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2017-02-27张怀海

艺术评鉴 2016年20期
关键词:音乐性

张怀海

摘要:《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为挪威著名剧作家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作的配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在《索尔维格之歌》这首歌曲中,作曲家格里格将民族与艺术相结合、戏剧与音乐相结合、旋律与歌词相结合。格里格运用优美的旋律、对比的调性、灵活的节奏节拍、丰富的力度变化,既展现了挪威民间曲调的民族性,又抒发了旋律美和意境美的音乐性。

关键词:《索尔维格之歌》 格里格 音乐性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大师、伟大的文学家,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易卜生一生共创作了26部各种体裁的戏剧作品。《培尔·金特》是他的一部带有以“个人精神反叛”主题的戏剧作品,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索尔维格之歌》的曲作者爱德华·格里格,是19世纪后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时欧洲乐坛具有进步思想和重要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挪威民族浪漫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

1875年,易卜生邀请格里格为其诗剧《培尔·金特》写作了配乐,经过首演大获成功。大约是在1888年到1891年的这段时间里,格里格从《培尔·金特》的配乐内筛选出了八首乐曲,在诗剧的基础上改编成了《培尔·金特》管弦乐组曲。选入组曲的作品,不是依据原来剧情的发展为顺序,而是按照音乐发展为主重新进行编排,成为可进行独立演奏的组曲。

《索尔维格之歌》原为用于诗剧《培尔·金特》第四幕的配乐,剧中描写的是索尔维格在茅屋前一面纺纱, 一面唱起这首歌, 耐心地等待培尔·金特归来。格里格在改编为组曲时,将《索尔维格之歌》里的歌颂声部删去了,改为抒情旋律的民歌和花腔的曲调,用以结束整个组曲,使得整个组曲的音乐发展达到理想状态,使得歌曲独立的描绘出了一个安静而完美的画面。

二、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结构分析

歌曲《索尔维格之歌》的整体结构为并列型二段曲式,以通谱歌的形式记谱。

1.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为四句式(aa1bb1)的双平行对比乐段。主题句在a和声小调,旋律呈音阶上下行走向,构成较长起伏性的线条,旋律出现的多处中下行递音式进行具有鲜明的特点,营造出了一种诉说、回忆的情景。见谱例1。

第二句为主题句的变化重复,只是将第一句中调式的导音还原,使第二句转到a自然小调。第三句运用主题句最后一乐节的材料采用逆行方式并予以展开,出现的临时变化音升d和升c,使得调性具有丰富的变化。该句终止于属音,表达出索尔维格对培尔·金特有一天一定会回来充满期待和信心。见谱例2。

第四句是第三句的重复变化,旋律上出现了两处装饰音,表达出更为细腻的人物内心情感,第一乐段音乐终止于主音。

2.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可分为两大句,第16-21小节为第一句,第22-30小节为第二句。第二乐段开始,以前调和后调的共同音——属音的长音引入。第二乐段音乐转到同名大调——A大调,节拍变为四三拍。旋律在高音区,前10小节旋律围绕着E1音徘徊发展,特别是第22-27小节多处出现递音式进行,并且以和弦分解为主,附点节奏的出现略具舞蹈风格,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索尔维格回忆往事时内心的激动心情。见谱例3。

第二乐段旋律经过第27-28小节的属和弦分解进行之后,终止于主音,最后以弱的力度在主音八度跳进中结束。见谱例4。

(二)音乐的对比因素

《索尔维格之歌》两个乐段之间具有鲜明的对比关系。

从节拍上看,第一乐段为四四拍,第二乐段为四三拍,两乐段之间运用了节拍的变化进行对比;

从速度上看,第一乐段为慢板,第二乐段为中速稍快,速度的变化造成了情绪的变化,形成两乐段之间的情绪对比;

从结构规模上看,第一乐段为四句式,第二乐段为两句式,使得两乐段之间结构不平衡,具有一定的发展动力性对比;

从旋律发展来看,第一乐段旋律在中低音区,呈上下行大线条的起伏形态,音域为九度,第二乐段旋律在中高音区,音域扩大为十一度,最高音达到a2,;

从歌词的描写来看,第一乐段为描写叙述性的实词,多有重复,第二乐段则仅为一个虚词“啊”,从简练的歌词处理中,反映作曲家侧重于音乐性描绘手段的运用,使演唱者更容易抒发表达主人公激动的心情。

(三)音乐上的统一性

第一乐段的每一句以及第二乐段的第一句均从调性的属音开始,两乐段旋律中多处运用递音式发展手法,两乐段的调性为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同主音调间两个调的主音和属音相同,这些创作技术的运用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感。

另外,作为独立的作品,附加了前奏和尾声。前奏和尾声的材料完全相同,但在前奏中强调的是a小调的属音,而尾声也是转回a小调但结束于主音。由于这首作品为不带再现的二段式,这样的安排,形成了首尾的一问一答,遥相呼应,从而加强了整首歌曲的统一性。

三、作品的音乐形象分析

歌曲《索尔维格之歌》塑造了少女索尔维格痴情、美丽、忠贞的生动的音乐形象。在歌曲第一乐段的两段歌词中均表达出了索尔维格的痴情,音乐风格上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忧郁、低沉、委婉的风格,调性在和声小调和自然小调中变换,同时又出现临时的变化音,表达出既优美而又压抑的情緒;第二乐段虽然只有一个衬词,但借助旋律和节奏变化,表达了索尔维格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光芒,调性转到同主音大调,使得音乐色彩变得明亮灿烂,表达出人物真挚温暖的情感。从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格里格的音乐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为准确而细腻的,他用十分清澈透明的旋律线条来绘制,在清淡的色彩中又蕴含着一种浓烈的深情与眷恋,使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生动而活灵活现。

关于《索尔维格之歌》的形象表达,格里格在总谱上也曾这样标明过:如果演唱者没有办法把这一段音乐演唱好,那还不如用单簧管的吹奏来代替掉它,这样索尔维格就可以一直不断地纺线。据说在戏剧配乐中格里格将其写为歌曲而不是器乐独奏的缘由:第一是剧情所需,在剧中这一段索尔维格不能一直不断地纺线,这样用纯粹的器乐演奏是不行的;第二是运用歌曲的形式更能贴切表达主人公的形象,符合剧中人物性格表达上的安排。所以,作曲家在创作中,用朴实的手法,让主人公以演唱的形式,达到最打动人心的效果。

四、结语

在歌曲《索尔维格之歌》的创作中,格里格将民族性与艺术性联合、戏剧性与音乐性的结合等圆满的交融在一起,充分而美好的展现出索尔维格所具有的美好而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加完美的表达出格里格音乐品中展示的音乐性。

参考文献:

[1]李艺.凄美的神话——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J].文教资料,2006,(21):165.

[2]张怏彩.浅论歌曲中词与曲的结合[J].黄河之声,2007,(17):54.

[3]钱仁康.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01):81.

猜你喜欢

音乐性
律动的江南
留住音乐回归本色
浅析丁尼生短诗《溅吧,溅吧,溅吧》
浅谈常态课下的音乐教学
从唐代三首音乐诗的意象看古今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贴近大众·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
灵魂与语言的相遇
回归音乐本身让音乐课更有音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