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的现实与实现

2022-05-16李颖彭玲艺潘梓旖李书琴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乡村振兴

李颖 彭玲艺 潘梓旖 李书琴

摘要: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参与乡村公共生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振兴乡村的应然选择。然而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存在四无困境:工作负担加剧引发的无暇参与、乡土情怀缺场诱发的无意参与、公共角色缺失造成的无力参与和联结空间萎缩导致的无径参与。需要通过培育公共理性精神、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和健全政策支持三方面增加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行为。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是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随着近年来公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等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走入乡村学校,担当乡村教育重任。“80后”新生代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和乡村社会的知识人,不仅是新时代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增加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行为,鼓励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引领乡村文化发展、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从而为乡村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显然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

(一)公共参与内涵解读

学术界对“公共参与”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普特南认为,公共参与指人们与所在社区的公共生活的联系,也可以理解为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介入到当地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中,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影响公共决策或公共活动的行为(Putnam,2004:997)。也有学者认为,“公共参与就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与方式,以政治社会生活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影响公共事务的过程。[1]”结合学者们的观点,本课题把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界定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乡村教师通过有效、合法的方式和手段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影响乡村公共决策,维护乡村公共利益,践行乡村公共精神的社会活动。

(二)公共参与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振兴乡村的应然选择

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发展的知识分子和新生力量,其公共参与行为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职业身份使然。首先,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梁漱溟曾提出,乡村学校教员“不能单以教书为足,且不能单以教校内学生为足,也应以阖村人众为教育对象,而尤以推进社会工作为主”[2]。作为乡村教师的主力军,新生代乡村教师接受过完整的全日制师范教育,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完全能够以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引导和建设乡风文明,践行“新乡贤”角色。其次,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具有独特的价值。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主要通过参与学校和乡村社区两方面公共事务来实施。当教师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时,他们用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完成工作任务,推动学校的成长,从而带动整个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当乡村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社区的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当中时,他们能够深化对乡村环境的认知、加强与乡民的互动,融入乡村生活。发挥出乡村社区知识分子的优势,用自身智慧协同乡村干部和乡民共同管理乡村,实现乡村学校和乡村社区的和谐发展和互促共生。最后,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行为引领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乡村的振兴首要和关键是人才的振兴。乡村建设需要具有浓郁乡情、勇于担当和开拓创新的专业人才,这些人能够心系乡村发展、敢于改革和创新,为乡村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乡村的长足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村外引进这些人才,更需要内部培养人才。乡村学校大多是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乡村教师需要用自身公共精神来滋润学生的公共情怀,用自身公共参与行为引导学生形成爱乡为乡的情感。

二、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的现实困境

乡村教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贤的中坚力量,他们贴近乡民,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教化民众、引领乡风文明、维持乡村秩序和协同乡村治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新生代乡村教师要积极承担引领乡风建设、传承乡村文化、协同乡村治理的公共责任,成为新时代的新乡贤。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存在多重困境,乡村教师逐渐成为乡村社会中的“异乡人”。

(一)无暇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工作负担加剧

乡村学校近年来一直面临着生活环境交通不利、学生质量不高、教师数量有限和留守问题突出等系列问题,乡村教师不得不跨年级或包班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且大多要承担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学生心理辅导与学业个别辅助双重任务也是乡村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生代乡村教师理想的专业生活陷入“非教育专项事项的责任承担、应试教育及所衍生事项的极力迎合、谋生压力的被迫应对等方面”[3]。这些现实境遇又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负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乡村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他们忙于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疲于应对学校的各项工作。乡村教师本职工作的真切状态使其无暇环顾学校外公共空间,无暇关注乡村的公共生活需求和参与乡村的公共事务。

(二)无意参与乡村公共生活:乡土情怀缺场

出生于80年代后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虽然大部分都出生成长于乡村社会,但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多是远离“乡土”的,他们的乡村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不了解和不熟悉乡情民俗,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市民特征。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乡土文化浸润,身上的乡土气息逐渐式微,乡土情怀眼中缺失致使新生代乡村教师难以对乡村产生归属感、对参与乡村公共生活更是缺乏动力。乡村公共生活是乡村教师公共参与培育的土壤,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的地点呈现两场域化——工作在乡村,生活在城镇。他们是生活在城市社会里的“他乡”人,也是工作在乡村社会中的“城市”人。生活与工作空间场域的客观性差异,使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的专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裂状,具有明显的疏离性,他们是城市里的“他者”,更是乡村社会的“他者”。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缺失培植了“他者”式职业认同,资源的匮乏与低效运用生成了“他者”状生活方式,是新生代鄉村教师难以融入乡村社会的根源[4]。新生代乡村教师大多不认为自己是“乡村”人,他们生活于城市,工作在乡村,每天(周)往返于城乡两地。他们把自己置身于乡村生活之外,在完成学校本职工作后他们匆匆离场,回归城市家庭。因此,他们远离乡村公共生活,无意参与乡村的任何活动,成为乡村社区的“候鸟”。

