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2022-07-10郭晓彤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剧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摘  要:现如今,音乐剧市场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相关作品更是在中国落地生根,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文章探讨了音乐剧的起源,梳理了我国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块,分析了新时代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及该课程体系建设当前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课程体系创新探索路径,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能歌善舞,唱演俱佳”的音乐剧人才,最终让音乐剧充分融入我国贡献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31-04

一、音乐剧概述

音乐剧源于西方国家,是依靠音乐、舞蹈以及台词进行表达,并且只有三方面相互融合,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剧在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必然会有一些改变。最初,音乐剧也是由别的艺术形式衍生而来的,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步演变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

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加,加速了西方音乐剧的传播,我国音乐剧领域也受此影响,从事音乐剧行业的专业人士对此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认识,爱好音乐剧的人也对音乐剧有了不同的了解。我国音乐剧的发展已突破了萌芽阶段获得了较大进步,一些由我国独创的音乐剧剧目已开始全球巡演,这都是我国在音乐剧道路上努力的结果。我国音乐剧行业目前仍十分看重引进工作,尤其是对品牌剧目的合作引进,一些艺术家致力于基于已经存在的著作进行创新,从而达到新的高点。从结果上来看,这种形式是十分有效的,帮助我国实现了在音乐剧领域的发展。总体上看,我国音乐剧已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虽不如西方音乐剧成熟,但是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音乐剧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离不开相关从业人员的努力工作,也离不开大众的鼓励[1-2]。

二、我国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块

1995年,我国首次建设了有关音乐剧的教学课程,并全面投入实施。为符合时代的发展现状,众多戏剧学校都迎合时代潮流加入了音乐剧的相关课程,还设置了专门学习音乐剧的班级。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能够更好地创新音乐剧,我国在导演专业中加入了音乐剧的学习及考查内容。直到现在,才能说音乐剧取得了跨时代的进步,充分融入了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学关系。现如今,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音乐剧领域的从业人才,众多高校都在一同努力。但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所做的努力方向都大同小异,即纷纷把目光投入了舞台表演层面,对其他领域缺少足够的重视,如导演、创新项目等方面。这种情况导致除了舞台方面,该专业发展需要的其他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

当今时代,我国在舞台剧领域已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高校设立了众多有关表演专业的领域,弥补了我国演员不足的这一大缺口,满足了音乐剧舞台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也逐步成熟,形成了一个优异的培养系统。目前,不难发现,在高校内,除了必要的专业课之外,音乐剧教育所包括的专业类课程主要分为6个部分,即音乐类、舞蹈类、戏剧类、剧目实践类、理论知识类、选修相关类[3]。

三、新时代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要求

作为今后从事与音乐剧相关工作的各类人才,不论是表演人才、创作人才、教育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首先应具有懂得音乐剧本质、艺术特征与基本构成以及作为音乐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艺术素养与素质:应观摩与熟悉大量音樂剧作品,并深入了解其相关知识,以建立起丰富多元的感性认知和客观全面的理性思辨以及逐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应对音乐剧的三大基础艺术门类:音乐、舞蹈、戏剧的基本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学习和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三大艺术门类在音乐剧表演和创作中的整合与运行规律。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与要求应从音乐素质、音乐剧素养、声乐基础技能、舞蹈技能和戏剧基础技能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立体式的设定。

(一)音乐素质培养要求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所需具备的音乐素质主要包括音准、节奏、音乐感受与表现力四个方面。“音准”指的是学生对音的辨别能力,如明晰哪一种是高音、哪一种是短音等。当然,在能够进行辨别的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演唱,并且要达到高标准。“节奏”指的是学生对节奏的辨别能力,如节拍速度以及强弱等问题,需要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住节奏,并且在各个环节的节奏都能够充分有效地表达。由此可见,于音乐剧来说,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无论是唱,还是舞、演,都要具备节奏,并将其完全都融入音乐剧的整体表达中。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学生才能够具备一定的音乐感觉以及一定程度的表现力,才能够理解音乐并进行准确表达。

