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让革命传统教育由“表”及“里”

2022-06-23黄欣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道德与法治

黄欣

摘要:聚焦革命传统教育“落地难”“入心难”的问题,探索“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方式。以“1+X”的方式,整合资源引入项目;依据从历史维度的价值观照到现实意义的发现再到个体的融入的逻辑,递进式设计“图说‘光辉历程’”“剧说‘红色浪花’”“行说‘新长征路’”三项核心任务;问题驱动,让学生走向主动探究,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与实践中获得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体认;设计多维评价,以素养为纲,考量项目的实施成效。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项目化学习;道德与法治

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然而,革命传统教育要想从课程教材的“表”进入学生心灵的“里”,面临两大难题:其一,血与火熔铸的革命传统精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如何创设条件,让革命传统教育软着陆;其二,革命传统教育因其历史性、深刻性,易陷入“只讲故事、讲知识、讲道理”的套路,缺乏对学生主体情感的唤起,如何打开学生与革命传统的对话通道,激发学生自主建构革命传统价值观。

项目化学习强调从核心任务入手,整合学科内容,将其与真实情境相关联,让个人经验与他人经验交流互动,开展综合性的教育实践。项目化学习以真实问题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撬动学生的主体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体验,亲历建构。教学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我们尝试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破解革命传统教育的难题。

一、引入项目:以“1+X”的方式,打开学习广角

我们从面上选点,由点上深入,确立“新华少年说”的项目主题,采用“1+X”的方式引入资源,搭建项目情境。“1+X”中的“1”,是指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X”则包括语文、艺术和其他学科的显性资源,以及场馆资源、节日文化等隐性资源。

(一)把握“1”的核心

本单元以时间为脉络,以革命传统精神为核心,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奋进开拓的历程,呈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丰厚了革命精神的价值意义与时代内涵。学生要在学习中,从现实走进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最后落脚于立志传承。

(二)融入“X”的因子

1.挖掘多科资源

我们首先概览其他学科中革命传统教育类的文本,以五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为基点,运用结构化思维,挖掘其他学科的资源(如表1所示),让各学科学习的情境互动共生。

已经学习过的其他学科内容,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可以再激活;未学习的其他学科内容,可作为补充性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内涵的理解,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开放、立体、多维的支撑。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和《金色的鱼钩》聚焦“长征精神”,《狼牙山五壮士》展现抗日英雄的事迹,《开国大典》是新中国诞生的纪实,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故事……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的缩影,都可作为拓展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体悟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

2.引入校外资源

我们打破校园空间的边界,充分发挥校外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抗战遗址等场馆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行走中追寻教材之外、不同时代的红色印记,丰富体验,获得意义。我们还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发挥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的作用,创设更多可观、可感、可思的研学活动,使之成为学生有意识学习的资源与支持。

二、设计任务:以递进的形式,将项目嵌入生活

根据项目主题,我们设计了三项富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详见表2),三项任务逐层进阶。

(一)从“图说”到“剧说”的进阶

从“知晓来路”到“观寻今朝”,由远及近,由历史到当下。在“图说”任务中,学生触摸精神脉络,仰望先辈的传奇事迹,解读英雄的精神史诗,侧重间接经验的获取。在“剧说”任务中,学生环视身边的平凡人物,思考革命传统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侧重直接经验的提取与再加工。这一进阶,让革命传统教育从历史维度的价值观照过渡到现实意义的发现,从高处轻落到身边。

(二)从“剧说”到“行说”的进阶

从“身边温度”到“成长立志”,是从“身边”到“我”的进阶,促使学生从“旁观视角”转向“主体视角”,开展时代对话,思辨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反思个体的价值追求,将个体融入时代背景,融入革命传统的根脉传承中,为成长立标。

三项任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将整体目标做具体分解,彼此环环相扣、衔接递进。同时,我们整合项目与党建工作、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等,将其自然地嵌入学生的生活。

三、问题驱动:紧扣核心任务,撬动学生的探究

以核心任务为杠杆,我们提出驱动性问题(详见下页表3),围绕问题,设计活动,以撬动学生主动走向对革命历史、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的探究,推动其经验的提升与重构。

(一)切入认知模糊点,设计认知体验型活动

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是模糊、零散的,对党领导下国家民族的发展缺少深度理解。从这一学情入手,我们设计认知体验型活动。“图说”核心任务中,围绕驱动性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认知体验型活动。

1.“小小寻路人”活动

“小小寻路人”活动以该单元为学习底本,分四个板块,创设体验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助其体悟红色精神,同时根據重大节点的史实事件,梳理历程轴,为长廊的设计做铺垫。具体板块活动如下:

“影视里寻·红色观影周”板块,以生动、直观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像作为教材学习的补充,如《人民的选择》纪录片、《长征》影片、国庆阅兵仪式、电视剧《觉醒年代》等,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跨度。

“书本里寻·红色阅读会”板块,整合语文课程,聚焦历史上典型的革命英雄人物,统整《朱德的扁担》《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冀中地道战》《青山处处埋忠骨》《灯光》《军神》《清贫》等课文,开展群文阅读。在比较讨论中,学生体悟凝聚在人物身上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精神。

“纪念馆里寻·红色研学行”板块,整合少先队研学活动和节日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跟着研学手册,走进家乡的抗战历史。通过到博物馆中研学、探究历史老物件、寻访抗战老兵、清明祭拜英烈,学生将革命传统精神具化为可触、可感、可听的人、事、物。

