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经济背景下高校新能源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困境及对策

2022-05-16彭博李娜邓倩田涛黄俊鸿欧展熙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碳就业新能源

彭博 李娜 邓倩 田涛 黄俊鸿 欧展熙

摘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能源市场中的发展迅猛推进,行业巨大变化导致新能源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专业为例,通过对企业走访调研,发放问卷等方式,总结了新能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行业发展情况,对比分析了新能源企业、高校、学生面临的困难,以问题为导向,率先提出构建“三进三出”就业育人共同体模式。

关键词:双碳;新能源;就业

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會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世界阐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点。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1]。双碳战略背景下,各大行业企业积极开拓新能源板块,新能源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职位愈加多元。但各企业的发展状况与业务范围各有秋色,职业、岗位多而杂,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要筛选的信息更多,尤其是在对个人、企业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下,选择难度更大。

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多都是围绕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与转型,如程松涛[2]、王轶辰[3]、刘志成等人[4]。关于就业方面,魏丽莉[5]表示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总体就业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困难;张荣刚等[6]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展实训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助推新能源专业发展,有效解决“就业难”“用工难”的问题。而高校新能源专业毕业生在双碳经济下的就业情况,以及应对专业就业困境措施的指导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局限。本文基于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针对目前新能源专业学生在职岗多元、就业需求结构不平衡的现状下,对自身及企业行业认知不清晰、思想观念惯性化的就业困境,研究了相应对策,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1高校新能源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为了解新能源专业在校大学生对本专业、行业的认知情况及其就业观,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1专业行业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新能源专业各年级都存在不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不少同学对行业存在误解,比如,认为工作后没有节日假期,对工作环境的印象较差,认为工作地点普遍偏僻不发达等,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就业不坚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就业结构性需求

大部分毕业生缺少真正的职场、社会经历,自身能力有限,但又对岗位有着过高的期望,就业观很大程度上基于应聘岗位的物质条件,企业的行业地位和薪资水平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实力强劲、大型可靠的企业与待遇优厚、安稳体面而轻松的工作,基本是每个求职人的渴求。

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着重关注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应聘者对企业有较高忠诚度,择业时从一而终,签约后不毁约,就业后撸起袖子努力干。二是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过硬、技术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能为企业后期的职业培训奠定好的基础;三是有踏实勤劳的工作态度。四是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不断提升自身情商和逆商。

从本校近三届新能源专业毕业生的签约情况来看,五大四小等对口央企仍是最主要的去向。此外,从2019至2021届,毕业生签约机构的种类显著增多,毕业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去其他不同的单位和岗位实现个人价值。但对应地,毕业生们也会面临更大的筛选范围,在自身定位不清、企业了解不深的情况下,承受更多的择业困扰。

2高校新能源专业就业面临的困境

2.1行业需求的扩张

双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据国家能源局四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风力发电量、光伏发电量分别为4694亿千瓦时、24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分别为41.5%和24.0%;截止2021年9月底,全国累计风电装机2.97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78亿千瓦。这与“十四五”规划的“到2025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应达到5.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应达到5.6亿千瓦”还有很大距离。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势如破竹,极大地带动了不同领域企业投身新能源行业建设发展的积极性,海天集团、富士康集团等企业也积极开拓新能源板块。然而,这种发展态势过于野蛮,也不够充分,与传统能源企业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了严重的两级分化。

2.2招生规模的约束

2006年,华北电力大学首创新能源专业,随后创建国内高校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此后,国内多所高校先后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年经教育部统一部署正式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国内仅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下设方向包括风能、光伏、生物质能、核能等,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存在一定差异。长沙理工大学作为第二批获批成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未分具体培养方向,培养重点是风能发电,包含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知识体系。

据长沙理工大学云就业平台数据统计,本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届、2021届、2022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7人、90人和110人,分别占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7.7%、25.1%和30.0%。可见,近三年来新能源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及其占比都在逐年增加,但对比其他能源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院校、专业发展缓慢是新能源专业学生人数少的重要原因,培养体系不成熟,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出入,导致新能源专业相对其他成熟专业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地位。

2.3文化惯性的冲击

首先,“考研热”依旧是大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文化惯性使得当代大学生过于“学历至上”。2022届新能源本科毕业生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考研。考研人数逐年猛增,“考研热”已成为全国高校的普遍现象。熊丙奇[7]表示,我国近80%的考研学生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以在将来就业时能占据优势地位,这实际是一种盲目从众心理。李珊珊[8]指出,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优势随着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已逐渐消失。但本科生对此缺乏了解。

