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的写作课堂探索

2022-07-10刘丹鞠文静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跨学科写作

刘丹 鞠文静

摘  要:“新文科”是在新技术推动、新需求产生以及新国情需要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写作课堂应当成为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术内涵、丰富形式载体和创新方法手段的前沿阵地。本文将以适用语言学为基础,分析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突出写作课的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写作课堂辐射政治学、传播学、医学、法学等学科领域,以立德树人为要义,突出思辨精神,扩充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挥语言服务教学功能,切实践行“工文结合”,实现“修身铸魂”,才是理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文科”;理工科院校;写作;适用语言学;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185-04

当今社会,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局势不稳。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战以来的最深衰退。各国文化交往速度加快,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并存。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1]。“新文科”建设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如此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社会大变革也同样呼唤“新文科”的到来。只有新的教育形式才能催生新理论、新思想,造就时代新人,继而推动未来全球发展。

一、“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文科教育

正确认识“新文科”,是高校开展文科教育的首要前提。首先,“新文科”应当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日益深化的经济改革,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的不断变迁,“新文科”应当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树立坚定不移的大局观,体现大国担当上发挥作用;其次,“新文科”应当提倡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当前学科观念亟待重构,学科结构面临调整,学科平台需要升级。跨越学科间的壁垒,才能促成融学科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第三,“新文科”应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保持学科的独立性与融通学科、解决问题并不矛盾。重构学科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即“格物致知”应当成为“新文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具体来说,理工科院校应当格外重视培养学生从人文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人,成为对民族文化有自觉性的中国人。世界著名理工大学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见表1),不同学科对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表1  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特征[2]

[麻省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学院 巴黎理工学院 墨尔本理工学院 柏林工业大学 建筑与规划 生物 数学与应用 应用科学 工程学 工程 化学与化工 经济学 应用社会科学与通讯 自然科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 工程与应用科学 力学 艺术 经济学 管理 地质与行星科学 物理 商学 农学 理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 化学 工程 人文科学 保健科学与技术 物理、数学与天文学 生物 环境设计与建筑 社会科学 人类与社会科学 语言 ]

与一般学校的文科教育相比,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精神,以期实现多学科融合与创新。具体来说,首先,问题导向应当成为“新文科”与理工科实现正向发展的结合点。“新工科”与“新文科”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具备从不同学科出发探讨问题方案的可能性。其次,融合创新应当成为“新文科”与其他学科实现交叉发展的增长点,立足本学科,辐射理工科,才能鼓励学生突破专业瓶颈,进行更广平台上的学科意义建构。最后,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突出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新点为目标前景建构课内外教学。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探索写作课的教学也应当遵循以上基本观点和规律准则。

二、适用语言学的跨学科辐射

邢向东认为,所谓问题导向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会、学科发展中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3]。任何重大工程、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协同作战[4]。因此,文科学科应当把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具体到语言研究来说,就是时刻关注和解决社会发展和语言学科发展中提出的各種语言问题。语言构建历史、现实和未来,因此语言和社会的联系是天然的。那么,语言学能够帮助解决怎样的社会问题?当代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汇,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了各种环境、生态、伦理等风险,个人精神迷失、信仰缺位等等,这些都应当是语言学致力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努力方向。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5]。它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作为自己的长远目标,即致力于在政治语境中研究语言[6]。从本质上讲,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普通语言学理论,也是适用语言学,为应用而设计,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7],韩礼德认为语言学理论是为了帮助语言学“消费者”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由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探讨的问题包括:语言本体、语言教育、儿童语言和社会阶层、翻译研究、90年代开始推广到传媒语言学、组织语言学、行销语言学、临床语言学、司法语言学、生态语言学等交叉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壮大。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跨学科的理念下,已经搭建出一套较为完整可行的应用语言学科方案。

三、写作课堂与适用语言学的交汇

写作训练首先是思维训练。读、思、论、辩、写,让心态更为开放,让心智更为成熟,让思想更为锐利,让表达出更为自如而优雅[8]。写作课堂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前沿阵地,而语言则是学生表文达意、发散思维的主要载体。因此,寻求思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社会问题的结合点是语言学科走入写作课堂的着力点,也是从语言学科出发,上好大学写作课的关键。

适用语言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来自理论本身,也来自与其他学科的接触[9]。适用语言学本身的跨学科性质为写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情景语境,与写作的结合点主要应当聚焦以下几点。

(一)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当代社会各种思潮交织,反映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既有融合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呈现出与个体生存状态紧密贴合的特征。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反智主义等社会思潮同样紧紧包裹着当代年轻人。写作课程应立足现有的社会现实,特别是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现实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提升国家的青年文化水平。适用语言学致力于在外交话语、庭审话语以及医患话语等领域的语篇分析,是提升学生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认知,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有力方式。课堂围绕“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构建”“医患话语及庭审话语中如何体现权势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探讨和分析不同语篇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可能的处理办法。

(二)做好价值引领,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应当同频共振。知识的传授如果离开了对真善美的正确认知,将无法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因此,适用语言学与写作课堂的结合应当营造适宜的课堂语境,比如课程重点讨论过“政务新媒体窗口对社会公正、扶贫助农、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的关注”,探讨过“融媒体”背景下网民参与评论国家政务工作、青年人的弹幕文化及相关评论等背后引发的价值观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梳理问题、分析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培育时代新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提升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

