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阈下艺术院校实践课程模式述略

2022-07-10杨皖京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摘  要:当代艺术院校实践课程种类繁多,归属于不同专业体系下设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在逐年的教改规划中,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规划重视程度略显缺失。文章以西安美术学院《文化考察一:人居环境写生》课程为研究佐证,对其教学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式的发散分析,并试图厘清乡村振兴视阈下艺术院校实践课程新模式。

关键词:艺术院校实践课程;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课程新模式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67-04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兴则国家兴。时值“十四五”规划起承转合之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承载国家及人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擢升凝练。同时,乡村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主阵地,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体系、教学课程架构、授课方式设置等多方面,皆应以乡村振兴事业输送大量人才为重点考量,着力探究其对于高校人才的需求程度。回顾艺术院校外出实践类课程体式的深化、升级,亦应如此。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作为关乎民生国计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给予解决,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同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内在灵魂。优秀质朴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淳厚浓郁的乡风民风经过中华儿女数千年的承载传播得以延续,其独具时代意义的发展价值和历史底蕴皆是今后乡村蓬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贯彻推进,将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导向引领,为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居住条件给予充分的精神文化依托。因此,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下扎实深入文化振兴的传承与渗透,并着力对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仍应进一步规划统筹以各类形式进行实质性的助力与支持。

二、艺术院校实践课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高校要秉承“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原则,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2]。反观艺术院校外出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与更新,理应如此。艺术是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媒介,以艺术实践赋能乡村,抽丝剥茧乡村文化传承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艺术院校不同的实践课程成果展示,拓宽艺术载体的展现模式,从而进一步坚持艺术为民,呈现乡村文化多元立体化的发展态势。

(一)激活乡村文化动能,重塑文化信心观念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韩流文化等舶来品的不断输入,多数地区对于乡村文化的关注度日趋低迷,且其地域的文化曝光度和文旅推广度均存在相应问题;加之新型城镇化战略进程的稳健深入,促使更多乡村居民落户城镇,在一定程度上扎实优化了乡村居民的再就业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差异逐步缩小。但伴随着乡村人口转移的常态化进程,乡村地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遗留问题亦逐渐显露无遗,诸如地方文化归属感不强、文化核心凝聚力低、乡民较为缺乏文化信心等等。

艺术院校实践课程进驻乡村,高校师生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体式,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脉络,通晓文化背后的隐喻现象并结合其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与感召力,实现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与多维度艺术创作形式的有机嫁接。乡民们在饱览画笔颜料勾勒描摹下的美丽乡村“视觉盛宴”之余,亦能营建蓬勃朝气的乡村生活氛围,对其所属地域的文化风貌能有全新且多极化的认知;极大程度上激活乡村文化动能,竭力焕活乡民遗失的文化归属感,对于重塑乡民本土文化的信心观念起到固本培元之作用。

(二)固化公共艺术文化,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公共艺术文化是政府部门开展的基层文化活动,目的是满足并丰富基层人民的艺术文化需要。受众面广泛,传播途径多样,可以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文化思想并起到教化的作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公共艺术文化传播,有助于乡民们的精神提升和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求,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合力[3]。

外出实践课程突破了常规理论与艺术思维惯性的局限壁垒,赋予高校师生感知“自然美”与“原始美”的体验机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带动周边群众的参与热情,维持对乡土文化内核的持续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固化公共文化艺术的有效传播。且为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故外出实践课程设置周期较长,师生的餐饮住行、户外写生、实践成果展览等事宜均以写生目的地为坐标基准点开展,形成自发性的区域化艺术实践与展陈场景,吸引更多游客驻足观望之余,亦可充分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良性发展,实现以艺术实践特色助推地方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

三、艺术院校外出实践课程基本模式与相应问题

外出实践类课程是艺术院校深入创新与教学改革的重心课程,交融了多学科培育人才的专业目标,为今后学生进入其专业深层次研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观察与实践的意识能力,在写生地感受当地文化传承与新老建筑群落的更迭,以社会人文考察为特有视角,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其地域文化和发展现状乃至自然地貌、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持续关注与思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初衷。

随着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及层次的整合提升,外出实践类课程作为凸显院校特点的亮点课程,亦在不断深化探索;但是,结合院校自身发展轨迹进行的相应切实性教学改革与创新观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体现出一定的羁绊。

(一)课程安排断层初显端倪

部分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虽然已经开设了写生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抓好综合训练任务,导致课程安排缺少系统性,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緊密。艺术类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技能较强的高素养人才[4]。并且在实践类课程结课后,根据既往的教学课程安排,并未充分考量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或者将实践类课程安排于学期后半段,忽略了课程安排的层级递进,造成课程安排略显断层,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运用环节缺乏延展,不利于其专业思维体系框架的有序建立。

(二)引导学生“树立个人创作风格”意识匮乏

外出实践类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创作能力,树立学生对当地文化形态乃至社会人文发展的持续思考意识。但部分艺术院校教师在实际授课环节一味追求教学进度,拘泥于单一类别的绘画风格传授与创作表达形式,缺乏引导学生“树立个人创作风格”的教学意识,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形成艺术表达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四、乡村振兴视阈下艺术院校外出实践课程模式——以西安美术学院“文化考察一:人居环境写生”课程为例