其次,“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明显。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毕业生都能在毕业前找到工作,但近一半的学生都是临毕业才开始投简历,少部分学生毕业后仍处于待就业状态。刘传华[9]、王亮[10]等人研究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包括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未做好就业准备、思想观念等。“慢就业”现象已是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特点,但这种现象在经过一定的就业教育后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此外,不愿投身基层、向往一线城市也是新能源专业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大问题。求职偏向薪资高、生活相对现代的发达城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常态心理。代懋[11]总结了影响毕业生投身基层意愿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宣传、国家政策等。王苹[12]表示,毕业生对基层存在偏见,不愿投身基层建设,最重要因素是毕业生的就业观、价值观。

3高校新能源专业学生就业实现路径

为应对新能源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困境,顺应双碳经济下的新能源转型,助推新能源专业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下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应对对策。

3.1重谋划,加动力,推行三个“走出去”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资深专家走出去。以教研组为单位,学科带头人带队组织专家团走访企业,与企业领导、高工等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与人才需求情况,把握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二是促进中层衔接,年轻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充分引导教师对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为课程教学与时俱进以及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做好基础准备。三是落实基层操作,学生走出去。实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培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安排学生开展实践实习活动,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切身体验工作生活氛围,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根据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3.2强联动,加合力,实施三个“引进来”

一是聚拢优质校友资源。邀请新能源行业优秀校友来校开展行业指导讲座,传授经验,发挥榜样与楷模的教育性作用,以校友个人成长心路历程有效指导新能源专业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与未来规划。二是引进联培计划。一方面,新能源专业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操作存在一定的现实差异,要实现二者间的转变有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稳增不下,就业形势年趋严峻,不论是企业还是毕业生,都面临更大的压力。校企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不仅能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转变与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三是引进企业设备。新能源行业相关设备复杂、庞大、贵重,高校一般没有真实设备器材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引进企业淘汰的设备、系统,在校内固定区域设置专业文化广场,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安排专业老师进行讲解,开拓学生视野,增大知识面。

3.3提质量,增实效,构建就业育人共同体

贯彻实施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平衡毕业、就业间适应性困难的有效措施[13]。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布局:一是开设专业、行业认知课程。目前正是能源行业迅速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新能源下设专业方向不断更新,让新能源专业学生生对本专业有充分的认识至关重要。立足双碳远景目标,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特点与趋势,开设专业认知课程以及行业介绍讲座,并根据当前行业形势配备专用教材,使学生把握新背景下新能源专业及行业的新发展理念。二是设置职业规划指导课程。面对“考研热”“慢就业”等毕业生就業路上的“拦路虎”,高校应适当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科学理性就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根本上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开设求职技巧指导讲座,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并讲授面试、笔试等相关的求职技巧。三是做好毕业生与企业间的双向推荐。毕业生与企业对彼此间的了解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就业工作的推进。就业指导老师应发挥好中间人的作用,立足毕业生与企业的不同需求,做好二者间的协调与沟通,精准推荐,为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

4结论

实现双碳远景目标,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的共同愿景,双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众心所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积极发挥把握方向、顾全大局、确保落实的作用,极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勇担当、敢作为。同时,积极推进与企业的人才、经验交流,完善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协力树立校内特色行业、专业自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自豪感,着力做好毕业生与企业间的双向精准推荐,促进新能源专业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碳达峰碳中和[J].中国经济评论,2021(05):6-7.

[2]程松涛.中国加速推进能源绿色转型[J].生态经济,2021,37(10):9-12.

[3]王轶辰.风电产业能否扛起“双碳”大旗[N].经济日报,2021-10-26(006).

[4]刘志成,伊晓东,高飞雪等.绿色碳科学:双碳目标下的科学基础——第292期“双清论坛”学术综述[J].物理化学学报:1-9.

[5]魏丽莉,杨颖.清洁能源发展对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基于金融规模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09):99-112.

[6]张荣刚,吴承燕,刘应红等.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借助产学研破解就业难问题——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9(05):550-554.

[7]熊丙奇.“考研热”的冷思考[N].环球时报,2019-12-21(007).

[8]李姗姗.考研热中的冷思考——基于个人视角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郑州师范教育,2021,10(04):23-26.

[9]刘传华.新时代高校毕业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1(16):115-116.

[10]王亮.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9):128-129.

[11]代懋.中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07):105-111.

[12]王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1,41(21):158-160.

[13]Tiedong Liu,enfeng Gong,Shiping Lin et al. Building Practical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21.

作者简介:

彭博,男,湖南邵东人,(1994-8),硕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娜,长沙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邓倩、田涛、黄俊鸿、欧展熙: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双碳就业新能源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