说着自己对女人痛恨非常,另一面却叫人给自己说一个有十二分标致的十七岁姑娘为妾;在会上,召集全城的旦角戏子表演,满足自己的色欲,实在是虚伪恶心至极。

以上这类人物都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他们个个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彼此互相吹嘘,自谓无意功名,骨子里却对功名富贵念念不忘,恋恋不舍。为了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失落感,效法古人,充当名士,卖弄诗文。是科举制和封建制度的荼毒品,一旦他们入朝为官,也一定是朝廷的蛀虫,社会的败类。

三、科举制度下的思考

作者在塑造这么多人物后,也体现出了自己的思考,对社会的改造理想寓于其中。作者深知自己的理想化社会的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他将目标转向了社会的底层。作者在全书末尾写了四大奇人,这四大奇人是“琴棋书画”的化身,也是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但幻影终究破灭了,“那一轮红日,沉沉的傍着山头下去了”。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怀着满满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未来的担忧,所作的一部描写封建科举制度下中国文人风貌的讽刺巨著。他抨击封建科举给人民的毒害和束缚,知识分子只知封建八股,不知其他诗词歌赋。抨击科举对人民思想的禁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唯科举不能出人头地”的谬论。他从制度层面进行剖析,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讽刺封建科举的弊端和危害,是中国史上有深刻思想的一部巨作。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高卫红.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的儒林群像[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8.

[3]杨茜.《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2014.5.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清代优贡制度下的“辩才”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儒林中的“美”与“丑”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试谈小说情节素材的文本解读价值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名声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