“见证人处寻·童眼看变化”板块,主要组织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寻访三代人,从衣、食、住、行等角度,纵向比较三代人的童年。寻找身边鲜活可观的实例,从生活小事透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和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巨变,建立起当今的幸福生活与党的领导之间的认知关联。二是针对当下疫情,开展对国内外抗疫行动的横向比较。从国家的行动到身边的行动,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先”革命传统精神的当代意蕴。

2.“小小设计师”活动

“小小设计师”活动要求学生梳理前期认知,合作完成“图说‘光辉历程’”展示设计方案,跨学科运用数学的比例测量知识和美术的绘画、泥塑技能等,展开项目研习。

3.“小小讲解员”活动

“小小讲解员”活动结合学校党建活动,开展儿童“红色长廊”的微宣讲,以主体视角分享对党和革命精神的认知,获得体悟与理解,实现经验重构。

(二)撬动情感共鸣点,设计共情体认型活动

“剧说”核心任务中,围绕驱动性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共情体认型活动:

1.“小透视”活动

“小透视”活动从学生生活里的热点“光盘行动”论起。这是学生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的事。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将“光盘行动”与“南泥湾开荒”事件、语文教材中的《清贫》、音乐教材中的《井冈山下种南瓜》等关联,从认知及情感意义层面,引导学生探讨劳动意义、生态意义背后“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启发学生链接过去与现在,感受革命传统精神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也可能是生活里力所能及的平凡点滴,从而进一步拉近革命传统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实现个人经验与革命传统价值的接续。学生用体验推动情感认同,初步理解了精神前后相承的关系与意义,开始思考“我”可以做什么。

2.“小记者”活动

“小记者”活动则通过“光盘行动”链接更多革命传统精神的生活写照,去寻访身边的凡人故事,用他人经验与个人经验的交流互动,涤荡精神。

3.“小导演”活动

“小导演”活动映照古今,通过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鼓励学生创演表达新时代传承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有的班级结合《闪闪红星》歌曲学习,展演“我们一起来追星”,诠释过去到现在“星”的红色内涵;有的班级结合《雷锋叔叔在哪里》这首诗歌,寻找新时代的雷锋身影,创编歌舞,讲述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展演“雷锋精神代代传”;有的班级则串联《共产儿童团团歌》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将《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经典作品中的少年英雄故事、校园新时代好少年的故事搬上舞台,鲜活讲述“自古英雄出少年”;有的班级融合“我的理想”习作,挖掘大国工匠筑梦的故事,展示大国工匠身上凝聚的精益求精、坚韧不拔、改革创新的红色基因,绘演新时代少年梦。

(三)拨动思维拐点,设计探究反思型活动

“行说”核心任务中,围绕驱动性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探究反思型活动:

1.“‘数’观长征”活动

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开展调查,寻找长征里特别的数据,了解数字背后的故事,体会长征的“难”、长征里的“智”与“勇”,建立对长征的整体认识,为设计研学路线做铺垫。

2.“歌咏长征”活动

学生欣赏长征文艺作品、毛泽东长征诗词、故事片《飞夺泸定桥》等,探究发现文艺作品背后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尝试书写“我”对长征精神的初步理解,并以班队课的形式,歌咏长征。

3.“设计新长征”活动

学生根据前期学习建立的对长征的认知,提炼长征行程、战斗、人员等数据要素、地点要素、事件要素,实地考察,规划跨越城乡两校区的“长征”主题研学路线,选择长征的标志性地点,如瑞金、遵义等,筛选主要战役,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为路线设置红色打卡点。

4.“行走新长征”活动

与家长开放日相结合,学生开展真实的城乡长征行走,深化“长征”体验。“会师”后,开展“长征精神的时代传承与个人传承”的班队思辨活动。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回顾项目活动,引入《少年中国说》《小英雄雨来》等文本资源以及《影像见证40年》《大国崛起》《国家记忆》等纪录片资源,结合当下时事热点讨论,重温《共产儿童团歌》,聚焦“中国梦我的梦”,家校共议、师生共议“新时代的长征是什么?”“‘长征精神’是否过时?”的话题,进而开展“新时代少年说”的辩论,以辩促思,以思促行。

所有支持性活动的区分并不绝对,虽各有侧重,但又彼此交融,最终指向学生主体的道德发展和革命传统价值观的内化构建。

四、多维评价:以素养为纲,考量项目的实施成效

精准的项目评价是指引项目实施的标准,是考量项目化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

“新华少年说”的项目评价以学生的素养为纲,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关注学生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道德认知、精神传承和价值认同的学习效果;二是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水平。从以上两方面出发,我们针对项目的主要活动与实践过程,研制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图说‘光辉历程’”核心任务的评价为例,我们将学生完成任务的达标表现细化为具体的三级指标(详见表4),并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相关表现,通过自评、他评与综评,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评价在过程中实施,教师需用心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并借助阶段性活动成果的展示、观点的分享交流等形式,通过自评和互评,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体验,加深知行体验。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出炉,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这一单元的项目化探索还将更新迭代:进一步厘清教材与实践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找准其他学科與教材合力点之余进一步探讨多学科教师合力实施的方法策略;借助项目的深化,一步步点亮红星,为学生的童年铸入精神底色,努力把革命传统的育人立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道德与法治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