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采用舒适护理干预的价值

2022-03-29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8期
关键词:常规护理人员护理

张 倩

(大连市中心医院冠心病一科,辽宁 大连 116033)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的增多,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长。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症不仅限于通过传统治疗将病症得以改善,而更侧重于将患者死亡及反复发作的危险降到最低,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通过规范治疗的同时,还需接受更全面的护理干预。这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其全面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同时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2]。在心内科中,心力衰竭属常见症。临床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后可对患者的病情较好地控制,但受病痛的折磨,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伤害,继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导致心力衰竭恶化的因素有神经、体液、内分泌等变化[3]。结合临床经验发现,自我能力的提高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控制以及反复发作的次数、生活质量改善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当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整体发病率不断提升,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易反复发作,必须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如何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样重要。鉴于以上情况,为详细了解舒适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的益处,此文就本医院特殊时间收治的患者实行研究,研究内容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心内科2020年1~9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随机编号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3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知晓本次临床研究,自愿参与并且签署相关同意书。常规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2.59±2.5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94±3.10)岁。研究开始前,研究负责人已经把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纳入标准:①经过CT等常规检查后,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症要求,确认患者患有此疾病。②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准备齐全。③此次研究经过本医院医学伦理会的批准与支持。④研究对象意识清晰,没有精神疾病,能配合研究人员的工作。⑤研究对象及其亲属经研究人员的讲述下,详细了解此次研究,并自愿签下知情书。⑥研究对象的年龄在60~80岁。排除标准:①研究对象的配合度较低,不愿听从研究人员的指示,中途退出。②存在心脏方面疾病且日常生活不受约束的研究对象。③研究对象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情况。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行常规形式的护理,主要囊括在患者入院时带领其熟悉主治医师、病房环境等,以此降低其对环境的陌生感,告知其正确的用药流程,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及并发症护理[5]。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引入舒适护理,具体如下。①营造适宜环境:在患者在院期间,确保其所在病房环境处于干净、整洁的状态下,采光及通风性能良好,调整病房内的湿度及温度。在实际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须确保所有的护理动作平缓、轻柔,从而避免患者的正常休息受到影响。另外,还应该确保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告知患者医院相关规章制度、探视以及休息时间,确保患者住院环境的安静及舒适,这对于患者的疾病康复有重要价值[6-7]。②吸氧护理:在患者住院的过程中,基于患者的身体情况,针对性给予吸氧治疗。在患者吸氧的过程中,会出现不适情况,护理人员须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关注,注意所使用的一次性吸氧导管与湿化装置保持无菌[8-9];护理人员必须关注氧流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氧流量的调节,避免患者自行调节。③体位护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很大可能会出现气喘及水肿等并发症。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床头高度的调节,并始终确保患者处于半坐、半卧的状态,以此来达到提升患者整体舒适度的目的[10]。针对病情相对危重的患者,协助患者翻身,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等问题。④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相对较长,且会反复发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需要多关注其心理变化情况,尽量采用简单且平和的语言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所提出的需求。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在日常交谈中掌握患者心理情绪,对于有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患者进行针对护理干预,及时消除其负面情绪,告知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的同时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对于患者心中的疑问做出正确解答,对于患者合理要求尽可能的满足,让患者详细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其积极配合,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认可,以达到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及护理干预的目的[11-12]。⑤饮食护理: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且无刺激的食物,尽可能的让患者食用含钾、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香蕉、瘦肉等。嘱患者坚持少量多餐的基本原则,以此来更好的降低患者心脏负担。过量摄入钠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反复病发住院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饮食方面保持低盐清淡尤为重要。针对疾病患者,规划合理、科学的饮食均衡食谱十分关键,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及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达到减轻患者心脏负荷的目的。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防止过饱会导致胃肠过度充盈,继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科学进食的同时还应控制饮水量,避免给心脏带来过多的负担,同时嘱患者禁烟禁酒。⑥用药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针对性的选用治疗药物。对于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告知其需严格遵照医嘱,按时回院进行血钾水平及肾功能复查,如果患者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施救。对于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要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此类药物易出现中毒反应,同时对患者心率变化密切监测,在患者接受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期间要叮嘱患者如果有异常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用药,待医师诊断后,遵医嘱治疗。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切记不能与利尿剂共同使用[13]。⑦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实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导其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由易到难逐步进行,指导患者沿着床边简单活动,待病情逐步好转适量增加锻炼强度及锻炼项目,但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⑧健康教育: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讲解正确的疾病知识,并根据病情正确用药,帮助其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叮嘱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作息时间规律、多食低盐低油清淡食物、禁烟酒。定时对患者随访,完善相关检查。增加电话随访的频次,更利于患者康复,减少病情反复发作的概率[14]。

1.3 观察指标 ①SAS、SDS评分状况,运用SAS(焦虑量表)与SDS(抑郁量表)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实行评估,满分100分,大于正常值(51分)说明患者的负面情绪十分严重。②护理满意度,对研究对象使用本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根据其得分情况作为衡量标准。满分100分,非常满意范围是≥ 88分,满意的范围是87~71分,不满意的范围是≤ 70分。总满意=(非常满意的例数+满意例数)/全部研究对象例数×100%。③护理质量,主要包含环境质量、基础护理、服务态度这3个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状况 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常规组的SAS、SDS评分大致相同(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数据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状况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状况对比(分,±s)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常规组的总满意度依次是97.22%、75.00%,观察组的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n(%)]

2.3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环境质量、基础护理、服务态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分,±s)

表3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分,±s)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在心内科科室中极为多见。其定义为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人体日常代谢的需要,发生组织灌注不足及肺循环、体循环静脉淤血的情况,属于渐进性的临床综合征情况[16]。患者长时间卧床静养,会使血流速度变缓,血液的黏滞性上升,肺循环发生淤血情况,进而发生肺部感染,且存在少数因肺部感染而形成心力衰竭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也比以往更大,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不断提升的趋势。因此,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也一直在深入研究。护理工作以人为本,从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由于当下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护理措施也应不断改革创新,力求患者满意。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利于其康复的护理措施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继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确保患者健康[15]。

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数据显著低于常规组;观察组的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更高;观察组环境质量、基础护理、服务态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老年疾病患者的生理机制正逐渐弱化,呼吸困难、水肿等情况的发生会让其身心异常痛苦,容易出现烦躁、抵触医治等不良情绪,进而增添心脏压力,加之疾病病程时长较久,医治后易反复发作,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等情况会催生抵触医治情绪的出现,降低医治依从性及医治效果。临床实行常规形式的护理工作,主要以患者的病情为主,整体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加上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工作量较多,易忽视患者的真实想法。舒适护理属于新型的护理方式,更注重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整体性的护理服务,相比于常规形式的护理,更注重以患者的真实需要为服务中心,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护理质量水平,取得患者对其及医院的好感度。对疾病患者实行舒适护理,利于让其感受到足够的关心与重视,利于提升其医治自信,进而促进医治工作的良好实行,提升医治效果及病情的好转。舒适护理主要是通过营造适宜环境、体位、心理及饮食等方面实行护理工作,意在给予患者舒适、僻静的修养环境,依照其实际病情实行个性化的饮食、体位等方面管理工作,以此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促进病情的有效好转[17]。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行舒适护理,利于患者的情绪保持在平和状态,降低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提升医院在患者心中的信赖程度。

猜你喜欢

常规护理人员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常规之外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