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性训练与音乐性培养的关系

2021-12-01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1

关键词:音乐性技术性旋律

刘 畅(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视唱练耳是音乐院校为各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性基础课程,“视唱练耳的学科定位要在以审美的音乐基础教育为核心,音乐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线,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思想指导下”[1]。视唱练耳教学而言,可以分为技术性训练与音乐性培养两个理论层面,良好的视唱练耳教学就是要把握好、处理好两者在教学中的微妙关系。

一、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培养互相融合渗透

技术性,指技术含量或技术水准;技,泛指才能、手艺,还可延伸出技术、技巧、技能、技艺等词汇。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也会出现很多涉及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器乐演奏时快速段落的磕磕绊绊;声乐演唱时的气息、发声、咬字;和声写作时的四部同向、平行五、八度以及所有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理性错误,等等,这些都被归纳为技术性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技术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技术性训练不仅仅是单纯地围绕着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而展开,更主要的是通过对以这些要素为组织手段而展开的各项训练,进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受业者的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以及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音乐性也称乐感,是指音乐学习者在音乐感性听觉基础上迅速、敏锐、准确地把握音乐的整体审美风格、情感内涵的直觉能力。音乐艺术中,这种直觉能力很大程度上受人的天赋影响,但后天培养也能使这种音乐直觉能力得以丰富、完善和提升。

视唱练耳的技术性训练建基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复杂的配合和组织活动,而音乐性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活动。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沟通和联系,所以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培养经常融合渗透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视唱的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培养的依存关系

视唱应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调性、音高和节奏,在这方面必须进行大量严格的技术性训练。当然,视唱还要注意乐谱上所标注的速度、力度、表情等记号以及调式、旋律线条所蕴含的音乐情感和音乐语言,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这一切唱奏表达出来,从一首视唱曲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而这一系列的音乐性表达都需要靠技术作为支撑。

唱好视唱还不单单是唱准旋律音程和节奏那么简单。大、小调式的变化,使得旋律产生了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调式色彩构成了丰富的音乐风格,不同走向的旋律线条、节奏特点、乐句划分以及对整体音乐风格的阐释,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不同的音乐情感,这些要点都是唱好一首视唱曲的技术性因素。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调式感、音程感和节奏感等一系列技术性基础做后盾,就根本谈不上对一首视唱曲本身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和语言做出准确的诠释,也就无法体现出视唱曲的音乐性。而完成这些的最终目的,则是要通过不断的视唱练习来丰富自身的音乐技能和修养。

(二)练耳的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培养的依存关系

练耳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以及音乐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运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将授课内容以技术性的方式和音乐性的方式准确地教授给学生,以使学生逐步具备对各类音程、和弦、节奏、调式、调性在音高、结构上的理性分析、识别能力和它们各自在色彩感、声部感、协和度以及调式感、旋律线条感、节拍感、速度感、和声感等方面的感性听辨能力。良好的听觉发展还需要具备极高的注意力分配能力,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因此,在接受听觉训练时,对音乐音响的感知能力也会各不相同。由于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练耳的听觉训练实质上就是和乐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的培养深度融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将上述两种认识能力相互转换,做到优势互补,把技术性阶段训练与音乐性阶段训练进行有机地融合,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天赋以及学习视唱练耳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和挖掘出来。

任何形式的教学内容,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听”对于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明白所有音乐知识的基础都应该是听觉的感受和体验,更加精准地将各类音乐性内容表现出来,才是培养听觉的最终目的。

视唱练耳课程是由视唱、练耳、听觉分析三部分组成,视唱除了要在具备看谱即唱能力的基础上保证音高、节奏的准确性之外,还要通过读谱,来捕获丰富的音乐语言中传递的情感表达内容。视唱绝不仅仅是对旋律线条的简单体现,而努力体会旋律线条中所蕴含着的深层次和声内涵以及情感传递,才能够使视唱更加具有艺术性和音乐性。练耳以提升音乐听觉能力为目的,它通过对单音、音程、和弦以及音程(和弦)连接、单声部旋律、多声部旋律的听辨记忆,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识别和记忆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适时地运用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已知音乐材料进行听觉分析,培养学生完成从理性认知到感性认知的转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以及音乐思维能力。

二、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培养互相转化促进

在当今的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仅仅是纯技术性地训练学生听辨音的高低、节拍、调式、调性以及读谱、唱谱等这一视唱练耳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枯燥的听、记、唱等过程中逐渐丧失对视唱练耳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甚至遏制了学生在音乐感觉方面的发展。我们不应该单纯地把学生的耳朵训练成“校音器”和“节拍机”,而是应该让学生用心(脑)来指挥他们的听觉,准确地感觉出听到的“音”是什么,“乐”是什么。只有这样,他们才是真正地感觉到了音乐,从而达到了提高音乐感的目的,即学习视唱练耳的目的。

(一)技术性训练对音乐性培养的促进

视唱练耳作为各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牢固地掌握音乐中的各项重要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自如地运用到各自所从事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时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实践证明,扎实的视唱练耳技术性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在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发展。只有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人类生活场景中音乐形态的特征和细微差异,我们才能更理解音乐形态和音乐审美之间微妙的关联,视唱练耳中音乐性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得到深入和完善。没有视唱练耳繁杂的技术性训练,音乐性培养只能流于空中楼阁,显得肤浅和粗陋。如不同民族、文化的视唱曲目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对文化中音乐形态的认识逐渐鲜活、生动和全面,音乐感受能力、辨析能力也逐渐精准和提高。视唱教学中,往往曲目的音乐形态越有个性或音乐组织形态越完善,音乐性的特征就越突显,就越能引发学习者的音乐感受能力,促进音乐直觉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让耳朵看到音乐”,将听觉能力转化为对乐谱的综合识别能力,并进行正确的音乐思维,使音乐内容得到更加完整、准确的表现。随着视唱练耳能力及程度的提高、音乐视角的拓宽,音乐素养的提升,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及表现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视唱练耳虽然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音乐基础课程,但是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音乐审美、艺术修养与自身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让技术更好地为音乐服务。

(二)音乐性能力对技术性训练的促进

反过来看,音乐感受能力提升后,对技术性的识别判断能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练耳教学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和弦听辨过程中大多注重单个音声的听辨,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和弦的色彩及协和度,只注重了“音感”,而忽视了“乐感”,忽略音乐性感受能力对听辨技能的影响和促进,反而容易出错。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对其在音乐性上加强训练和引导,要使其明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只凭技术而忽略音乐是行不通的;因为,听唱名和结构靠的是技术,听色彩靠的是乐感,当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同学们听辨和弦的能力将会如虎添翼。当音乐学习者积累了丰富的音乐听觉审美经验,对各民族、地域的音乐文化审美风格和情感特征有了全面的认识后,再去进行视唱练耳技术操作,往往能够一击中的,从音乐性的风格和情感特征,判断出音乐文化归属和相应的音乐形态特征,迅速调动以往的技术性经验和能力的储备,做出准确的技术反应,减少差错率。由此可见,技术能力的问题与音乐感觉的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既从整体上把握,又分清重点,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技术性训练与音乐性培养,是任何学习视唱练耳者都无法避免的课题,二者之间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进行分辨,但实践中往往存在相互转化,交织融汇在一起,技术性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闪现音乐性的光芒,音乐性经验的累积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技术性能力,两者的关系微妙而又辩证。正确认识两者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关系,能够促进我们的教学过程的完善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音乐性技术性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给你的信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变电站基础工程冬季施工经济技术性比较
7月,盛夏的旋律
台媒忧陆客“技术性”减少
贴近大众·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