“文化考察一:人居环境写生”课程隶属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的精品实践课程,是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艺术四个专业方向中实践教学板块的必修课程之一。依托环境设计专业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历经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专业技法打磨,立足扎根写生地的精神文化溯源,探寻人居环境与写生实践的共融相生关系是贯穿课程始终的研究信条,并践行将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融入教学规划之中;进而归纳总结出一套兼容艺术理论、设计美学且趋于完整的循序渐进式授课思路。

(一)教学目标确立

“文化考察一:人居环境写生”课程引导学生对写生地的地域环境及文化脉络进行充分走访考察,通过课程前期大量临摹练习所掌握的选景技巧、创作方式及表达能力对特定场景展开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多方位感知地域鲜明特色的思维意识。在数次深度文化体验行走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对人居环境写生的相关概念融会贯通,在后期的自主与协同创作中营造出个人特色鲜明、创作立意新颖、表现技法丰富的高水准系列艺术作品,树立与社会发展接壤的创新型专业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审美鉴赏意识、绘画表达水准与人文素质修养,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循序递进设立有效铺垫。

(二)教学地点选址

课程教学场域地处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坐落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先天地理位置优渥,四季气候分明,适宜居住,属于中国传统村落;经过多年来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蓬勃发展,现如今已跃居为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之一,并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光荣称号[5]。袁家村历史文化悠久,经过世代薪火相传,形成了浓郁醇厚的乡风文化积淀,无论在传统建筑群落风格、街巷建构布局抑或是景观设计规划皆有着强烈的地域烙印。经过村民们长时间携手努力发展,袁家村通过农民自主创业平台,将关中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完成经济创收飞跃式增长,带头实现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更是以实际发展践行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6-10]。

(三)教学模式梳理

1. 灌注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感知业兴人和乡村氛围

通过“文化考察一:人居环境写生”课程采风,大量考察当地聚落的居住特点、生活行为方式、地域风情及民族习俗等状况,掌握民俗民情、生活模式、观念形态、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等社会要素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11-13];并结合写生考察地袁家村的实际情况与奋斗历程,在授课进程中逐步向学生灌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篇章内容。在实地探寻走访中感知业兴人和的乡村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实现精神文化体验与写生技法语汇的巧妙结合。

2. 鼓励学生多元创作形式,培育乡村艺术文化气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作形式不仅限于单幅的速写技法表达,而是鼓励学生间自行组合,协同完成长卷绘制或书册设计的创作任务,在集体创作中对袁家村的街巷尺度产生真切、清晰的地域认知,一定程度上亦可塑造学生团队协作的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并且长卷与书册更加直观地展现了社会主义新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建设风貌,在师生创作过程中,亦能引起乡民及游客的驻足观赏,大力培育了乡村艺术文化气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教学成效与社会效应[14-16]。

3. 开设写生成果汇报展览,丰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写生成果汇报展是师生创作作品的集中展示,展览凝聚了艺术形态在设计中传递的本土文化肌理性符号,也是地域文化原生地域环境与建筑归属的传递使然,形成了独有的空间记忆归属感[17],并在其中蕴含了对袁家村生活体验感知的真知灼见。通过对写生地的规划展示,丰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之余,还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信心。师生通过搭建室内外交互式展览平台,强化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规划能力,进一步地感知其所处地域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引导高校综合性发展人才全方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牢固基础。

五、回首与展望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所言:“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7]。适逢“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探索背景,艺术院校实践类课程改革在摸索教学特色新标杆之时,亦应扎根立足于国情农情,让艺术实践深入乡村旷野,培育学生多极化、开放化的研学视角,最终实现将创作作品与艺术人才回归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宏图中,实现共生、共创、共享的发展模式和培养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中国峥嵘岁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EB/OL]. (2019-12-2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218/ c 429559-31512175.html.

[2] 夏振宇. 地方高校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及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9):342-345.

[3] 芮雪婷,毋张明,张智程.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艺术实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J]. 内江科技,2021,42(06):96-97.

[4] 郭敏. 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写生实践教学探索[J]. 美术教育研究,2020(01):98-99.

[5] 中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DB/OL]. (2022-03-11). http://main.dmctv.com.cn/villages/610425 10501/History.html.

[6] 海继平,王娟,胡月文,等. “走南闯北”建筑与环境人文考察写生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5-24.

[7]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乡村振兴怎么干?习近平给出方案[EB/OL]. (2021-09-22).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922/c164 113-32233246.html.

[8] 牟泳宇,任震宇,蔡俐.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析——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模块为例[J]. 智慧农业导刊,2021,1(08):64-67.

[10] 邹维江.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族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07):321-323.

[11] 唐文忠,肖震山,李清. 艺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02):1-6.

[12] 郑萍. 艺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2021(18):165-167.

[13] 瞿孜文.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 青年时代,2019(26):202-203.

[14] 赵美川.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养培育途径研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21):99-101.

[15] 胡钟华. 以乡村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J]. 艺术教育,2021(09):35-38.

[16] 王世豪,胡晓梅. 浅析大学生三下乡艺术实践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以云南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2020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J]. 文学少年,2021(02):375.

(荐稿人:周靓,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教授)

作者简介:杨皖京(1997—),男,硕士在读,西安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