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传统文化引领学生道德能力发展

2021-12-08熊正财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熊正财

摘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学校,要挖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淳朴的民风民俗、优美的生态文明和浓厚的乡土文化来引领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道德能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这片热土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街道变得干净了,民风变得纯真了,人们的言行举止变得文明了,更多的人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生活了……这些悄然的变化,在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

一、以淳朴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做真善美之人

民风民俗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它从不知不觉地细微处起步,逐渐扩散,最终形成千万人的共识,世代传习。民风民俗一旦形成,即使它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但要想改变它,也十分困难。民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它有善恶之分,它也会因时而变。顾炎武明确地指出:“天下无不可变之民俗”。

针对民风民俗的这些特点,我们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挖掘民风民俗中的精髓,去之糟粕,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在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文中介绍了孩子满月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介绍了尊老的风俗,当天要摆寿宴,买寿宴食品,表达对长辈的尊敬;还介绍了一些奇妙的节日风俗,比如黑龙江的饮水节,广西的三月三歌节,西藏的藏历新年,福建的孝顺节。此外还对风俗中蕴含的寓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如:蝙蝠(福)、麋鹿(禄)、白鹤(寿)、喜鹊(喜)、吃汤圆(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包饺子(包容、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悠久的民风民俗还是沿袭了下来,比如,生活在一个村子的人们,哪家有什么喜事,其他村民就像庆祝自家喜事一样,赶去帮忙,赶去庆祝。宰杀牲口、搬桌子凳子、放鞭炮,满脸的喜气洋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淳朴的社会风习。我们可以用这些淳朴的民风民俗去熏陶孩子,培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而这种良好的品质一旦养成就不会改变,其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以优美的生态文明引导学生做有担当之人

生态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强烈的呼声。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保护环境,建设清新、洁净、优美、舒适的家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国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本身就是生態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国家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平了,草更绿了,花更香了。我们眼前呈现的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万紫千红的花朵;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清早人们被悦耳动听的鸟鸣声唤醒。这就是原生态的文明,是农村人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乡村文明,更是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果。这正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良好素材。这些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生态文明的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式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所强调的是要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据,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取得的生态文明的成果,是我们最好的教育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帮助孩子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比如,不乱扔纸屑,爱护庄稼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帮助孩子逐步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最终成为“生态人”,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三、以浓厚的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做有底蕴之人

农村还保存着有形的、静态的乡村文化——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农耕遗迹。这里还有原汁的、活态的乡村文化——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乡间小调、民间花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我们要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饮食等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合理适度利用,打造传统农耕文化特色品牌。比如,在农耕文化方面,借助于当地农耕文化陈列馆,引导孩子去了解耕田的犁、耙的历史,了解当时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进而让孩子感受现代农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爱家乡是爱家的延伸、爱国的前提,但爱家乡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对家乡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小学低年级段有这样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学习本课的目的正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亲近感。“走近”家乡才能够逐渐“走进”家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家乡自然环境的美,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地方,在日常的景物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一草一木与自己的关系;学会关注、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并逐渐喜爱、热爱家乡,从心底自然升腾出对家乡的爱。让孩子们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知乡史,懂乡情,添乡愁,并通过他们在全社会厚植乡土文化基因,增强家乡人的自豪感,从而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立志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与此同时,我们保护好古镇、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和弘扬农村传统美德,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总之,引领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而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内容也包罗万象。既要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又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我国乡村,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农村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多了解、多掌握,在平时注意搜集传统文化资料,加强相关知识储备。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比如在《我们的节日》等课程中,可以适当加入节日习俗、习惯等的介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积累而来的文化精髓,饱含着前人的智慧。这些素材的引入,不仅能够调动起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程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023.

[2]赵丁阳.论生活的可能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41.

[3]贺明.浅议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1).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