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形构建的“一题多解”探究与思考

2022-04-21李鸿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一题多解中学数学

李鸿飞

摘 要 “多解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宽度,能够弥补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能促进学生对同一问题从更深层次进行思考,巩固之前所学内容并对其开拓创造。以苏科版八年级几何为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图形构建,分析和探讨“一题多解”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数学 一题多解 图形构建

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看问题,多方位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多解探究的练习能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拓解题视野,提升解题效率。下面,笔者通过一道八年级几何证明题,通过图形构建的多种证法来说明“一题多解”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题目:如图1,△ABC中,∠BAC = 90°,AB = AC,直线CD∥BA。动点P是线段BC上的一点(靠近点C的一点),连接AP,过点P作PE⊥AP交直线CD于E。试探究PA与PE的关系。

分析:本题给出的条件有四个:一是∠BAC = 90°,二是AB = AC,三是CD∥BA,四是PE⊥AP。从本题可以看出,通过已知条件很难找到与所求之间的关系,这时我们就要通过作辅助线来解答[1]。对于同一个问题,不管如何选择辅助线,都要先对已知条件和结论进行分析。要证明PA = PE,有三种解题思路:(1)只要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得PA = PE;(2)可以找出第三条线段,使得PA(或者PE)线段长度都等于这条线段长,最后利用等量代换证得PA = PE;(3)可以把这两条线段放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腰三角线的判定定理证得PA = PE。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题进行研究,给出如下不同的解法。

一、巧用截取构建图形

分析:对于学生来讲,一般情况下,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全等性质,来证得PA = PE。那么如何才能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入手,展开想象、大胆尝试,在对题目条件和图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截取并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

证法1:如图2,在直线CD上取一点Q,使得PQ = PE,连接PQ。

因为∠BAC = 90,AB∥CD。所以∠BAC = ∠ACD = 90°。因为AP⊥PE,所以∠APE = ∠ACD = 90°。因为∠AFP = ∠CFE,所以∠PAC = ∠PEC。而PQ = PE,所以∠PQE = ∠PEC,所以∠PAC = ∠PQE。又因为∠BAC = 90°,AB = AC,∠ACD = 90°。所以∠ACB = ∠ABC = ∠PCQ = 45°。PC = PC,易证△CPA ≌ △CPQ,所以PA = PQ,因为PQ = PE,所以PA = PF。

除证法1的截取方法外,还有另外两种截取方法。证法2:如图3,延长射线AC,在射线AC上取点Q,使得PQ = PA,连接PQ,易证△PCE ≌ △PCQ,所以PQ = PE,因为PQ = PA,所以PA = PE。证法3:如图4,过点P作PH⊥BC交AC与点H,只需要证△APH ≌ △EPC,所以PA = PE。

以上三种证法都使用了巧妙的截取。什么时候才能想到截取?当题设中无法直接证明所要求的结论时,就要寻找第三变量,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

二、善用对称平行构建图形

分析:从图形和已知条件中,可以看出∠ACB = ∠BCN(图5)可能是对称的,这就可以让学生们联想猜测BC可能是∠ACN的角平分线,然后利用角平分线这个特殊图形及其性质解决问题。

证法4:如图5,过点P作PM⊥AC,PN⊥CD,垂足分别为M,N。

因为∠BAC = 90°,AB∥CD。所以∠BAC = ∠ACD = 90°。因为AP⊥PE,所以∠APE = ∠ACD = 90°。因为∠AFP = ∠CFE,所以∠PAC = ∠PEC。又因为∠BAC = 90°,AB = AC,∠ACD = 90°。所以∠ACB = ∠ABC = ∠BCN = 45°。所以CB是∠ACN的角平分线,因为PM⊥AC,PN⊥CD,所以PM = PN,∠PMA = ∠PNC = 90°。易证△PMA ≌ △PNE,所以PA = PE。

