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主题教育

2022-04-21金钊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

金钊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教育,不是专门的历史知识学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历史教育。教师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历史单元教学中,应明确历史教育的课程定位,并力求做到:明晰历史线索;講准历史知识;讲好历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历史教育 明确定位 传承革命精神 家国情怀

作为公民教育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包括历史教育在内的多个知识领域,其中历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通过参与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旨在引导一线教师基于《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主题单元,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历史教育的准确定位,梳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明晰历史线索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大跨度地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走过的历史进程,包括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内容,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讴歌仁人志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与上下求索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先辈们走出苦难、复兴中华的艰难历程,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对应课程标准中“我们的国家”主题,“要求学生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据此安排了《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两课。中国近代史的这两课贯穿了两条线索:一是屈辱史;一是抗争史。正是因为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抗争,才使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没能得逞。

对应课程标准中“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要求,《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安排了《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富起来强起来》共四课,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教师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同时要依托历史知识,聚焦“中国梦”主线,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讲准历史知识

(一)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历史学科的历史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教育有别于历史学科的历史专业知识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历史教育,是大众化、普及性的历史教育。考虑到小学生的学段特征,教材不追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体系化,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事物、现象、人物等切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找到与学生生活的对接点,面上选点,红线串珠。因此,教师切忌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教育简单等同于纯历史知识教学,甚至人为进行拓展和拔高,须知相关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会进一步螺旋上升,杜绝小学历史教育“抢跑”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可以轻视历史知识,应看到历史知识在培育价值观和传承精神中发挥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如果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而没有历史知识作依托,价值引领效果就会打折扣。教师应力求做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

(二)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跨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涵盖的历史知识相当丰厚,这就增加了教师讲准历史知识的难度。讲准讲透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看一看”,融入其中“学一学”,结合实例“想一想”,我们今天“怎么办”;应关注教材逻辑与教学逻辑的关系,把握核心观点和思想,抽出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魂”;立足学生视角,建立学生与内容的对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教师要善于把握古今“结合点”,引导学生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在,用今天的眼光重认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如讲授《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通过《南京条约》的“割让”与1997年“回归”的强烈对比,让学生了解这段史实的过去和现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香港岛的割让及当时的丧权辱国都是源于清政府的软弱和国家的衰败,而“回归”则让我们看到只有祖国的强大,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为了讲准历史知识,教学中史料运用要力求精准,养成标注历史文献出处的严谨态度,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尽量引用官方审定的历史教科书或党的文献,切忌个别学者的“一家之言”或来路不明的史料,用准确和真实的历史知识教育学生。

(三)注意教材中历史知识的最新表述

讲准历史知识要关注教材中一些新的表述,如“勿忘国耻”,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长达14年,确切地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局部抗战阶段,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为全民族抗战阶段。又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话题,过去讲长征时局限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这一点在“一纲多本”时表现突出,统编教材的新表述是:长征不仅仅是红一方面军,而是整个红军的战略转移,包括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

此外,讲解知识不能浮于表面,如“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落后”?究竟是哪方面“落后”?从战争的角度,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体现的是武器落后,其背后是科技落后,习近平的论述为我们打开了思路,他指出:“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2]这段话对于具体看待与归因“落后”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政课中的历史教育不是为了机械地掌握一个个知识点,而是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正确价值观念,会用历史的知识和思维去分析问题。

三、讲好历史故事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历史容量大,相去学生生活甚远,故事教学法不失为有效的教学路径。本单元每一课都有丰富的故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及有效利用。《百年追夢 复兴中华》单元每一课都可以有效运用故事教学法,讲好历史故事。讲述历史故事要贴近学生,要选取典型素材,选好形式,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讲述和表演故事。当然,讲好历史故事不能停留于故事本身,要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思维,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杯。

例如:《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虎门销烟”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故事,“人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关天培身负重伤,仍坚持与英军战斗,誓与炮台共存亡,壮烈殉国。“圆明园的诉说”话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相关文物特别是十二生肖兽首被掠夺的故事,通过文物流失与回归的对比,感受祖国的强大。“甲午风云”话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等将士的故事,思考邓世昌的故事为什么至今依旧被传颂。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搜集黄花岗起义的故事,正如教材“活动园”所提示的:你所知道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哪些?你了解他们的故事吗?请收集烈士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吧。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话题的教学,可以按照七律《长征》提供的行军路线,通过“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一块银元”“七根火柴”“半条被子”“彝海结盟”等故事,探索红军“不怕”其中的秘密。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一课:在“众志成城”话题部分,教材“活动园”提出要求,请你收集抗日英烈们的事迹,在“抗日英烈故事会”上与同学们分享。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具有爱国精神的中华儿女汇聚起铜墙铁壁的磅礴力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英勇悲壮的感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通过一系列感天动地的故事分享,引导学生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课:针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话题,可以举行“我讲爷爷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故事会活动,让学生通过采访家人,对比新旧社会的不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针对“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话题,可以搜集“最可爱的人”邱少云、黄继光等志愿军战士的故事,从中体会他们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在讲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时,可以搜集“小球转动大球”等外交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富起来强起来》一课:在讲述“精神文明新风尚”话题时,可以以“文明·我们在行动”为题,收集《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故事,分享身边好人好事。

四、传承革命精神

教材编者一再强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3]。所以,传承精神成为本单元的一条暗线贯穿始终,也是思政课中的历史教育的主要标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为:(1)红船精神。党的一大开天辟地孕育的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孕育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与井冈山道路一起,成为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财富。(3)长征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是一条怎样的路,红军为什么不怕,我们该学习怎样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红军将士的正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4)延安精神。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构成了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5)抗战精神。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得益于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6)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永不骄傲、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经受西柏坡精神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开启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为:(1)抗美援朝精神。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志愿军指战员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2)雷锋精神。雷锋以22岁的短暂人生,铸就了永恒的雷锋精神,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3)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4)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集中体现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5)“两弹一星”精神。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进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为:(1)抗洪精神。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相继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数百万军民众志成城,奋起抗洪,谱写了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2)抗击“非典”精神。2003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感召下,抗击“非典”斗争取得完全勝利。(3)载人航天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4)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社会各界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继提出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弘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由于本单元涉足的革命精神十分丰富,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年代尺或思维导图进行系统梳理,另外讲述革命精神不宜过度拓展,切忌一味的概念教学,重在道德情感启蒙。

总起来说,讲好《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在明确思政课中历史教育定位的基础上,教师应力求做到:史料运用要精准,历史线索明意义,故事分享有思考,生活体验有感悟,传承精神担责任。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5.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6-10(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2.

(责任编辑:杨红波)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