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促学,语文要素落实的应有之义

2021-11-20吴德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吴德梅

[摘 要]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习惯。因此,使用统编教材就需要紧扣语文要素这个抓手,扎扎实实地训练,同时又不能完全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潭中。鉴于此,教师可尝试运用问学融通的方式,从问题入手,立足于学,落实四大维度,悦纳语文要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以问促学;语文要素;问学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1-0049-02

统编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其中,“人文主题”指向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要素”则指向语文的工具性,旨在以序列化、体系化的方式,构建小学阶段语文能力的生长体系。陈先云先生指出: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习惯。因此,使用统编教材就需要紧扣语文要素这个抓手,扎扎实实地训练,同时又不能完全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潭之中。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问学融通的方式,借助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思维,悦纳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从问入手,设置关键问题,聚焦语文要素

所谓问学融通,其核心就是借助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来支撑、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着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提问、大胆质疑,并在多维求教的过程中探寻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纵观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性,但用之过急,导致问题过多且十分琐碎。鉴于此,我们倡导对问题进行提炼和规整,以形成富有针对性的统整性问题。教师可以从明晰的语文要素出发,依托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将统整全文、辐射全篇的问题,拆解成为富有逻辑性的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阅读策略单元,其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其中,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散文《搭石》,对照这个单元“学会速读”的语文要素,就不难发现,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能纳入散文教学体系中的,而是要在“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语文要素基础上设置核心问题:“你觉得阅读一篇散文,怎样才能做到既理解到位,又能保證有一定的速度呢?”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再将教学的关注点完全聚焦在内容和信息的层面上,而是凸显了单元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扎扎实实的阅读过程中关注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纵观整个单元,为了落实学生的阅读速度,统编教材的编者可谓煞费苦心,单元所编选的四篇课文不仅内容主题不相同,文本的体裁样式更是完全不一样,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够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提炼和总结出相应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仅契合了文本内容,同时对接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更符合教材的编排特点。以此为鉴,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这样的问题,从文本内容入手,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体状态下,引导学生着力思考散文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由于这篇散文以描写为主,不似叙事性文本,所以在语言感知和词语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障碍,那么在阅读散文时,就应该集中注意力,在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障碍性词语时,不能因为这些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而是要一直读,不能停下来,更不要回读。

由此可见,紧扣核心问题,将问题关涉到单元语文要素上,激发和推进学生的认知意识,就能夯实训练效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立足于学,基于宏观单元,推进深度迁移

学生是课堂教与学的主体。如果说“问”是教师教的策略,那么“学”就彰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其当下的认知体系,设置切实可行的学习预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在。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就分别编选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个故事,着重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要想让学生达成“创造性复述”的要求,就必须使其了解故事的内容特点。因此,教学单元第一篇课文《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在学生细致阅读文本之后,设置了几个问题。 (1)你之前阅读过哪些民间故事,能说说这些故事的特点吗?问题很简单,但其背后所蕴藏的学习引导却非常鲜明:旨在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并在原始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特点进行初步感知。(2)猎人海力布救乡亲们和小白蛇的经历,哪些可能是虚构的,哪些可能是真实的?这样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之后,能够尝试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审视故事。(3)人们一直纪念着海力布,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由此你能从中感受到民间故事还有着怎样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就完全遵循着民间故事的特点,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向着民间故事的内核递进,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故事想象的神奇性、曲折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重新回归到文本内容中,聚焦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完成创造性复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策略进行了整体性的深度迁移,借助问题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故事文本之中,为学生架构起了从原始认知到文本内核之间的桥梁。

三、问学融通,落实四大维度,夯实核心素养

(一)以语文要素为抓手,精准设定教学定位

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确“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然后才有必要去思考“怎么教”。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则为学生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篇章页都精准地提出了单元语文要素。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小说单元,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就紧扣小说的文体特征:“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鉴于此,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就需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将目标设定与语文要素有机统整起来。比如,《桥》这篇课文的目标就可以设定为:(1)初步感受借助环境、心理和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2)感受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独特构思,感受这种构思所形成的表达效果。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与课文内容不谋而合,同时也契合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设定,体现了编者的真实意图。

(二)以文本特质为平台,科学设置教学问题

不同的文体对于文本的内容,对于相同的素材会采用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所设置的问题也会不尽相同。在落实问学融通时,教师就需要从文本的特性入手,将学生的思维朝着文体特质的方向聚拢。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这篇典型的说理文借助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论证“只有不断追问、大胆思考,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都指向了事例层面,比如:事例中的人物是怎样获得成功的?你觉得他们身上具有怎样优秀的品质?这两个问题从事例到人物,都是将课文定位于記叙文。在这两个问题上纠缠,学生就无法洞察说理文的文体特点,也无法了解典型事例对于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将设置的问题进行重新调整。(1)课文中所描写的三个事例,与中心论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探寻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感受事例典型的论证作用。(2)三个事例在描述的过程中都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很显然,为了将事例与中心论点进行对接,作者在描述时都采用了“发现问题—质疑追问—努力尝试—取得成果”的叙事结构,这样的结构最能为印证中心论点服务。教师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就完全指向了事例的写作方法,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对素材的处理是统一的。

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相同的课文,对文本体裁的定位不同,所设置的问题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完全不同的维度。在本案例中,教师就是通过两个问题,将学生思维聚焦于文本的体裁特点上,历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以教材体系为基准,合理厘定教学起点

统编教材对语文要素的设定是序列化和体系化的,在不同的学段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因此,相同的能力维度,教师不要急于一下子就要学生全部掌握,而是要梳理出统编教材所设置的能力维度,将问题的设置与这个学段、这个单元的能力维度进行统整,从而合理地确定教学的起点。

以复述能力为例,教材在二年级就提出要能够借助图片和表格来讲述故事;三年级要求能够紧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复述,并初步尝试创造性复述;到了四年级之后,编者在《观潮》一文的课后思考题中提出:“说说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样的问题设置就给予了学生相对广阔的想象和创造性表达空间。进入高年级之后,编者对创造性复述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复述内容要更加详细,还增加了变换角色的条件,要求借助其他人的口吻来讲述故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军神》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述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沃克医生面对刘伯承的言行,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让你从他的视角向别人转述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做?如此设置问题,就精准定位于认知性起点,尊重了学生的原始学情,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整个统编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设置了复述的训练内容,其训练的侧重点分别设置在内容、形式和线索上,教师需要依托统编教材体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真正为推动问学课堂奠基。

问学课堂中“问”是导向,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核心。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双线并进”主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