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本,让探究真实发生

2022-03-14张学琳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探究小学数学

张学琳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因而需要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现象和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问题的产生;同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元深加工,使学生从“听懂”走向“学会”。

關键词:小学数学 学本教学 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性学习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生长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目标是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本文就如何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让探究真实发生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

探究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从原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走向自己构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链条式”学习。

(一)巧用生活现象,引发探究欲望

可以说,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也是书本知识的落脚点。包罗万象的生活现象往往蕴含着无尽的探究性问题和资源,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近似数”时,可以利用学校餐厅容纳人数或图书馆的图书数等实际生活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近似数的数学问题,如“一楼餐厅大约能容纳多少人?二楼呢?”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一楼餐厅和二楼餐厅分别能坐多少人,并说明理由。在交流中,有的小组利用求差的方法比较哪一个数离整百数更近,有的小组利用数轴直观形象比较离整百数的远近。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近似数知识,我要求他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明确近似数只要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可以,为后续学习“四舍五入”取近似数打下基础。学生通过亲历探究,理解了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更方便。本节课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小组互学探究如何估计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数感。学生虽然熟知这些生活现象,但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以这种来源于生活的问题为探究背景,能激发问题的产生,以曲径通幽的方式将教材知识延伸至生活,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巧设真实情景,激发问题产生

身临其境不仅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而且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内化吸收。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用家人群里发红包、抢红包的小视频导入,这一常见的生活乐趣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随后引出“妈妈和爸爸一共抢了多少元的红包?”这一问题,给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问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思考,使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培养探究习惯,学会善提问题

教学中,教师利用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情景,有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在自学环节,我们还探索学生预习、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的新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通过互学、展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探究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学习中,给予学生思考时间,鼓励他们提出关于竖式计算中不懂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小组学习的经验,再讨论、解答、总结。学生在解答问题中理解了算法这一重点,突破了算理这一难点,在学方法、用方法中学会探究和提问。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听懂”到“学会”

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元深加工,从“听懂”走向“学会”。在时间的处理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回答问题前给学生思考时间

不提倡急于举手,切忌先叫学生再提问题。例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分别出示两位老师的折线统计图,提问:哪位老师的跳绳实力更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静心思考,结合已有经验想出合并统计图的办法,便于后续的学习。

(二)回答问题后给学生反思时间

回答问题的学生反思修改、补充自己的答案,其余同学反思自己的答案与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有什么关联,还要思考如何有理有据地进行质疑和补充。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在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时,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认真倾听、质疑补充、总结梳理的过程,从而真正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三)重难点问题的处理重在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中通过主问题“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探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时,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在圈一圈、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经历思考和验证,从本质上弄清楚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真正感受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现实意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整亲历知识的深度学习,使简单的学习过程变得有层次、有深度。

三、教师适时点拨,保证探究的顺利进行

教师巧妙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自学、互学和展学过程。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读题目“水里一共有多少只鸭子?”时,教师重读“一共”两字,这一点拨传递了需用加法计算的信息。一年级加减法计算中,教师注重读题时的重读和轻读以及语速和节奏,注重引导重点词的重读,可以点拨学生的思考重点,进而突破考查的知识点。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并不直接教给面积计算公式,而是给学生学具与充足的时间,加入古人割补法的视频,引导学生动手割补转换成长方形,进而总结出面积的计算公式,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节约能源”的话题,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梳理出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根据学生的问题写出很多算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问题点拨,引出变量;进而用“能不能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时间的节水量?”的问题进行点拨,学生通过探究,创设出文字、图形、字母、数字等来标识出任何时间的节水量,发展了符号感,保证了探究的顺利进行。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处于萌芽阶段,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贪多求全、揠苗助长。这就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内都要以学生为本,才能让探究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龚雄飞.龚雄飞与学本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黄大灿

3873500338264

猜你喜欢

探究小学数学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