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与行动逻辑

2022-05-01彭雨晴许莹冰

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彭雨晴 许莹冰

摘要:粤语是粤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的主要通行语之一,粤语国际传播不仅是粤语媒介使用者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地缘情感的纽带。在媒介全球化与华人全球流动的语境中,在技术、媒介、文化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在国家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指引下,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行动逻辑亟须系统化。

关键词:粤语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 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成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粤语国际传播要实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本土受众、辐射海外华人社群的信息扩散功能,达到凝练地域文化、书写文化记忆的文化传播功能,亟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作为支撑。打造一支优秀的粤语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将有力促进粤港澳地域文化融入全球华人社群,让粤港澳地缘情感融通全球华人民心。笔者认为,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遵循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一般逻辑,同时把握粤语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特质,据此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与行动逻辑。笔者基于对粤语国际传播教学和业界实践的长期观察,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指出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重点考虑差异化优势、个性化发展、地域化需求,同时,语言能力、文化积淀、地缘情感、国际视野、实践平台是影响毕业生专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最重要的五项能力指标。

在新全球化、融合发展、国家需求三位一体的时代召唤下,近年来,粤语国际传播的渠道、规模都在扩大,需要更多的粤语传播人才补充业界缺口。

1.新全球化。“新全球化”包含媒介全球化与华人全球流动这两重概念。廖祥忠教授认为,高速互通的全球移动互联网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新机制。粤语是粤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的通行语之一,粤语国际传播既涉及我国粤语媒体的全球化传播,也关系海外粤语媒体与广东原乡的联系纽带。因此,我国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需要重视新全球化背景下粤语国际传播的特殊意义。

2.融合发展。全球互联网推动了技术、媒介、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粤语融合传播矩阵在此背景下逐步生成。如2018年1月6日,喜马拉雅FM与广东新年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喜马拉雅FM粤语频道;2019年9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正式开播;2021年10月,广州电视台和香港电台联合制作的《湾区全媒睇》节目正式播出。由此,粤语国际传播的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初步形成,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广东电视台国际频道、喜马拉雅FM粤语频道等在内的国家性、区域性、原创性的传播体系。在粤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生态中,技术、媒介的融合对粤语传播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国家需求。国际传播的国家需求包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能力,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等具体内容。粤语国际传播影响着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对中华文化交流、“以侨搭桥”、“民心相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发展需求,以知识为依托、以情感为桥梁、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德艺并举、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岭南地域文化、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故事,促进中国与世界沟通理解的粤语国际传播人才。

以上三个层面共同构建了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探索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笔者于2021年10—11月对9位粤语国际传播创作者、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见表1),尝试从新全球化、融合发展和国家需求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在专业培养期间影响毕业生专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从而更好地构建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行动逻辑。

粤语传播有其地域知识的独特性、地缘情感的纽带性、跨文化沟通的共情性等特征,使之成为新全球化、融合发展、国家需求语境下国际传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地域知识、地缘情感、跨文化共情能力也指向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笔者将从知识、情感、能力三方面出发,建立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如图1)。

1.知识目标。华人传播学者李金铨指出“在地性(Local)”传播的重要性,要从“在地知识(Local Knowledge)”出发,“在后现代的、碎片化的网络传播方式中深挖方言的文化价值,重构‘参众’的地域认同。”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不仅包含国际传播的一般性知识目标,还要纳入地域知识、传播理念和媒介前沿的知识要素。一是要突出建构以岭南文化为核心的地域知识图景。岭南文化是人文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要以岭南文化为核心,搭建中华文化传播知识体系。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拓宽以海外粤语族群话语体系为核心的国际传播视野。北美、东南亚、澳洲、西欧等地区使用粤语的华裔是粤语国际传播的主要对象,要以传播对象的在地文化实践和话语体系范式为支撑,建构融通中外的粤语信息与文化传播。正如受访者(9)的体会:“我们(马来西亚粤语人士)不喜欢只讲广东故事的节目,我们希望广东的粤语节目既关注广东,又关注马来西亚”,因此,粤语国际传播需要关注海外华人原乡文化与在地文化的融合,而非单纯传输广东故事。此外,受访者(8)认为,“马来西亚人会觉得中国粤语节目内容太正式了,不够轻松有趣”。粤语国际传播应重视话语体系的转型,因为“大家之所以听粤语广播,是因为很多幽默的表达只有用粤语说出来,才是那个味道”。三是要把握以互联网技术为驱动的视听传播媒介前沿。整体而言,粤语传播以视听内容为主,或辅以粤语文字内容形成融媒体传播,因此,要着力推进网络传播生态下粤语视听传播的全局架构。