面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社会思潮,不少人出现精神迷失、信仰缺失、信念错位等问题。“国是千万家”,课程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联系。只有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才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不应是一句空话,写作课堂在适用语言学中汲取话题能量,课程探讨过如“明星人设现象为何存在及如何引导”“学科的生态泛化现象”,以及“人工智能下的道德伦理问题”等,引发学生对于日常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帮助学生树立其作為引领未来国家发展的时代新人角色,把个人成败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本领。

四、写作课堂的功能意义建构

写作课堂应当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设计、执行以及优化。人文关怀是“新文科”背景下改善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理工科院校做好人文教育的基本实现途径。增强课程的凝聚力、号召力,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切实保障学生的根本学习利益是写作课堂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下文分别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评价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写作课堂的功能意义建构:首先,写作课堂以模块教学形式设置课程版块,以适用语言学为基础点向其他学科辐射,兼顾课程的出发点和增长点。其次,注重课内外的人际沟通和交流,建立优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通过课堂互动、小组作业、作业反馈等教学步骤有意识地培养写作课堂友好协作的人际关系;最后,积极建构写作成果的评价体系,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德智并行、听说齐重、团队精神等都应当是评价和考核学生写作成果的评价指标和内容。

写作课堂的功能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接受需求的学生走入写作课堂。目前课程设计和践行的教学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的优势是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断转化,通过具体的语境,将隐性知识外显,或者将显性知识内化。主要实现方式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案例并设计案例分析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次序);学生分组式思考、讨论、陈述小组观点;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适时深化主题,实现价值引领。

(二)沉浸式教学

沉浸式教学的优势是最大限度帮助学习者通过真实场景模拟参与到实时环境中,通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种教学办法可以结合多模态互动的方式开展,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的交互中实现对现实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回答。主要实现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等,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反思和厘清社会现象。

(三)画廊式教学

画廊式教学的优势是以一种“博物馆参观式”的端详方式审视社会问题,通过依次面对多重视角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加深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以自由、开放、合作的评价精神见长。具体实现方式为小组讨论,并通过小组共同完成思维“画作”(poster)。“画作”以逻辑技术路线、关键词凸显等为主要方式表达观点和承接意义,最终各小组将“画作”置于教室内部各处,供其他小组端详,比较,探讨,评价,该种教学法接近“同行评议”(peer review),能够通过小组内省、小组间对话、教师串讲等不同层级的对话达到教学目的。

(四)迁移式教学

迁移式教学的优势是以某个社会问题为支点,以课堂中的串联问题为主线,鼓励与尊重学生在“点—线”的基础上扩充思考“面”,最大限度地迁移到多样化的社会现象和存在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推人及己的反向本领。不仅如此,学生还应当“去标签化”,把写作课简单等同于“语文课”,“理工科课程外的调剂课”,“只追求阳春白雪,而与社会脱节的象牙塔课”,此等种种都是应当摒除的观念。唯有迁移知识、迁移学科、迁移课堂,才能扩宽学生对写作课的基本理解,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于写作课的重视和喜爱。

五、结语

适用语言学认为,社会文化语境是一切语言和言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情景语境则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展现丰富多样的语篇内容。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多种模态的融合,这种沟通与交流的趋势在网络时代愈演愈烈,多模态语篇也在越来越多的社会情景中参与,甚至主导意义建构,继而反映社会问题,引导社会思潮,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适用语言学的跨学科辐射特性开启写作课堂的资源库,也是防止写作课与现实脱钩的有效途径,辅以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此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适用语言学的立学之本,是写作课堂的主要宗旨,也是学生训练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

本文在“新文科”背景下,聚焦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育,特别是写作课堂,通过适用语言学的跨学科辐射探讨写作课堂的功能意义建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以及学科融合的日益深化,任何问题的解决单单依靠某个或者某几个学科无法得到根本意义上的解决。因此,需要从不同的学科汲取观点和办法,争取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不断寻求和打造社会、学科和课堂“三位一体”的思路模式。本文认为这种思路模式应当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写作课的基本朝向。不仅如此,发挥语言服务教学功能,切实践行“工文结合”,实现“修身铸魂”,应当成为理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一以贯之、继续秉承的学术精神和人本关怀。

参考文献:

[1] 吴岩. “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J]. 探索与争鸣,2020(01):26-28.

[2] 贺芳玲. 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1999(04):77-79.

[3] 邢向东. 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2):86-94.

[4] 李冲. 论理工科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建设[J]. 学术界,2004(01):38-44.

[5] 黄国文.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1):15-21+78.

[6] Martin,J.R. (eds). Interviews with M.A.K. Halliday:Language Turned Back on Himself [C]. 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3:199-212.

[7] Halliday,M. A. K. Methods-techniques-problems[A] // In Halliday,M.A.K.,Webster,J.(eds). Continuum Compan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C]. London:Continuum,2009.

[8] 彭剛.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寄语[K]. 北京: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9] 谭欣,黄国文. 作为问题导向理论的适用语言学探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20(04):46-50+8.

(荐稿人:邵文实,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课程思政2020年度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吴健雄学院《写作与交流》课程的跨学科探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诗歌在读写困难儿童阅读中的角色研究”(项目编号:2242019S20028)。

作者简介:刘丹(1988—),女,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育、系统功能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鞠文静(1998—),女,硕士在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育。

猜你喜欢

新文科跨学科写作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