同理,还可以过点B作BQ⊥CD,连接PQ(如图6),证明方法同证法4。

对称性是数学美的最重要特征,几何中的对称轴、中心对称以及在代数中的许多运用都能给人以美感。本题中以直线BC为对称轴,由此想到了正方形这个基本模型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以此为突破,从而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时刻要把数学的对称美贯穿在学习中。由对称性联想到利用构造平行线的方法,由此得到证法6和证法7。

證法6:如图7,过点P作AB的平行线交AC于点M,过点E作EN⊥PM,垂足为N。可证出四边形MCEN为矩形,所以NE = MC。易证得△AMP ≌ △PNE,所以PA = PE。

证法7:如图8,过点P作PM∥AC交线段AB和直线CD于点M,N。可证出四边形AMNC为矩形,所以AM = NC。易证得△PAM ≌ △EPN所以PA = PE。

构造平行线探究基本规律,这是数学中常见的思维方法,本题中要证明PA = PE,就要把这两条线段分别放在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中。

三、利用旋转构建图形

分析:通过类比构造平行线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想到构造平行四边形这个特殊的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巧妙地构造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基于平行四边形模型,可以将△EPC围绕某个点进行不同的旋转,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证法8:如图9,过点A作AM⊥BC,并延长AM,过点P作PN∥CD交AM的延长线于点N,连接CN。因为AB = AC,∠BAC = 90°,AM⊥BC。所以AM = MC = MB,∠B = ∠ACB = 45°。因为AB∥CD,CD∥NP,所以NP∥AB∥CD,所以∠B = ∠MPN = 45°。因为AM⊥BC,所以∠PMN = 90°,所以∠MPN = ∠MNP = 45°,所以MN = MP,所以△AMP ≌ △CMN,所以PA = NC,∠PAM = ∠MCN。又因为PA⊥PE,AM⊥BC,所以∠PAM+∠APM = ∠APM+∠EPC,所以∠PAM = ∠EPC,因为∠PAM = ∠MCN,所以∠EPC = ∠MCN,所以PE∥NC,因为PN∥CE,所以四边形PNC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E = NC,而NC = PA,所以PA = PE。

同理,过点C作CN⊥PC,使得CN = PC,过点N作NM∥PA交AC于点M,连接PN,如图10,可得证法9,证法同证法8。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思考解法与解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想到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由平行可以巧妙地构造“特殊形”,即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构造辅助圆构建图形

分析:借助等腰三角线的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由PE⊥AP会想到直角,由直角会想到构造辅助圆来解决问题,由此可以借助初三圆的知识点来解决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

证法10:如图11,在BC延长线上取点Q,连接AE。取AE的中点O,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因为∠BAC = 90°,AB = AC,所以∠ACB = ∠ABC = 45°。所以∠AEP = ∠ACB = 45°。因为∠BAC = 90°,AB∥CD。所以∠BAC = ∠ACD = 90°。所以∠ECQ = ∠ACB = 45°。因为四边形APCE内接于圆内,所以∠ECQ = ∠PAE = 45°。即∠PAE = ∠AEP = 45°,所以PA = PE。

怎么会想到用构造辅助圆来解决问题的呢?这就要求学生对圆的知识要足够的了解,特别是怎样才能确定圆。(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2)直角三角形也能确定一个圆;(3)当一个图形的一个角和角所对的边确定时,也能确定圆(即定角定弦隐圆)。那么,本题应是定角定弦隐圆的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现,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学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数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之前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解题的视野得到开拓、解题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模型,培养解题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基本模型,并能够运用基本模型解题。平时注重基本模型的积累,积累的越多,越有助于激发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注重解法類比,提高解题效率。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类似问题,能够找到同类问题的思路,让问题更加清晰,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隐含性的问题更加显性化。在初中教学中大胆使用类比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参 考 文 献]

[1]陈红伟.一题多解练思维多解归一探本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30):31-32.

[2]金敏,王红兵.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思维品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32):30-32.

(责任编辑:杨红波)

猜你喜欢

一题多解中学数学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构造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例析初中数学的多解问题
一题多解在培养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一题多解的教学问题分析
微积分的思想及方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
年轻教师如何利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增量法在不等关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