2.情感目标。本尼迪克·安德森指出:“语言几乎比当代社会里的任何其他事物都要显得根深蒂固”。具体而言,粤语国际传播具有文化记忆的载体、地缘情感纽带、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媒介依托的三重情感目标。一是要建立粤语传播作为文化记忆的情感定位。扬·阿斯曼指出:“历史的写作属于‘冷’回忆范畴,而文化记忆则是‘热’回忆范畴。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和文本得以建构”。在媒介与社会同构时代,粤语传播要结合民间习俗、地方传说、人物故事等仪式与文本的传播,建构粤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岭南文化记忆。二是要理解粤语传播作为地缘情感纽带的功能定位。地缘、亲缘、信缘是海外华人最重要的三条情感纽带,粤港澳大湾区是海外华人最大的故乡之一,粤语传播的地缘情感纽带地位不言而喻。三是要明确粤语传播建构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导向。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地域故事,“一带一路”、“五通”的基础是“民心相通”,因此,要建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的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

3.能力目标。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与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同步,建构一支能推进跨媒介内容创制、跨渠道融合传播、跨文化共情沟通的人才队伍。一是跨类型的内容创制。粤语国际传播既包含知识传播与信息分享,也注重文化传播与愉悦共鸣。粤语新闻节目、谈话节目、广播剧、影视作品等内容类型广受海内外受众喜爱,因此,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创制各类视听传播内容的能力。比如,粤语谈话节目需要创制者具备地道的俚语、俗语的幽默化表达能力;粤语影视作品配音则注重配音者的语言艺术张力。二是跨渠道的融合传播。以短视频、短音频为主导的网络粤语传播,以及以区域性媒体为引领的主流媒体传播是粤语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应适应跨渠道的融合传播,顺势而为,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三是跨文化的共情沟通。廖祥忠教授指出:“要超越听懂和看懂的理性主义逻辑,实现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传递一种温度,达成情感世界的愉悦。”创制者应该基于对华人在地生活实践的认知,设身处地体验受众环境,从而确保生成的传播内容能够实现共情与共鸣。

以目标体系为导向,可以进一步明确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如图2)。受访者(5)认为:“高校培养粤语国际传播人才,除了要在语言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还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粤语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很多元素,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独具优势。传播者只有增强中华文化认知,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任务。”粤语是实现粤语传播的语言工具,要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岭南文化是粤语文化传播的核心,要以岭南文化底蕴培养为依托,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外延;地缘情感意识是粤语传播的灵魂,要以共情沟通培养为纽带;国际视野是粤语传播效果的保障,要以国际化知识体系培养为桥梁;媒体合作是粤语传播实现从知识、情感到实践转换的关键,要以联动海内外粤语媒体为渠道。

1.以语言能力为基础。语言不仅具有交际与思维功能,还是文化与认知的载体,粤语作为粤语国际传播的语言中介,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人文精神的声音化”,因此,语言能力培养是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其行动逻辑包括三方面。一是要重点培养粤语国际传播人才的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受访者(4)认为:“广州台很缺能说标准粤语的主持人,也需要能灵活使用粤语俚语、歇后语、俗语的编导和主持人,这些地道的词汇最能引发受众共鸣,形成粤式幽默效果”。高校应设立粤语语音与发声、粤语语言学、粤语修辞学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粤语语言表达和文本创作能力。二是要重点培养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在普通话、粤语间的语言转换应用能力。在粤语传播内容中,粤语一般不是单独使用,而是和普通话混合使用。在语言接触频繁的当下,广东本地的粤语新闻节目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也通常根据采访对象的语言而采取普通话、粤语混合应用的手段。在海外粤语媒体中,以笔者对马来西亚本土收听率最高的五家电台的节目统计为例,研究结果显示混合了粤语和普通话的节目单元数占粤语类节目总数的一半。三是要培养粤语国际传播人才的外语能力。粤语国际传播涉及全球内容采编分发,海外受众所在国语言的识读能力也应作为语言能力培养的辅助部分。

