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思路解析

2022-04-08于惠惠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欣赏课审美能力

于惠惠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审美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美术作为小学阶段不容忽视的素质学科,既是学生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又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其中欣赏课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欣赏课入手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课 审美能力 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手工、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较为特殊,他们好奇、好动,与静态的美术作品欣赏相比,他们更喜欢动手去绘画与制作。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美术教师往往无视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一味地用绘画实践与手工实践去规划教学内容,以求保持美术课堂的“热闹”。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美术素养发展不均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亦难以得到培养与提升。其实,欣赏课对于学生的意义与绘画、手工等实践课程同样重要,是培养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而如何展开美术欣赏课程,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同样是现代创新教育所必须探究的课题。

一、 主题鉴赏,在指导启发中培养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所谓的“教学做合一”其实就是以“做”为基石去进行教与学活动,以实践为底色去创造教学艺术。虽然“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获得相应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学习毫无用处。理论知识是学生“做”学问的重要保障,任何教学实践都离不开理论支撑,美术学习亦是如此。如果教师将美术课定义为简单的画画和手工课程,那么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就会过于贫瘠,不利于他们在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艺术的创造与应用。因此,美术课程中不仅要设计和开设绘画和手工主题课,还应该设计和组织主题欣赏课,力求让学生在主题欣赏课中汲取理论知识,并进一步深化审美能力。

在教学“色彩的冷与暖”时,教师不仅可以设计涂鸦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动手绘制中感受色彩的冷与暖,还可以开设以色彩为主题的欣赏课,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的艺术作品,并让学生去观察与欣赏。比如,教师可以出示教材中收录的肖淑芳所绘制的水彩画《丁香花》,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仔仔细细地“读画”,再邀请学生说出对该作品的印象和直觉感受。“读画”之后,就会涌现出诸多对画作的初体验,有的学生感受到了丁香花怒放的氛围;有的学生似乎闻到了丁香花的清香;有的学生认为这瓶丁香花应该被放置在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房间里;还有的学生认为画作中的绿枝点缀得非常好,没有喧宾夺主……当学生对画作形成初步感受后,教师点名主题“色彩的冷与暖”,并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角度继续“读画”,谈谈对画作更进一步的感受。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的欣赏具有了方向,他們会基于色彩畅谈对画作的主观看法。有的学生说:“整幅画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还有的学生说:“虽然整幅画的色彩都是冷色调,但是色彩间的搭配以及留白让人感受到丁香花在努力地绽放着。”……“色彩的冷与暖”是美术教学中相对理论的知识,以往在教学这类知识时,往往是教师将冷色与暖色给人的感受、代表的意义不加整理地灌输给学生,如此既没有给学生留足欣赏的空间,也很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在主题欣赏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读画”,并给予一些微指导和启发,这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审美能力的形成。

二、 实践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绘画、手工、欣赏是齐头并进的,所以一方面可以开设主题欣赏课,给予学生一定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绘画、手工、美术游戏课程中随机渗透欣赏教学,力求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地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主题与背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拿出一盆虎皮兰和若干盆绿萝,要求学生一一摆放绿植,力求突出虎皮兰。教师的要求言简意赅,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先将虎皮兰放置好,再将若干盆绿萝放置在虎皮兰后面较远的距离上,用远近的不同突出主题;有的学生则将虎皮兰放置高处,绿萝阶梯型向低处一一放置,借助高低的不同突出主题;有的学生将虎皮兰放置在中间,围绕着虎皮兰放置一圈绿萝,用数量和中心点位的不同突出主题……学生在创造与动手实践中对“主题与背景”相关知识形成了直观认知,理解了“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画画的主体,关键看作画者要表达什么”的作画原理。当学生对“主题和背景”形成自我认知后,教师再要求学生以“虎皮兰”为题创造一幅水彩画。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对“虎皮兰”这幅画的主题、背景等的谋划布局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在创造时更有想法、游刃有余。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通过主题的发掘以及背景的分解去鉴赏美术作品,了解到如何全面综合地进行艺术鉴赏,从而进一步提升审美能力。

