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课堂提问,渐入阅读佳境

2021-12-21王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语文

王静

【摘 要】课堂提问是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课堂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调动教师匠心,遵循开放性、民主性与集约化等提问原则,提高课堂效能,优化提问品质,通过结构化问题、争议性问题等,增强提问的驱动效应,捕捉提问时机,于难点处、困惑处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意愿。借助课堂提问,引领学生渐入阅读佳境,提高阅读教学质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课堂效能

文本借助语言为载体,承载着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语言和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的有机结合需要思维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基于阅读教学的思维特质,借助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领学生渐入阅读佳境。然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简单化现象,提问缺乏科学性、逻辑性,提问内容品质不高,提问不分时机,提问主体单一……这些都制约了提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有价值。基于上述现状,本文结合阅读教学实践,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引领阅读课堂走向深入,让语文阅读课堂更加高效。

一、遵循提问原则,提高课堂效能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课堂提问的特质,遵循提问应用的一般原则,让课堂提问更加科学,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在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能方面的价值。

(一)开放性原则

语文课程涉及面非常广,教师在应用课堂提问时,应打破传统思维束缚,遵循开放性原则,基于语文阅读文本关联性,设计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打破文本局限性,借助开放性提问向更加广阔的阅读领域扩展。

如《乡下人家》一课,根据文章题目,笔者提出如下问题:结合你的阅读经历和生活阅历,说说你印象中的乡下人家该是怎样一幅场景?这个问题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也让学生凭借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民主性原则

提问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促进课堂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课堂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又与课堂氛围有关,课堂提问应遵循民主性原则,提供一些适合学生应答的问题,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借助提问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应答的意愿,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让课堂提问富有实效性。

如《猫》一文,围绕文本写作对象,笔者提出如下问题:如果让你以“猫”为题目,你会怎样写,写猫的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写猫的呢?这个提问设计时,充分遵循民主性原则,给学生创造了自由交流的机会,学生先自由交流各自的想法,再从自身的想法转向教材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的观点和文本进行碰撞,产生了思维火花。

(三)集约化原则

集约化原则是指提问要讲究提问成本,能够将各种要素的优势集合起来,以最少的问题达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集约化原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提问做法,不仅关注提问数量,更要讲究提问质量,考虑提问之间的关系,从而放大提问效应,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向课堂更深处推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如《守株待兔》一文,文本内容感知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提问:宋人守什么?为什么守?怎样守?守的结果如何?这四个提问的设计,坚持集约化原则,讲究问题的精致化,紧扣文章关键字眼“守”,渐次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凭借问题对文本内容获得清晰的了解。关联性的有效提问既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捕捉能力,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提问成为学生深入文本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提问品质,增强驱动效应

课堂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直接与提问的问题品质有关,教师应将优化提问品质作为首要任务,改变信息复现式提问,提出结构化问题、争议性问题,让提问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经歷思维冲突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提问的价值,增强提问的驱动效应。

(一)提出结构化问题

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达成阅读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发展,是推动阅读课堂深入的有效抓手。基于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应对提问进行整体性设计,关注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鲜明的层级关系,使之与阅读文本高度吻合,并符合学生阅读认知水平。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这篇文章属于一篇游记类散文。基于这篇文章自身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快速浏览课文,从文章中找出游览的线路,再根据游览线路说说各个地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特点是怎样的,最后,说说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问题设计紧扣游记类散文特点,从引导学生梳理游览线路入手,再根据不同的线路欣赏各个部分所写之景,解读景物特点,最后,在解剖游览线路图和分析写景的基础上,进入写景方法探究,让学生解读游记类散文的一般写作顺序。结构化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使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可见。

(二)提出争议性问题

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需要经历不断生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是被动接受,而需要学生自主建构。学生自主建构的效果与问题的品质有关,一些教师为了课堂有序进行,往往设计一些简单的、套路化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思维张力。教师应基于学生阅读素养发展,在课堂中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经历困顿、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意识,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如《桂花雨》一课,文章中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对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作为支持,是难以轻松地理解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提问:同样的桂花,真的会因为地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香气吗?如何理解母亲的这句话?这个问题与常态化的提问不同,体现出鲜明的争议性。通过辩论学习,学生借助生活阅历,理解到桂花不再单纯的是一种花,而是故乡的缩影,是故乡的象征,寄托着母亲对家乡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别处桂花不能替代的。

三、捕捉提问时机,激发探究意愿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育主张,这八个字启示我们,课堂提问应讲究提问的时机,要在关键处提问,在教学难点处提问,在学生经历学习挫折时提问,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

(一)于难点处提问

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的突破直接关系着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强化阅读教学节点意识,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文本内容,对阅读教学的难点进行预设,并根据预设的阅读教学难点及时提问,引领学生借助提问化解阅读学习难点,让阅读教学化难为易,更好地给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支持。

如《桂花雨》一课,“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围绕这一处难点内容,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笔者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拿出一支钢笔,预设如下提问:这是老师的一支钢笔,你们有没有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如果这支钢笔是你远在他乡的父母在你生日时送给你的礼物,你还觉得它是一支普通的钢笔吗?如果不普通,特殊在哪里?那么,这里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样吗?此处的提问聚焦阅读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让难点得到较好的化解,学生對《桂花雨》一课的主题也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于困顿处提问

小学生受阅历、知识储备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与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形成了认知差距,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惑。如果这些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对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阻碍。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学习困顿处提问,帮助学生走出阅读困境,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柳暗花明的过程,在拨开思维云雾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进阶。

如《丁香结》一文,文章结尾借花喻人,学生要理解结尾部分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困惑。如围绕“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一句,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期盼生活一帆风顺,在这句话中作者却这样认为,不是有悖常理吗?你是如何理解的?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顿时陷入沉思之中。进而,笔者结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诗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憾,应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仅如此,打开心结的过程也会带给我们成就感,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总之,课堂提问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应充分调动自身教学智慧,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让课堂提问更加适合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场景高度融合,引领学生渐入阅读佳境。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小学语文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