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拨动学生“主动思维”之弦

2021-12-21孙丽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自主建构深度学习

孙丽燕

【摘 要】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深度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与质量。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积极提问,将促进深度学习。日常教学中,让意外生成有效捕捉,激发思维需求;思维提升点有效设计,鼓励体验探究;回顾反思有效引导,促进自主建构。真正促进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需求 体验探究 自主建构 深度学习

课程改革以来,尽管数学教学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没有真正落实,思维还不够主动,學习方式还需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关键。学习心向、学习行为、学习效果是我们日常教学关注的最基本要素。只有良好的心理指向和心情状态,才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与肢体活动,才能促进其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促进深度学习。

一、大问题设计下意外生成的有效捕捉,激发思维需求

我们期望的学习心向:我要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产生“我要学”的原因,除了“遇到困难,自己想学新本领”外,还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感受数学学习能促进自己的发展,于是愿意学习;二是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表扬与赞赏,于是乐意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要学”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只要进入“我要学”的状态,就会积极参与学习。

【片段1】

出示问题情境:王大伯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分享。

生1 :问题是“怎样围面积最大”,说明可以围成很多种长方形,要找出最大的一种。

生2 :已知“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长方形花圃”,我想到周长是22×1=22米。

生3:我有个问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可以是小数吗?

生4 :我知道,用的是1米长的木条,长方形的长和宽当然是整米数。

生5 :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师(意外):真的是这样吗?待会你能把你的想法让所有同学都看懂吗?期待哦!

【分析】

因题目信息量多,这里提问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思考和交流,让学生理解题意。前四个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都指向于“理解题意”,第五个学生的回答指向于“问题结论”,照此规律,只要直接写出答案即可,跳过了过程的展开与理解。如果简单否定,他的学习热情将受到打击;如果简单肯定,对于别的学生来说就是替代。教师应该怎么回应才能两全?于是,笔者顺势“挑衅”式引导:“真的是这样吗?待会你能把你的想法让所有同学都看懂吗?期待哦!”适时延后评价,让以他为代表的有同样想法的同学继续挑战,让暂时还没有思路的同学有继续思考的空间。这样,巧妙地把意外生成作为可利用的资源,顺利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引导其有追求地学习,呈现出主动的学习状态。

【思考】

1.“适切引导”助力学习方式有效改善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引起学生主动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有关的学习资源。“要我学”靠纪律和制度“管”出来,“我要学”靠氛围、情景“激发”出来。“要我学”充其量只会表现出好的态度,“我要学”才能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只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带出积极的行为和积极的认知活动。意外生成有效捕捉,适切引导,激发思维需求,为学生营造“我要学”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识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2.“资源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

学生是在教师充分预设中生成自己的数学认识的,教师要用预设促进学生生成。教师预设的是怎样组织学生主动学。课堂教学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其实是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现实的资源,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

二、挑战性任务下指向思维的有效提问,促进思维提升

我们期望的学习行为:我能学——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学习资源除了“已经掌握的知识、具有的能力”,还有已经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及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我能学”意味着学生有自己建构新知识的路径,有自己想开展的活动。挑战性任务创设,指向思维的引领,促进思维有效提升,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学会思考,深度学习。

【片段2】

师:现在所有的条件和问题都理清楚了吧,怎样围面积最大?你打算怎么解决呢?已有解决办法的同学进一步思考,暂时没有的同学也别着急,一起看探究活动要求。

想一想:可以怎样围长方形?

写一写:把你想到的所有围法记录下来。

算一算:围好的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比一比:怎样围面积最大?

弹性要求:需要的同学也可以围一围,或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当然也可以直接记录在学习单上。

学生自主活动。

呈现①②③号作业:

师:仔细观察,这些记录都看得懂吗?请你评价一下,有什么想说的?说给同桌听。

生1:①号作业,图不完整,没有顺序,还少了两种情况。

生2:②号作业,把22÷2=11(米),先求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把思考过程写出来很好,就是列举的情况太乱,还有1个重复了。

生3:③号作业很有序,还写出了长、宽、面积,并找到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还可以写出比较的过程。

呈现④⑤号作业及修改后的③号作业:

师:比较这些同学的想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相互说一说。

生:都很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思考过程清楚。

师:你们还有疑问要提出吗?