(二)音乐剧素养培养要求

学生在经历了系统的学习之后,最应收获以下三个方面有关音乐剧的能力:一是对音乐剧的充分了解,如音乐剧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唯有如此,才能具备较明了的音乐剧思维;二是明确不同阶段的音乐剧所具备的不同特点,能够充分理解其中的不同之处,对于一些带有标志性的手法,也要进行一定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艺术风格,使各方面艺术能力都有所提高;三是了解音乐剧的各种组成,以及其中富含的规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音乐剧。

(三)声乐基础技能培养要求

在系统的学习之后,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声乐技能,而这其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能够进行良好的声乐演唱,这是学生进行声乐训练后必须学会的一项能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能够应对各种演唱环境,还需要保持音准等,这些都是比较困难的;二是能够将表演做出活灵活现的感觉,这要求学生本身就具备各方面优异的能力,才能够进行充分展示,将每一个角色都赋予灵魂[4]。

(四)舞蹈技能培养要求

学生在进行了专业系统的学习之后,在舞蹈方面也必须得到一定的提升,需要掌握以下舞蹈技能:一是具有良好的体能,毕竟在进行音乐剧的表演过程中,需要表演很多具有难度的动作,表演时间也较长,需要演员能够有足够的体力面对,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之后,无论是当音乐剧演员,还是从事音乐剧相关的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能,才能够有效完成工作内容;二是能够满足进行舞蹈表演的相关要求,即基本素质,这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方面,如是否具备柔韧性,是否具有肢体节奏感,以及是否具备爆发力等;三是需要充分了解有关舞蹈的经典词汇以及所具备的相关风格,这主要是因为音乐剧是多样的,其中的风格以及舞蹈都不是千篇一律的,这代表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四是要能够将所学会的舞蹈充分融入表演之中,当面对不同的音乐剧时,学生需要根据对剧情的有效理解,选择合适的舞蹈进行表演。当然,这一选择必须符合剧情的需要,才能够呈现完美的舞台[5]。

(五)戏剧基础技能培养要求

学生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之后,需要具备两大戏剧基础技能:一是参与戏剧表演所必需的,即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七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思考力、适应力、表现力和“四感”——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二是基本具备将“歌、舞、说、演”融合的技能。为了呈现良好的音乐剧舞台效果,需要从音乐剧的根源处进行了解,这需要学生能够明确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元素,都是为了能让故事情节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音乐剧的表演规律。

四、新时代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症结

(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实际上,我国在音乐剧的发展仍处于相对较落后的阶段,相比其他国家,我国有关音乐剧的课程开设较晚,而在开设的过程中,也大多借鉴了其他国家的课程形式,最终造成我国音乐剧一直处于持续落后的局面。同时,从业人员也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部分已加入音乐剧领域的教师对音乐剧缺乏系统了解,大部分都是转行过来的,这也是我国在初期发展音乐剧时所面对的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音乐剧行业与之前相比,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已逐步迈入了正轨。从目前音乐剧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使音乐剧行业能够良好地持续发展,需要让更多的人才加入。从音乐剧的课程布置就能发现,高校不应仅培养出注重表演形式的人才,更应抓住行业关键,关注创新人才的培育。

(二)学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现如今,众多艺术类的高校建设实际与普通大学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建设,在很多方面的设定上都高度重合,如课程设定、教学目的等。就连最根本的教学目标都不明确。如此巨大的固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如何能够发展好音乐剧呢?为了能够为音乐剧行业输入更多的人才,高校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多样化的技能,让课程具备其自身的特色,才能够有所立足,解决目前无法输送足够人才进入社会的尴尬现状。艺术院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把先进教学模式带入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际上,音乐剧是由多方面技能共同组成的,不仅需要表演者对音乐有所掌握,也需要表演者对舞蹈、戏剧等有所掌握,还要能把三者结合、集中呈现。以上三方面均具有其自身特色,所以怎样把三方面放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状况,是高校需要重视的。正因为众多高校对其没有合理的判断,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6]。

(三)培养方式略显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开始进行音乐剧相关的专业建设并没有多久,缺少相关的经验,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除此之外,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照搬其他学科已成熟的内容,形式十分单一,不具有多样性。其实,这种照搬的方式是错误的,不同学科间并没有太多的相同性,在各个方面的导向也是大不相同的,就连学生在学习之后的就业发展问题,基本上也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高校不能只凭借音乐的作用,就擅自把不同的领域结合在一起,還需要考虑其他方面因素,如社会的现实需求等方面。除此之外,仅仅依靠现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够在毕业之后有效投入相关事业。当然,高校也可通过合作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吸取经验。

