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渗透

2021-12-27李根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教育信息技术

李根

【摘要】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德育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当前小学阶段的德育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内进行,实际上信息技术课堂也是重要的德育教育基地。本文将以小学信息技术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加快德育与信息技术课的有机结合,在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培养具有高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078—02

随着社会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推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当前社会不仅需要人才拥有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1]。现在各个小学都加快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贯彻“从娃娃抓起”的信息技术培养目标。我们在看到信息技术带来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弊端,如网络上一些非理性言论,以及不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等,这都与互联网使用者的素养低下有关,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互联网操作能力,还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

一、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注重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校也有计算机教室,给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一两个计算机教室供全校学生使用,由于使用频率高,如果管理不妥当,卫生不到位,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但重点还在于学生的自觉维护,这就需要我们从课前准备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做到爱校如家。例如,让学生课前洗手,准备好脚套,下课后及时关机,切断电源,将显示屏的罩盖好,及时清理计算机教室的卫生等。课堂上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使用规则操作,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老师再适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会让更多的学生觉得爱护公物的行为是高尚的。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他们会在相互的效仿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从而让信息技术课和德育做到有机融合。

2.利用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礼让的品质。信息技术课在学校的落地生根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但由于部分学校还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做到“一人一机”,所以我们也看到学生们因为资源缺乏而表现出的自私,甚至有个别学生抢机占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学生教育。如若发生上述情况,老师可及时强调,谦让是一种美德,分享是一种快乐。同时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特别是学生时代养成的好习惯能够成为一个人终身的财富。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集体生活,通过课内外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成为遵守课堂规范,讲纪律、懂礼貌的好孩子。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操作性更强,有些师生互动仍未解决的问题可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分享的快乐中获得知识,并发扬谦虚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学习和合作中体会“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含义,理解“礼之用,和为贵”的用意,让学生在传统美德滋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2]。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素质

1.增强安全、守法意识。互联网诈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特别是近些年来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特别强调如何安全使用互联网,教师可以制作以“互联网守法”为主题的课件,让学生在明白互联网危险的基础上,教授诸如不要输入个人信息、不轻信网友等互联网安全知识[3]。另外加强与学生沟通,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是否有沉迷网络的情况,并及时与家长沟通,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防止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或上当受骗。

2.增强竞争、协作意识。竞争协作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在竞争协作中学生能明白自身存在的不足,也能学会尊重对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如设立“课件制作”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要想胜出,小组成员就需要很好地相互协作,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工作,如搜集资料、选择主题、动手制作等。比赛结束后,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参与评论环节,通过这样的形式达到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协作意识。

除了竞争,学生还需要建立协作意识。在小组比赛中,成员之间的合作分工能够充分体现小组协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上提问题、设悬念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举办电子板报比赛中,教师可以设定主题,安排学生制作属于自己小组的电子板报,并且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一起就电子板报的问题进行讨论。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因此需要帮助学生在小时候要有理想。例如在教授计算机历史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当前较为著名的信息技术公司,例如华为、苹果,或者向学生讲述比尔·盖茨是如何一步步创立起自己的事业,让学生明白互联网的潜力,并为成为一名高技术人才而努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互联网历史的引入,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形态。

三、结合偶发性事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1.现实品德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之其他课程接触的可能更多,频率更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摩擦。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教师首先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与矛盾双方进行沟通,在对话中找寻矛盾点,并就双方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指导,要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还要让学生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愧疚,避免以后同类事件的发生。换言之,课堂上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是老师将品德教育带入真实情景的绝佳时期,而且我们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价值。如以现实事例为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实现生活即教育的育人目的。

2.网络品德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上,网络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但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双面性,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不良网站、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平台等对涉世不深的学生而言,是非难辨,真假难分,再加上年龄尚且不大的学生自控力不强,网络品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中,应该关注学生现实与虚拟“三观”的培育和養成,让学生在使用虚拟空间的同时,树立与现实接轨的理念,让学生明确虚拟世界也是有规范和法治的,在网络上不能为所欲为,必须以现实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树立正确的网络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好奇心强,互联网充满诱惑,所以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使用方法。除了上课规范学生的互联网语言规范,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班级群,关注学生的动态,并有意识地在课上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和引导,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建立网络品德。实践表明,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爱国情操、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等一系列道德情感教育,可以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德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当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进展效果并不明显,这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匹配有关,所以学校要承担起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责任,多开展教师交流会、办培训班等活动,提高教师上课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德育方式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一种教师互动、师生活动的良性教育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曾勇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68.

[2]谢浩泉.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于甜甜.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中小学电教,2013(Z2):91-92.

编辑:陈富祥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德育教育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