(生纷纷表示没有)

师(质疑):老师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③号、⑤号作业都写到宽6米、长5米时擦掉了,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有序?从几开始列举,列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1:因为宽6米、长5米与宽5米、长6米的长方形是一样的,只是图形一个竖着摆,一个横着摆。

生2:从长10米开始,一个一个列举,到宽5米、长6米就可以结束。

生3:也可以从宽1米开始,到宽5米、长6米就结束,因为如果宽6米、长5米就重复了。

生(主动质疑):我也想问问,④号作业,为什么画了图,还要列表?

(虽然④号作业的同学迫不及待想回答,但师有意停顿片刻,给大家思考的时间)

生:因为用表格整理更简洁、清晰,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情况长方形的长、宽、面积。

师(小结):是啊,不管是画图、算式、列表列举,都要做到有序,在这里符合条件的情况比较多,用列表的方式列举还非常简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分析】

大问题设计让众多学生“我能学”,思路暂时没有完全清晰的同学也能通过探究要求进行活动。众多学生“我能学”,就会有多种认知线索、多种学习活动,也使交流有内容、有话题,自然会出现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学中,并联呈现资源后,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方式:分析每种资源的好坏,在比较中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整个探究过程步步为营,学生不断建构一一列举的策略,其策略意识有所发展。围绕“怎样围长方形面积最大”的挑战性问题,学生主动尝试、自主探索,体验过程有“大同”存“小异”。因为有教师主导下的挑战性任务引领,自然形成“大同”;因为挑战性任务下的探究过程是放手的,所以出现一系列“小异”的列举形式。当学生习惯主动尝试、自主探索时,自然形成“我能学”。

【思考】

1.教师“放手”,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放手”不是“撒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对学生有没有准确的预测和预设,是不是设计了有层次、适合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所谓“预测”是教师预先估计学生的各种可能,包括可能的想法、可能的需要、可能的困难、可能的结果……所谓“预设”是教师对学生各种可能的应对准备,包括利用哪些和放弃哪些、突出哪些和淡化哪些,如何引导、如何纠正、如何强化……既要有“预测”,也要有“预设”。

2.思维提升点设计的提问,拨动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提问能提示他们思考的方向;在学生思维浮于表面时,提问能促进他们深入思考;在学生思维抓不住重点时,提问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思维提升点设计的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

三、多元收获导向下回顾反思的有效引导,促进自主建构

我们期望的学习效果:我成功了——有多元的收获。教学的成功不仅是教师的感受,更是学生的切身体会。学生不仅能形成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更能形成整体性的思维与表达,获得深度理解的学习。

【片段3】

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还想提醒大家,在列举时做到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生2:我还有补充,列举时要注意确定起点,一般从1开始。

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时候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怎么一一列举,怎样做到有序,说得真好!那么,我们是怎么学到这个策略的,什么时候要用到一一列举?

生3:解决问题中,时常要用到一一列举策略。

生4:列举出所有情况,根据问题寻找合适的答案。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像这样(指板书),逐一罗列各种可能,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进而通过比较得到问题的答案。

生5:一一列举的策略,我觉得特别熟悉,好像以前用过。

师(拓展):你很会思考,大家想一想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曾经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同桌交流一下。

【分析】

学习探索可以掌握知识,回顾反思则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对于“有序”,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就有了深刻的体验,早在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初步体验。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样的体验越来越充分。这样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调用经验来学习、体会和应用一一列举的策略。上述片段看上去只是一节课的课堂总结,但实际上多了“多元收获”的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亲身体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学习的新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总结所经历的知识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用积淀的学习经验引领之后的自主学习。

【思考】

1.引导学生明确课堂总结的多元收获

一是学生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哪些收获和长进。二是学生应该清楚自己是怎样学的,联系了哪些旧知识、采用了哪些方法、开展了哪些活动。三是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本领值得高兴;开展了活动、解决了问题值得高兴;经历了曲折、战胜了困难值得高兴;进行了交流、共享了成果值得高兴……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积淀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由点状思维转化为结构化思维

教师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讲解要适时、清楚、准确、精练,要富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講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体验,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学生的总结应以知识点为站位,更要能以类知识、类方法为站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方法,积累学科思想,形成结构性、整体性思维品质,通过回顾反思,实现自主建构,形成结构化思维。

改善学习方式,立足儿童本位,聚力儿童发展,激发思维需求,促进思维提升,实现自主建构,引导儿童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让儿童实现“我要学”“我能学”“我成功了”,让儿童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促进主动思维。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开放课堂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127)的阶段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金阳文化’课程化实施研究”(编号:D/2018/02/4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自主建构深度学习
“探究”再探究,“思考”再思考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抓“关系”之课眼寻思维之点睛笔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学会使用数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