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抓住京剧艺术中的“京韵”

2022-03-14刘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唱腔体验

刘静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戏曲元素的比重日益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日趋重要。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引领小学生,走近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京剧国粹,继承和发扬戏曲音乐,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笔者在此以《京调》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抓住京剧艺术中的“京韵”。

关键词:体验 唱腔 京韵

纵观小学音乐教材,每一册都有与戏曲艺术相关的内容,这一现象表明戏曲艺术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习戏曲艺术,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传统地方戏曲,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文化,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戏曲艺术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营造戏曲学习氛围 增强体验乐趣

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地方文化的缩影,由于其特性鲜明,与音乐课本上的其他内容风格相差较远,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代入感不强,学生无法融入到戏曲艺术世界中。为了让学生抓住戏曲的特性,感受京剧的风格,笔者用音乐的画面、旋律的哼唱、打击乐器的演奏营造戏曲的氛围。

为拉近学生与戏曲的艺术的距离,让学生更快投入到京剧艺术学习的氛围中去,笔者以《京调》引子部分为切入点,请学生思考以下几点:1.聆听音乐,观看画面,说说这段旋律曲调来自我国哪个戏曲种类。2.你如何听出音乐具有京剧韵味?3.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4.老师加入钹的演奏,你觉得音乐气氛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总结:音乐的曲调来自京剧;从画面上的人物装扮,以及旋律的特点上,感受到京剧的曲调特点;音乐的情绪是欢快轻松的;加入打击乐器的演奏,让气氛变得更加热闹了。这一引子的切入,紧凑而连贯地让学生感受到京剧与众不同的旋律特点。紧接着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学生演奏钹的节奏,老师用响板模仿京剧中的“板”的音色,增强戏曲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京剧的京韵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二、感受京剧唱腔 了解板式特点

京剧的两大唱腔分别是西皮和二黄,这两大唱腔蕴藏着京剧艺术的演唱精华。以《京调》一课为例,我们了解到这部作品以西皮腔为基础改编。西皮唱腔通常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但是西皮还分为众多不同的板式,《京调》是西皮原板和西皮流水的板式改变而来。其中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相当于我们所说的2/4拍,强弱规律是强弱;西皮流水的特点是有板无眼,也就是1/4拍,每一拍都是强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手段辅助区分这两种板式的不同。

(一)用打拍子模仿京剧板式

我们了解了西皮板式的特点,但是如何判断作品是哪一种板式呢?首先可以用拍手的方式感受音乐节拍,比如第一主题聆听音乐,并跟着节拍的强弱打拍子,不难分辨出这段旋律只有强拍,没有弱拍,在京剧艺术中这就是有板无眼的板式,也就是西皮流水,音乐的速度欢快活泼,行云流水,旋律走向一气呵成。而第二主题的音乐我们感觉到音乐的节奏不如第一主题紧凑,强弱规律是强弱,也就是京剧艺术中的一板一眼,叫作西皮原板,这段旋律情绪上仍然是欢乐的,但是更加连贯飘逸。

(二)用图谱表现旋律形态

图谱的运用在音乐课堂中越来越广泛,其可以辅助我们掌握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走向、情绪的特点,以及乐句的长短。图谱在戏曲学习过程中也屡见不鲜,它不是一种表面花哨的学习形式,而是切实能够让学生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刚才已经掌握了两个主题的板式特点,它们的旋律形态是怎样的,节奏和情绪特点如何?图谱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第一主题有板无眼,许多同学边聆听音乐,边自行画出简易图谱:

从图谱中可以看到第一主题共有三个乐句,其中第一、二乐句长度相同,第三乐句最长,用点状图谱记录旋律体现出这一主题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再次聆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准确感受到乐句的长短,音乐有板无眼的西皮流水特点。

第二主题旋律飘逸连贯,学生难以记录下来,老师和着旋律,边播放音乐边画出旋律线:

从图谱中学生发现这一主题分为四个乐句,其中第三个乐句最长,三、四乐句不是从前一句的末尾开始,而是空了几小节,流畅的线条说明旋律是连贯流畅的,与第一主题不同。

(三)用肢体语言表现京剧韵味

音乐的学习少不了音乐表现。京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更加强调戏曲的表现力,小学音乐课堂也需要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京韵。

第一主题西皮流水的板式节奏较为紧凑,音乐只有强拍没有弱拍。在京剧表演中,板的演奏最为广泛,常用来控制速度以及表现板式的特点。京剧票友们时常摇头晃脑,一手持剑指拍击另一手掌,来感受京剧的韵味。而第一主题用这种形式表现音乐再合适不过,学生通过模仿板的演奏,体验了有板无眼的板式形态。

第二主题的图谱告诉我们:这一主题是连贯飘逸的,优美欢愉的,就像是京剧中旦角甩出的灵动水袖,又像是丝滑连绵的彩带。学生可以尝试跟着这一主题的四个乐句的起伏模仿甩水袖的动作,也可以在教师走圆场中,感受音乐流动的感觉。

三、了解文化内涵 演唱京韵旋律

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剧种,更是我国的国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京剧的发展成就了几代艺术表演名家,产生了许多经典曲目,流传至今。为了弘扬民族地方戏曲,推动戏曲音乐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作曲家顾冠仁先生于1960年在西皮原板和流水板的基础上创编了这首《京调》,对京剧中常用的曲调加以改变,形成了新的作品。追本溯源,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是学习京剧文化的途径之一。

(一)追本溯源 对比、分析作品

《京调》第一部分根据京剧作品《玉堂春》经典唱段《苏三起解》改编而来。既是改变,旋律必然有所同有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欣赏《苏三起解》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演唱者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承人梅葆玖先生,他作为男性演唱的是旦角,说明戏曲无性别之分,可以反串表演,这也打破了男生表演时候拘谨的状态。聆听音乐,发现表演者用的是假声演唱,速度是中速,这个唱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三个乐句的结尾旋律很相似,最后一个乐句的后半句拖长音结束。而《京调》第一主题的第一句和《苏三起解》旋律相似,其他乐句都做了改编,有句句承接的关系,但是第一主题的速度稍快一些,共由三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二、三乐句节奏更为紧凑,在情绪上也比《苏三起解》欢快一些。由此可见顾冠仁先生在原作品基礎上做了大胆的创编,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二)弘扬戏曲文化 演唱经典唱段

在京剧发展历史上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当今社会学习京剧的群体越来越少,戏曲艺术仿佛已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们以《京调》学习为契机,模仿《苏三起解》的演唱,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多一种艺术体验和感受,是弘扬和传承戏曲艺术的有效途径。

最早戏曲的学习运用的是口口相传的方式,师傅带徒弟,师傅教一句徒弟学一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为了减轻学生的演唱难度,也用这一方式模唱旋律,增强学习自信心。演唱作品的同时,还可以模仿人物的经典亮相动作兰花指,提醒关注演唱的表情,尝试用比较扎实的假声去演唱,鼓励学生表演。

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接受、了解京剧,许多音乐家将京剧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大胆改编。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丰富的手段带领学生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抓住传统艺术特点,为今后学习和传承戏曲音乐文化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赵潇晗

3487500338271

猜你喜欢

唱腔体验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