另外,美术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任何的看一看、摸一摸其实都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五谷作画”时,教师首先给每一个学生发放一个小盒子,盒子里混杂着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学生需要将盒子中的五谷杂粮进行分类、挑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挑挑拣拣中对五谷杂粮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了解到每一种谷物的颜色和大小、光泽和手感的差异。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展示教材中收录的各种范画,包括因形状不同而创造的房屋、桥梁;因颜色不同而创造的熊猫;因质感不同而创造出的老虎……这样,学生既可以对画作中的颜色美、形状美、色泽质感形成直觉感受,又能理解谷物作画的原理,了解新型的艺术创造手法,从异物作画中发现美,理解美无处不在。

三、 设置质疑,在问题剖析中进行欣赏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程不被重视的现状使得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量极低,他们潜意识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都拘泥于教师给出的固定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改变现有的美术鉴赏教学问题,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从教材、课标中走出来,从过分重视统一标准中解放出来,去重视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化感受。那么,如何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呢?如何鼓励学生踏越“雷池”呢?实践证明,在美术课堂中增设质疑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剖析精神,有利于刺激学生对美术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六年级上册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提出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①你能看到这幅图中的“点”吗?②画面中人物分散在各个区域,画面中只有撑伞的红衣女子和白衣女孩正面朝向画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③画作中几乎每个人的脸庞都处在或多或少的阴影下,对此你有什么感受?问题①中,学生在仔细地读题和观察中,会发现整幅作品其实是用无数个“点”集合而成的,比如画面中的一把雨伞,远观雨伞偏橙色,放大后可以发现作者是用了无数红色笔触和黄色笔触并置促成的,由此学生便可以进一步理解审美是“点彩派”手法,对其形成了主观感受;问题②中,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问题聚焦于画作中间面朝观众的两个人物,进而能够感受到画面呈现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激发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人物在人群中逆向穿流的画面感;问题③更是对学生主观感受的激发,学生在研究问题③时会感受到画中人物虽然近在咫尺,但却仿佛隔着遥远的心理距离,各有心事,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社会上流阶级内心空虚冷漠的现状。总之,质疑环节的增设为学生独立读图、鉴图、思考提供了平台,这种教学方式在带领学生的美术思维进入新的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四、 尊重差异,在思维碰撞中培养能力

美术鉴赏的主体是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主观意愿和感受,而这种基于人们主观感受而造成的美术作品的差异性便构成了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在不同人的眼里,同一幅画所彰显出的艺术魅力是不同的,同样是蓝色,同样是一片汪洋大海,有的人看到的是宁静与平和,而有的人则感受到了忧郁与孤独。可见,欣赏是一种主观活动,教师在开展欣赏课程时,不能将自己对画作的认知与理解直接塞給学生,而是要创造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对“点的魅力”的理解,教材中给出了诸多范画,其中《春风》这幅画在学生之间饱受争议。有的学生认为这幅画不好看,其中的红色、绿色点点让画面显得很乱。还有的学生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画作中的点点恰到好处。画作的主题是春风,画面上黑色的方块象征着随着春风而上的风筝,而那些红色的、绿色的点点就是“春风欲醉迷人眼”,将春风吹起的红花与绿草的杂乱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学生的争辩,教师不应该给予硬性的点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截取出更多与《春风》相似的艺术作品,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引导他们去对比、去感受。争辩是学生思维发散的主要渠道,学生在思维碰撞下,会更加理解“点”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如此他们在绘画属于自己的作品时,才能更好地运用“点”,不会因过度使用而造成画面脏乱,也不会因为吝啬使用而使得画面枯燥无味。

总之,在美育理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师应该重视欣赏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力求让学生在欣赏课程中既感受到美术的奥秘,又提升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欣赏课审美能力
交互智能平板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美育视角下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建构
创新美术课堂?体验学习乐趣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