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05-25夏侯遐迩黄珺王玲艳袁竞峰李启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协同育人课程建设

夏侯遐迩 黄珺 王玲艳 袁竞峰 李启明

[摘 要] 课程思政及“三个课堂”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凸显,“三个课堂”之间相互割裂,导致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引领作用不足、“三个课堂”协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为例,重构课程建设逻辑,多维、立体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破“三个课堂”之间的信息藩篱,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及“三个课堂”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支撑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三个课堂”;协同育人;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东南大学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课程思政引领、三个课堂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研究——以《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为例”;2020年度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土建类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E-TMJZSLHY20202121);2021年度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时代工程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2021090040);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品牌专业“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 夏侯遐迩(1988—),男,江苏盱眙人,博士,東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生辅导员,主要从事工程安全管理、智能建造与运维管理研究;黄 珺(1992—),女,江苏镇江人,硕士,东南大学党委办公室正科级秘书,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玲艳(198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育人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9-19

引言

专业课程是高校开展专业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载体和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未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仍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导致专业课程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依旧严峻[1]。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托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即“学习的课堂”,向学生提供“智”的教育,而忽略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营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工程伦理、职业发展、家国情怀等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即通过“实践的课堂”及“文化的课堂”向学生提供“德”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学习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文化的课堂“三个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割裂,未能深度融合。

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了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地位[2]。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学校“教”与“学”的时空范畴,融合不同场域的教育教学活动[3]。在此背景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负责的“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等相关专业课程围绕课程思政、“三个课堂”协同育人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依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改革目标,科学制定课程建设改革框架。在教学改革目标和教学改革框架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扎实完善建设课程内容,积极拓展课程实践资源,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课程后续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课程简介与改革方案

(一)课程简介与主要内容

“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的前身是面向工程管理专业二年级同学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通常开设在春季学期,主要讲授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统计学相关理论与方法。为了提升同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学校在暑期学期设置了“统计调查实践(研讨)”课程,鼓励同学运用课程学习到的知识,结合专业热点问题和个人研究兴趣,针对具体问题或现象开展调查与统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课程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土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诸多高校开设了智能建造专业[4],原有“统计学”的授课体系与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课程建设团队酝酿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数据科学及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并于2021年春季学期正式改名为“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成为工程管理和面向新工科的土木类专业拓展课程。

课程通过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实践应用三个篇章,讲授“统计学和工程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及方法等,并结合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统计调查实践(研讨)”,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实践。通过课程理论学习、技术探索与实践,帮助学生系统地形成统计和大数据思维,掌握统计学和工程大数据的基础知识、理论、方法,初步具备运用统计和大数据思维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及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实践、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通过合理设计“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与“社会统计调查(研讨)”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与衔接,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育人目标深度融入两个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合“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学习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社会统计调查(研讨)”(学习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实践的课堂、文化的课堂)、课外知识讲座与重大工程参观(学习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合理设置知识点、考核点,实现学生在德、智、美等方面的提升,支撑学生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课程改革将统筹“三个课堂”之间的深度融合,围绕课程改革目标、教学目标、育人目标,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自主研学、专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手段,让“三个课堂”充分互动,形成合力,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三个课题”深度融合关系如图1所示。

1.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和面向新工科的土木类专业拓展课程,课程通过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实践应用三个篇章讲授统计学和工程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及方法等。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统计和大数据思维,掌握统计学和工程大数据的基础知识、理论、方法,初步具备运用统计和大数据思维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及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实践、科学研究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育人目标。拓展学生的工程与社会视野,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勇于担当,拥有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强化专业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在工程建造中的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伦理意识和法律责任,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及任务。

(三)课程改革框架

为了充分强化课程思政对课堂教学的全面引领,深度融合“三个课堂”,实现教学与育人目标,课程改革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活动等方式,从知识传授、实践感知、文化感悟等多方面,为学生进行德、智、美等多方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领导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工程伦理意识、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等,从而实现东南大学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的“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完善課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建设框架的指引下,课程针对“三个课堂”的不同特点,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数据科学相关理论与知识,增加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工程大数据相关内容占比,提升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专业发展的匹配度,如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引入网络爬虫技术,在数据处理中介绍Python技术,专题介绍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互动,以生动具体的案例激发学生对课程、专业、行业的热爱,孕育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如指导学生运用房产租赁平台的价格大数据,对目标城市房租价格展开采集、分析、预测,并使其可视化。

(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强化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课程建设团队针对课程内容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确保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中,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统计学与数据科学发展中的思政案例,将课程教学、课程实践等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引发同学思考。如指导学生对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居民意愿程度开展调研分析,帮助同学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及其需求,引导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在“三个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介绍工程建设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升华同学在成人成才过程中的家国情怀。

(三)拓展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建设不断丰富与拓展课程的课内外教学资源,在理论教学方面选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由贾俊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在工程大数据领域选择了由张尧学、胡春明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数据导论》等作为教材。并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建造》丛书,作为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案例建设方面,依托南京城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苏州工业园区城市重建有限公司智慧监管平台等,为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提供数据与案例支撑。不断拓展建设教学案例库,挖掘中国建造、重大工程典型案例中的工程大数据,通过工程大数据分析,让数据说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工程建设管理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等多维度的全面引领。

三、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一)激发学生选课及课堂学习热情

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将“三个课堂”内容有机融合,增加了信息技术与重大工程案例演示环节,增强了课程的前沿性与趣味性,在课程选课过程中,新增了一个实体班级的同学选择该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上课出勤率较高,通过对热点问题的研讨,以及BIM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演示,在上课期间学生与任课教师互动频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选课及课堂学习热情。

(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与归属感

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增加了重大工程案例的讲解与演示,同时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问题用于课堂案例,如交通工程的大数据、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大数据等,将课堂教学与同学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产生学以致用的感受。在“统计调查实践”中,让同学针对某一个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增加同学对国情、社情的认知,从而增强同学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提高专业的归属感。

(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课堂理论与技术的讲解,增强了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数据科学理论及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与技能,通过课程作业进行深度拓展,积极参加专业相关领域的竞赛,取得了如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竞赛特等奖、房地产策划大赛全国二等奖、江苏省工程管理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省级荣誉。

(四)明确课程建设路径与方向

“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结构安排,经过院系专业教师、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的研究与广泛讨论,明确了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学习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即“三个课堂”协同发展,形成育人合力,为同学提供德、智、体、美全方位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与路径。课程改革建设得到了学校专项资金的支持,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好评。

结语

“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的“课程思政引领、‘三个课堂’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模式,顺应当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契合新工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当前土木类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向。课程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增强了同学创新创业的能力,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尤其对理论、技术、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參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3]赵昶葆,陈娟.对“三个课堂”的认识和理解[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Z2):16-17.

[4]袁竞峰,李启明,徐照.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1(28):185-188.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tatistics and Engineering Big Data Course

XIAHOU Xia-era, HUANG Junb, WANG Ling-yana, YUAN Jing-fenga, LI Qi-minga

(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b. Party Committee Offic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hree classroo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in the major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However,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not prominent enough, and the “three classrooms”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resulting in the insufficient leading rol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failur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nergy of “three classrooms”.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aking the course of Statistics and Engineering Big Data as an example, we reconstruct the logic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ulti-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eak the information barrier between the “three classrooms”, so as to realize the leading rol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hree classrooms”, form the joint force of “three-all education” and support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classroom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协同育人课程建设
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三个课堂有机整合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