五、新时代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探索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建构人才培养体系

音乐剧从诞生开始,就涉及了多重的技能,融合之后才形成了最终的舞台。只要是从事音乐剧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备三大学科的技能,这给教学提供了方向,但如果单单分别学习三大学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三者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其实,培养人才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不仅需要拥有合理的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创新。首先,教育工作者应最先明白专业特性,从音乐剧的自身出发,设置合理的课程进行教学。其次,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将各个学科更加紧密地融合。即便三大门类各自具备不同的特点,但究其内在,都是以舞台为载体。想要把三者结合,不妨把舞台当作一个契合点,即对“跨学科教学”“交叉学科教学”进行充分研究;最后,为了能够凝聚成系统性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能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第一,需要多视角看问题,不仅要从国内出发,去探索音乐剧的发展现状,还要从国外出发,借助双重的经验,对比审查之后,最终达到理想的成果;第二,需要多层次看问题,不能只把培养内容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理论与具体方案;第三,还需要多维性看问题,为了迎合音乐剧的多样性风格,培养更多的人才,高校需要步入具备多维性的探索道路[7-8]。

(二)完善音乐剧表演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

如果仅看音乐剧的课程设置方向,其实对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来说,都已经满足条件,并且设置了相关的主干课程,不仅设有音乐,还设有戏剧及舞蹈等课程。不过,从整体可以看出,即便拥有充足的实践课程,部分高校依然没有足够的理论课程作为支撑。如今的时代,需要每一个音乐剧的人才都具备一个特性,如文化自信等,才能有效地塑造角色。实际上,没有理论是无法进行音乐剧表演的,要想更好地进行表演,学生需要把理论融入表演,并不断创新。由此可见,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音乐剧人才,相关高校需要更加看重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提高自身素养。如声乐表演中,学生想要更好地进行表演,不仅需要有演唱实力,还需要将其与表演相结合。最主要的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可以说,二者缺一不可,合理正确的发声方法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指导,从而形成更加稳妥的理论基础,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达到最终的目的。

(三)构筑合作共享平台,实现人才联合培养

对我国音乐剧行业来说,各个院团之间多进行一些合作,也是一个良好的路径,院校、团团、院团等均可以进行各种合作的形式。院校合作可有效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及时了解到自身的缺点,在进行相互的交流中,可互相进行短板弥补。这种合作形式不应仅限制在我国内部的院校之中,也可加入国外的院校,与国外优秀院校共同培养人才。从院团合作来看,高校应积极让学生离开课堂、进入舞台实践,从而收获经验,获得“第二课堂教育”。此外,艺术高校也可引入经验丰富的表演团体,让其进入学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把实践的经验和感受都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提高表演水平。对于团团合作来说,不同表演团体應该实现优势联合,积极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及工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知识,从而对音乐剧这一领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实际上,团团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对音乐剧领域来说,有很强的可挖掘潜力[9]。

六、结语

如今,在音乐剧的相关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专业发展的不断深化,这一过程将始终在曲折中前进。我国要想与世界的音乐剧接轨,并在未来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就需要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的音乐剧教学体系,营造合理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思思. 国内三所高校音乐剧专业教学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 马杰. 试论音乐剧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D].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

[3] 郭宇. 我国音乐剧教学的本土化[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01):63-67.

[4] 郭宇.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师音乐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 大众文艺,2019(08):169-170.

[5] 谢志勇. 高职艺术院校音乐剧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北方音乐,2018,38(23):114-116+127.

[6] 王乙桐. 中国艺术高校音乐剧表演课程的异同[J]. 音乐时空,2018(01):134-135+153.

[7] 朱晏锋. 高等院校音乐剧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探析[J]. 音乐生活,2021(12):67-70.

[8] 张小群. 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人才培养谈起[J]. 中国校外教育,2020(21):9-11.

[9] 肖志康,张婷.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剧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戏剧艺术,2019(06):125-136.

基金项目:山东艺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新时代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0115)。

作者简介:郭晓彤(1984—),女,博士,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声乐艺术。

猜你喜欢

音乐剧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看音乐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