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问题研究

2021-11-11付霞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分类管理党员队伍高校

摘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可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履责能力,转变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明确的状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对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查找当前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构建适合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

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党员管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构建科学的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落实党在教育领域的决策方针,保持高校党员的先进性,激发广大党员的创新活力,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纵向延伸,提高新时期高校党员队伍管理成效,促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党员队伍的分类设置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具有自身的组织特点,组织框架严谨,然而高知群体相对松散。在高校管理实践中,通常可以将党员群体划分为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流动党员三个大类。

其中,教师党员按照岗位工作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领导干部党员、离退休党员、专任教师党员、教辅教师党员等类别。领导干部党员主要是高校职能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负责学校的教科研等全面工作;离退休党员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但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由于年龄原因很少参加学校的工作和活动;专任教师党员负责专业的教学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教辅教师党员则主要是党政管理部门或学生管理服务部门的党员教师,需要每天到校,多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学生党员大体可以分为毕业生党员和非毕业生党员。顾名思义,毕业生党员是毕业年级的学生党员,特点是处于实习期,大部分时间要到企业实习工作,已经半脱离学校;非毕业生党员以校内学习为主要任务,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较为宽裕。流动党员是因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原因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党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流动党员。需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坚持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双方密切配合。

高校党员分类设置应坚持全面覆盖、因地制宜、适度性等原则。全面覆盖强调要做到每个党员都有归属,党员分类管理是从严治党向基层的延伸,必须确保不落下一个党员,都能够参与组织生活;因地制宜强调党员分类管理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学校离退休党员很少,或是流动党员很少,可以考虑与其他类党员群体合并管理;适度性原则强调分类管理不宜过于复杂细化,也不能过于粗放化,而是要考虑党员管理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要坚持科学、合理、适度的分类理念,不增加额外的管理负担,提高高校党员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现状

本文利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对广东省16所高校(6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党员分类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现各大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现实依据。

(一)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目前,作为调查对象的16所廣东省内高校均已初步建立起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并结合自身情况对党员分类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优化。例如,某本科院校实行“分类定标、分项考核、分档定格、分层记实”管理办法,多数高校出台了党员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制度,不同高校在管理办法上略有不同,但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且部分高校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科学开展党员分类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探索党员类型的划分标准,各个高校开展了积极的尝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党员主体类型进行不同方式的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横向划分和纵向划分两个大类,横向划分主要将高校党员分为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流动党员等类型,前文已有阐述;纵向划分主要是根据党员层次进行划分,比如领导干部党员、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等。

各个高校为了提升党员管理的成效,纷纷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比如有的高校对领导干部党员采用“星级式”管理,对教师党员采用“目标式”管理,对学生党员采用“设岗式”管理,对流动党员开展“牵线式”管理,对困难党员提供“帮扶式”管理,为外来党员提供“服务式”管理;还有的高校对离退休党员开展活动管理,对教师党员开展常态化管理,对学生党员开展动态管理,对部分困难党员开展温情式管理。各个高校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但主体思路有相似之处,均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需要调整了管理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党员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16所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一定的疏漏,各个高校各有长处和短处,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一,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党员分类管理的实施办法,在存在规定不具体、覆盖不全面等问题。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只有统一规定,没有针对不同的院系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导致落实不易;有的院校在院系层级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却缺乏全校层面的统一规定,导致上层工作推进明显滞后。究其原因,在于这些高校的领导层对党员分类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按照上级指示部署相关工作,但存在工作表面化、无序化、形式化的问题,疏漏较多。在原有党员分类管理的模式中,大体按照党员的岗位身份和层级进行分类,对党员类型划分较为简单直接,使得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和突破,难以充分发挥党员分类管理的优势。

第二,有些高校党员分类管理办法不科学,未能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党组织肩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职责,然而个别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管理方式简单粗暴,不注重教育、监督手段的运用,只重视党员管理,党员教育与监督存在脱节现象。同时,不少高校存在经费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虽然初期工作开展较为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党员不配合,懈怠情绪开始抬头,长期效果越来越差,甚至回归到原来的模式。

