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2022-02-28史默琳曹翠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史默琳 曹翠

内容摘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外国文学立足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发挥价值导向和文化引领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有机融合,在中外比较中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外国文学 建设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整治工作格局,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1]。推进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教师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

推进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教师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长久以来,外国文学课程在专业知识传授和道德思想教育上呈现“两张皮”的状态,为更好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外国文学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载体,立足课程建设,探索外国文学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旨在解决价值观培育如何融入外国文学课程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方面

(1)缺乏对相关教育政策的深入学习

一方面,受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影响,高校存在压缩专业课课时的情况,教学内容与学时出现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对自身研究领域的重视和偏好,部分教师认为过多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会破坏或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整体安排。基于此,缺少了主动学习和探究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意识和动力。

(2)缺乏深入挖掘外国文学课程资源中思政元素的意识和方法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课程观,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效地挖掘梳理各门课程自身的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就会内在生成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动力,而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流于形式。

(3)缺乏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和规划

从现有情况来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什么,融入多少,融入效果如何等等,都尚未形成明確的方案或规划,有些情况下教师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对学生思想动向或价值观问题的及时跟踪反馈,并没有真正实现稳定、长效的育人效果。另外从访谈结果和部分学生问卷内容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更多采用传统讲授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如果这一思政内容挖掘不够深入的话,此种教学方法很难引发学生思想共鸣,流于形式,虽然从问卷结果来看,近一半学生认同此种教学方法,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对其他方法的掌握并不十分娴熟,或者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实践,如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传达思政内容,应该更符合当今大学生个体意识强、思想活跃的特征。

2.学生方面

(1)缺乏对思政教育真正内涵的理解

当今大学生学习呈现功利化色彩,受就业或考研影响,对于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兴趣不高,思政教育如果不得法,很容易流于形式,另外,从学校或院系层面,缺少一定的思想引领和制度保障,包括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等的构建,使得课程思政理念仅仅是“听说”而已,并没有形成对学生全方位价值引领的合力。

(2)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一方面,教师教材或教案中的思政资源不足,素材过于陈旧,缺少新鲜度,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容没有与学生实际有效联系,这样就无法拉近学生与所授内容的距离,造成学生参与度不够,形成教师“一言堂”,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的局面;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立足当下,联系自身,深入理解思政内涵,主动增强课堂参与度。

(3)受西方外来文化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当代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思想开放、勇于挑战等鲜明特征,诚然,这些特征有利于大学生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但另一方面,个别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出现功利化倾向,缺乏高尚的、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所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教师方面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课程思政的“课程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作为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高校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理念,教学中能够体现课程思政含量,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做思政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从学校层面,要定期具备各种讲座、培训、工作坊和交流,对教师进行爱校荣校、师德师风、校情校史教育和政策解读;各院系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培训、讲座等,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予以资金和教学资源支持。只有主客观两方面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观念,并最终落到课堂教学实处。

(2)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挖掘外国文学思政元素,丰富思政资源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3]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意识从教材课本、学习强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政培训、网络课程等多种渠道丰富思政资源库。

对于带有异域文化色彩的外国文学课程,自身蕴含着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思想,大量作品承载着对真善美的歌颂与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与否定,包裹着丰厚的世界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都是课程思政非常丰富的优质资源。如歌德《浮士德》中关于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体现,《鲁宾逊漂流记》中关于永不疲倦、永不自满的奋斗者的形象,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告诉学生要坚定地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孤独面对可怕的处境时,不要悲观绝望,不要坐以待毙,自立、自信、自强,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通过实际行动去求生存、求发展。汉语言文学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小学培养语文教师,为更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情怀”这一毕业要求,外国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师德及从教理念,会对学生有所启发,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原则,卢梭《爱弥尔》中的“自然教育理念”,托尔斯泰积极投身教育创办学校等等,可以让学生感悟为师之道和教育的精妙。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价值,具有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3)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思政意识

A.教学大纲方面

需要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每一章节需明确凝练出具体的思政元素或思政融入点,确立“四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将思政目标纳入课程目标范畴,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思政目标(人格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属于专业目标范畴,素质目标与思政目标属于德育目标范畴,通过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外国文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大纲要求,相应调整授课计划和教案,根据每一学期具体的学时安排,进行思政教学内容的分配,并在教案中明确体现每一章节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同时设置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讨论题。

B.教学设计方面

首先,教学模式。外国文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前),在学习通发布案例素材,设定思政内容主题讨论,使学生对相关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线下(课中),通过翻转课堂深化思政内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最后是线上(课后),设置思政教育方面的课后作业,完成最后的内化应用。教师要注重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践”、“讲授与作业”、“考核与评价”相结合,使得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其次,教学方法。在推进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外国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避免出现彼此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避免“贴标签”、“空洞说教”等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具体教学策略上,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体验、对比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课堂等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比如,古往今来,不少经典作品中魂牵梦绕的爱情故事震撼心灵,深受学生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等作品的人物形象穿越时空,深入人心。但是因为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及审美取向的不同,教学中,应结合中国文化以及传统道德对“美”的理解,适时加以引导,就“当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如何赢得真正的爱情”,“当爱情事业受到挫折时你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育学生不要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美好的爱情是建立在独立、尊重、平等的基础之上,更不要把爱情当作生活中的全部,应全面发展和完善自己,努力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再次,评价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任务评价、行为评价、贡献评价)与知识目标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作业(主题讨论、论文写作等)要融入思政主题,如结合《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与现实中新闻事件、中外英雄主义电影等,谈谈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等问题;结合作品中哈姆雷特复仇行为表现出的种种犹疑,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类人物性格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浮士德精神的当下意义,它与中国经典《周易》提出的“自强不息”有何联系与差别等等。这种融入思政内容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檢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通过学习通教师评价功能对一些不良的思想情绪予以及时疏导和纠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引领的作用。在最后的期末闭卷考试中,带有思政元素的主观题型应占有一定分值,如上述提到的主题都可以作为考核的范畴。只有以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方式构建课程体系,才能使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形成闭环,并能有效对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进行跟踪和引导。

2.学生方面

(1)多渠道加强思想宣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提到应有的高度,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一方面,从学校和教师出发,可通过讲座、培训等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宣传,反向推动学生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未来走向教师工作岗位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于外国文学课程来讲,大量作品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题材,都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思想。

(2)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进行价值引领

思政教育属于“隐性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的教育内容。对于外国文学课程而言,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找到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同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在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效进行价值引领,激发共鸣。

(3)外国文学思政教育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会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必须充分守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适时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文学课程应注意从外国作家作品的细微之处入手,结合作家奋斗精神、人格品质等,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课程思政建设总的目标是,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外国文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保持专业课课程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完成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A].2017-12-5.

[3][4]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R].2020-6.

项目来源:河北省张家口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703)。

(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