2.以岭南文化为依托。地方性知识永远是国际传播的核心,岭南文化是粤语国际传播最核心的文化依托,粤语与岭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推进。正如詹姆斯·凯瑞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是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在粤语传播中,“信仰的表征”是由各种岭南文化符号构成的。从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视角出发,可以进一步把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细分为三方面。一是要夯实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岭南文化是海外粤语族群的原乡文化,是粤语国际传播“作为文化的传播”的内在支撑,正如同广东本土的粤语短视频节目《粤知一二》,同时吸引粤港澳受众和海外受众。例如,受访者(6)认为:“只有深挖岭南文化特质,才能实现粤语传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要提升粤语国际传播人才的中华文化底蕴。要把握地域文化特质,还要在整体上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三是要培养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对海外华人华侨在地文化的认知,实现跨文化表达话语体系转换。海外华人的在地文化不等同于原乡文化,因此要把握海外粤语族群不同的文化表达样态。

3.以地缘情感为纽带。“共同体的追寻”——寻找认同与故乡——是人类的本能。正如受访者(8)认为:“马来西亚粤语广播之所以受当地华人的喜爱,是因为其中隐含了人们对广东地缘情感的认同”。粤语连接着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外华人的地缘情感,隐含着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指向,因此,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注重對地缘情感的认知解读与共情能力提升。一是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粤语与地缘情感的历史版图。海外华人尤其是“老移民”,祖籍所属地最多的当数广东和福建,使用的语言主要为普通话以及粤语、闽南语这两种汉语方言,东南亚国家的华语媒体一般呈现“普粤闽”三足鼎立的情况,北美和大洋洲则是以“普粤”为主。对中国早期移民的粤语使用、地缘特质、历史脉络的关系版图的掌握,是建立粤语传播地缘情感纽带功能的基础。二是要设置跨文化传播、传媒心理学相关课程。跨文化语境中的共情沟通必然需要把握文化接近、文化折扣、共情心理等基本理念。三是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将岭南文化转化为蕴含地缘情感元素的视听传播内容的能力。地缘情感纽带以语言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要在实践中提升传播文化、厚植情感的能力,因此要提升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地缘情感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共情能力与沟通水平。

4.以国际视野为桥梁。笔者基于参与式观察发现,学生对粤语传播实践的定位偏向于本地传播,较少关注粤语国际传播的现实与构想,高校亟须帮助学生建立粤语开放性、全球性的價值理解。一是要构建全球粤语传播图景,让学生以全球视野窥探粤语传播历史脉络与未来趋势。二是要勾勒全球华人文化实践格局,让学生把握海外华人的媒介使用情况,包括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偏好、媒介发展趋势。三是要增加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相关课程作为知识外延,让学生领略粤语国际传播的深层背景与动因。

5.以境内外媒体合作为渠道。粤语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单位要通过与境内媒体合作、与境外媒体交流,推动项目教学法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一是要与境内主流粤语媒体合作,如高校可以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广东电视台国际频道建立实践基地。二是与境内网络粤语媒体合作,如让学生参与喜马拉雅FM粤语频道的音频节目创制。三是与境外粤语媒体交流,如与我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北美、东南亚、澳洲的粤语媒体搭建交流平台,把握境外粤语媒体动态与受众需求。通过和境内外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全球粤语传播内容生产,讲好“中国故事”和“粤港澳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基于“以新全球化为背景、以融合发展为动力、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三大层面,笔者建构了粤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知识、情感、能力目标体系,提出人才培养在语言基础、岭南文化、地缘情感、国际视野、媒体合作这五个方面的行动逻辑,力求在系统化、时代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统领下,建设一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文湾区、传播地域文化、联结地缘情感、促进民心相通、兼顾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功能的高素质粤语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推动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建构。

作者彭雨晴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许莹冰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来西亚华裔的粤语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1CXW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廖祥忠.媒介与社会同构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着力解决的三大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1).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美]詹姆斯·W.凯瑞,G.斯图尔特·亚当.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5]彭雨晴.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媒介全球化的挑战与跨国华人想象的新机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8).

【编辑:陈文沁】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