第三,有些高校没有充分激发出党员的活力。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基石,只有党员有活力,党组织建设才能蓬勃发展,而党员分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党员的新动能。然而,仍然有不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激发,原因在于高校对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不少党员认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只是走形式走过场,对相关工作缺乏认同感,从而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敷衍对待,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党员分类管理的成效。

三、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的完善

(一)科学划分党员类型

高校党员分类应更加细化、具体,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党员分类模式和标准,而是要结合高校的特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党员分类标准,使党员分类更能够体现不同党员群体的特性,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党员管理办法,从而为充分激发全体党员的活力创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可以根据党组织关系对党员进行分类。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基本单元,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隶属于某一个党组织,在党组织内参加组织生活,接受群众监督。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党组织关系对高校党员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考虑了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实践需要,可以实现党员分类管理与党组织工作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应根据党员的个体特征进行分类设置。每个党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年龄、性格、受教育水平、岗位工作、健康状况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应该根据党员个体的若干特性因素,将党员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比如根据年龄将党员划分为离退休党员、青年党员等;根据岗位工作划分为专任教师党员、教辅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等;根据健康状况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将党员分为普通党员和困难党员等类型。采用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分类方式,能够凸显每个类型党员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方便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二)完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应制定相适应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一方面,不仅要注重党员的分类管理,更要兼顾党员的分类教育与分类监督,将教育、监督、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党员分类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员分类管理配套机制,不仅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还要建立健全党员分类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持续推进,构建党员分类管理的长效机制。

比如对于教师党员分类中的领导干部党员,应着重提升领导干部党员的管理水平。领导干部党员作为高校院系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水平,因此对领导干部党员群体的教育十分重要。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领导干部党员培训班,邀请上级部门和党校专家讲座授课,培训内容侧重提升政治基础、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将领导干部党员履行“一岗双责”情况纳入考核范畴。而对于专任教师党员,需要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加强日常培训,将培训结果与党员评议等工作相结合,提升专任教师党员的宗旨意识,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专任教师队伍是高校教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专任教师工作时间较为分散,应在日常管理中设定专门的党员活动时间,在专任教师党员活动期间不安排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为参加组织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教辅教师党员管理需要立足岗位工作,提升服务水平。教辅教师和专任教师相比,在日常工作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压力更大。因此,开展采用“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的活动方式,在工作场所摆放党员标志牌来彰显党员身份;采用上级组织培训和自主培训的方式,为教辅教师提供学习机会,缓解工作压力,拓宽上升渠道。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群体的生力军,也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应注重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党的政治理论,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让每个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发光发热。毕业生党员要顶岗实习,因此要更加注重线上教育,通过网络连线参加组织生活。

(三)建立科学的党员评价考核机制

一方面,要制定科学、明确的党员分类评价考核标准,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细化工作要求。按照党员类型来制定工作目标,进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党组织和党员分类情况来设定不同或相同的管理目标和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考核标准要结合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情况,不能只看大小高低,应分类进行评优评先。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以充分发挥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激励效果,激发全体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党员分类管理可以有效激发党员群体的工作活力,推动党员队伍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广东省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党员分类方法、分类管理办法和评价考核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下功夫,以构建更为科学、可行的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推进新时代党建工作新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婕纾.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6):109-110.

[2]孙宜芳.新时代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01):61-64.

[3]姜红伟.“五式”管理法构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N].大兴安岭日报,2019-07-18(002).

[4]肖剑忠.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监督:挑战、经验与对策——以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3):38-44.

[5]科学化分类精准化管理实效化考核——翼城县党员分类“三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支部建设,2019(01):56.

[6]王琪.党员精细分类精准管理的有益探索[J].共产党员,2018(23):30-31.

[7]马贝贝,司丽娜.大学生党员分类量化管理考核机制的探索[J].学园,2018,11(24):9-10.

[8]張苗苗,陈雅珺,汪勤.“两学一做”背景下高校党员分类管理及量化考核机制研究——以安徽大学历史系为例[J].文教资料,2018(02):134-135.

本研究为202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成果,项目名称为: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编号为:2020GZ056。

作者简介:付霞,女,1983.11,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工作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专长: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分类管理党员队伍高校
分类管理背景下浙江省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探析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新毕业党员培养教育
我国外贸企业客户分类管理探析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对西部医学院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