(三)无力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公共角色缺失

传统社会由于人均知识水平不高和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让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智者的代表,但新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乡村教师失去了引领的优势。乡村教师逐渐从乡村社会退场,与乡村生活剥离,与乡村社会形成疏离状态,乡村教师在处理乡村事务、调节乡村纠纷、献计乡村发展等乡村公共活动上不断失去了话语权,他们的生活场域与乡村社会渐行渐远,乡村教师在乡村生活中所承担的公共角色逐渐缺失。他们大多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存在于乡村生活中,而在乡村生活其他领域中所承担的责任匮乏。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教师成为国家的公职专业人员。乡村教师从过去村落自由知识人的位置转换成国家统一编制人员,脱离乡土耕种,专职教书,逐步丧失了公共角色。“公职专业人员”的角色标签使乡村教师面对公共生活时难以自觉地做出自我与公共属性的调和。(肖正德)新生代乡村教师教育经历和成长环境由于长时间的脱离乡土环境,他们不了解本土的人文风情、习俗特色和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乡村环境是一个半熟人社会或纯陌生的公共空间。对于乡村的传统文化,他们知之甚少;面对乡民的纠纷他们无力调解;向他们问计乡村发展,他们缺乏话语能力。新生代乡村教师正在被排挤在乡村熟人社会空间之外。

(四)无径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联结空间萎缩

新生代乡村教师成为“游离于乡村之外”的群体,极少在学校之外的乡村社区开展活动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他们的活动场域大多集中于学校范围内,仅仅关注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要求设定的中小学培养目标是什么,并且考虑如何将学生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不断“打造”即可。至于乡村文化本身该如何评价、如何发展等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这也致使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同时对于乡村社区安排的部分事务,乡村教师的参与性并不高,大多都是任务式完成,在乡村社区和乡村学校之间缺少对接人员、两者之间的联系、沟通过少,这间接导致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生活的途径受阻。

三、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的实现路径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关于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注重乡村教师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教师群体中出现的种种失范行为显示了其公共参与行为的缺失与弱化,帮助乡村教师重拾其公共精神,投身乡村建设,彰显其“专业性与公共性”双重属性的公共身份已成为时代之所需。

(一)培育公共理性精神,升华公共情怀

公共理性作为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思想状态,理解融入公共生活的自觉态度,不仅是主体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状态,更是一种能够多维度塑造乡村教师公共责任的价值理念。但是公共理性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生成,而是需要在后天外部环境的涵养中而生,因此有必要营造充分体现公共关怀,蕴含公共价值理念的氛围,培养乡村教师高尚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公共参与行为[5]。首先,应当确立乡村教师转化型知识分子思维。转化型知识分子是吉鲁在与霸权、适应、批判的知识分子角色对比中最称赞的教师公共形态,它具有公共性,是处于公共领域下的理想教师角色认定。它能够有效避免工具理性的冲击,及时对自我进行反思,有效洞察不正当利益并与之作斗争,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当前社会,必要时甚至会对社会转型做出重要贡献。而成为转化型知识分子则需要乡村教师积极地汲取广泛深远的科学文化知识,洞察公共领域中缺失的部分,以公共人的身份要求自我、塑造自我,保持个体的清晰认知与理性的公共视野,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价值引路人,在乡村建设中广泛传播公共资源,升华自我的公共情怀。

(二)拓宽公共参与空间,营造公共领域

新生代乡村教师往往受限于公共参与联结空间萎缩的现实困境,缺乏机会和平台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因此,为乡村教师提供融合水平高,融合范围广,多角度、多空间敞开兼容的乡村公共参与空间,这是全面培养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必由之径。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第一,提供公共参与的自由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应保护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职业热情,减少不必要的非学科任务,保障教师在教学之余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公共生活。同时,应加强线上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开展线上智能帮扶活动,推动“互联网+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以提升综合素质,助力其储备更多的知识技能。第二,给与更多的自主权。改善学校管理层次冗杂的现状,突显教师应有的地位,充分考虑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诉求,为其参与公共生活提供支持。

(三)健全政策支持,完善公共参与行为保障机制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审视自身责任,努力在学校和乡土社会当中架构起纽带,发挥枢纽作用,鼓励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需要乡级和村级政府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生存于乡土社会中的乡村和政府,理应拉近与乡村教师之间的距离,构建交流平台和施展舞台,尊重、理解并支持乡村教师的参与。同时,村支两委作为重要的领导力量,可以通过建立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意见征求座谈会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构筑乡村教师公共责任担当的交流平台,使乡村教师能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6]。重建乡村文化秩序,重塑乡村文化公共生活和公共精神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保障,使乡村教师重新拥有公共话语权和深度融入乡村,全力释放乡村教师的公共身份,促使乡村教师们以“新乡贤”的身份回归新时代乡村,奋力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乡村社会经济现代化等,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乡村事业实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霞.影响公共参与强度的主体性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11(01):77-82.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 1 卷)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14,683.

[3]冯璇坤,刘春雷.教师公共精神的意蕴、异态与涵养向度[J].教学与管理,2019(30):54-56.

[4]蹇世琼,彭寿清,冉隆锋.由“他者”走向“我者”——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困境与破解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3):107-113.

[5]唐鑫,车丽萍.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教师公共责任的建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01):114-115+124.

[6]肖正德.論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J].教育研究,2020,41(11):135-144.

基本项目: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生代乡村教师公共参与研究”(编号:ysxs074)。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协作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性场馆与NGO的合作开发
浅析协作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性场馆与NGO的合作开发
新闻跟帖中的话语表达与情感宣泄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公共参与的意义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