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心房功能的临床价值

2022-03-29孙喜文刘光强韦国雄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动脉瓣左心室心房

孙喜文,刘光强,韦国雄,何 斌

主动脉瓣狭窄属于临床患病人数较多的心脏瓣膜性疾病[1],以老年人群较多见,对于轻度病人而言,早期无明显症状,预后较好,但随着病人年龄增加,其病死率可呈现升高趋势[2],并可能导致肺循环障碍,引发肺水肿等,故需尽早对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施行有效诊断和治疗。目前心脏磁共振被认为是诊断左心室功能的金标准,但上述检查耗时较长,检查费用较昂贵,且图像后处理技术较复杂,存在一定局限性[3],因此,目前常倾向选择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但由于早期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心房功能变化不显著,对其开展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准确性不高[4-5],较易出现漏诊、误诊等现象,故有必要选择其他超声检查方式。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属于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主要是通过时、空图像处理技术重建心肌组织的实时运动与变形[6-7],有助于医师定量分析心肌整体与局部的力学运动,从而有助于评估左心房功能。本研究对36例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及36名健康体检者施行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旨在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评估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心房功能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36例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观察组)及3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年龄62~79(65.32±0.45)岁;男20例,女16例;心率65~89(72.32±9.45)次/min;致病原因:风湿性心脏病22例,退行性病变9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5例;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25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11例。对照组,年龄61~79(65.30±0.39)岁;男19名,女17名;心率64~88(70.89±8.98)次/min。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纳入标准:①观察组病人经手术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瓣狭窄,对照组经各种检查排除各种心脏疾病;②年龄60~8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者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禁忌证;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糖尿病;③有心脏病手术史;④合并精神障碍。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及健康体检者行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操作如下:使用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带有Q-LAB6.0图像分析工作站)进行检查,探头频率设为1~5 MHz,探头为S5-1,指导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待其呼吸平缓后,连接心电图,测量心率,然后选取心尖四腔、五腔及主动脉短轴切面,以测量主动脉瓣口面积(Aa)、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与晚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E/A)、主动脉瓣口血流峰速(A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收缩末期容积(LAVS)、左心房P容积(心电图P波起始心房开始收缩时的左房容积,LAVP)、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LAVD)、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LAAEF=(LAVP-LAVS)/LAVP] 、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LAPEF=(LAVD-LAVP)/LAVD]。然后分析左心房各壁长轴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使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采集并储存3~5个心动周期的心尖两腔、四腔及左心室长轴动态图像,启动Q-LAB分析软件,于左心房前壁、下壁、侧壁及后壁分别放置取样点,以获得各壁各点心肌应变率曲线,最后测量左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变形率(SRe)、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变形率(SRs)、左心室舒张晚期左心房峰值变形率(SRa)。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包括二维常规超声参数、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射血分数及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值。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二维常规超声参数比较 观察组Aa、E/A、LVEF均较对照组降低,Av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二维常规超声参数比较(±s)

2.2 两组左心房容积比较 两组LAVS、LAVP、LA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左心房容积比较(±s) 单位:mL

2.3 两组左心房射血分数比较 观察组LAAEF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两组LA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左心房射血分数比较(±s) 单位:%

2.4 两组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值比较 观察组SRe、SRs、SRa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值比较(±s)

3 讨 论

主动脉瓣狭窄属于临床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主要是由于先天性主动脉瓣结构异常、风湿热的后遗症、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所致[8],早期症状不显著,但在代偿期,病人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绞痛、眩晕等症状,严重者甚至突然死亡,为降低病人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需尽早给予有效诊断和救治。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评估心脏功能的常用方法,而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为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成像技术,能有效测量心肌运动变形情况,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分析软件自动追踪感兴趣区域心肌组织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的运动轨迹,并对该区域内心肌变形进行计算,以此获得多种心肌力学参数[9],如旋转角度、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等,对定量评估局部和整体心肌组织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上述超声成像技术和组织频移无关,在检查过程中不易受到周围心肌组织及心脏摆动的影响[10],对声束角度无要求,加上应变处理软件能自动优化信噪比及定量应变测量,从而便于获得较真实、准确的心脏运动情况,目前上述超声成像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心脏功能评估中,如李爽等[11]研究详细分析了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通过对比常规超声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结果,认为使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评估左室心功能的准确度更高,且能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对医师分析病情具有重要价值。邢宇等[12]研究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及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对评估病人右室功能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能更好地评估整体右室功能。

为探究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诊断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心房功能的价值,本研究对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及健康体检者均行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Aa、E/A、LVEF较对照组降低,但Av较对照组升高,提示相比于健康体检者,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降低,易导致左心室整体功能受损。两组LAVS、LAVP、LAVD、LA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LAAEF、SRe、SRs、SRa均较对照组降低,提示相比健康体检者,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心房管道、助力泵及储存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亦说明使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有助于尽早评估病人左心房功能,对预测肺循环障碍及肺水肿发生具有较高的作用。季拓等[13]研究分析了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主动脉瓣狭窄组较健康组Aa降低,Av升高,E/A、LVEF、LAAEF降低,且SRe、SRs、SRa均较健康组降低,结果与本研究类似。说明使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心房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尽早发现左心房功能受损,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虽然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估左心房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具有无创、对声束角度无要求等优势,但本研究选用的为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是由于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只能追踪斑点在平面内的运动[14-15],而心脏运动属于三维空间上的复杂运动,因此,导致在心肌运动过程中会有部分斑点移出平面外,使追踪无法完成,虽然提高帧频可减少斑点移出,但易导致空间分辨力降低,进而影响图像质量,而为能准确反映局部心肌瞬时运动信号,需要高帧频且有清晰内外膜的二维图像,此外,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不能实时分析,常需脱机分析所存图像。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不断改进,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应运而生,其能有效弥补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缺陷,准确反映心脏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信息,从而更能真实反映心肌运动情况[16-18]。但无论是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还是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其在可重复性方面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上述检查结果缺乏标准化,可能因为不同设备的差异性及分析软件的升级影响参考值,故还需努力完善[19-20]。

综上所述,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早期评估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心房功能受损具有较好的价值,有助于早期预测肺循环障碍及肺水肿的发生。

猜你喜欢

主动脉瓣左心室心房
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自体心包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周脓肿贯通主动脉与左室流出道1例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继发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在远方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
左心房
心脏也需“减肥”
心脏也需“减肥”
心房
花开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